李允則修北城

李允則(953——1028),字垂範,宋太原府盂縣人。濟州團練使李謙溥之子。允則少多謀略,以蔭補衙內指揮使,改左班殿直。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始置榷場於靜戎軍,允則典其事。又使荊湖察官吏,與轉運使檢視錢帛、器甲、刑獄,遂擢閣門祗候。宋真宗初年(約998)得到真宗器重,遷供備庫副使,任潭州(今湖南長沙)、滄州(今河北滄縣東南)知州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允則
  • 字號:垂範
  • 所處時代:宋
  • 出生時間:953
  • 去世時間:1028
古文,譯文,文章解析,人物介紹,軼事典故,政績赫然,外交天才,歷史評價,

古文

雄州北門外居民極多,舊有瓮城甚窄。刺史李允則欲大展北城,而以遼人通好,嫌於生事。門外有東嶽祠,允則出白金為大香爐及他供器,道以鼓吹,居人爭獻金帛,故不設備,為盜所竊。乃大出募賞,所在張榜,捕賊甚急,久之不獲。遂聲言盜自北至,移文北界,興版築以護神祠,不逾旬而就,虜人亦不怪之。今雄州北關城是也。既浚濠,起月堤,歲修禊事,召界河戰棹為競渡,縱北人游觀,而不知其習水戰也。

譯文

宋朝雄州北門外居民人數甚多,早先原有一座瓮城,但太過狹隘。刺史李允則(字垂範)準備把瓮城和大城合而為一,但因當時朝廷與遼人修好,恐怕合城的舉動會引發事端。
正巧北門外有一座東嶽祠,李允則於是出資黃金百兩,做為鑄造香爐及其他供器的費用,祭典當日沿街鼓樂齊奏,信徒爭相獻金。李允則故意鬆懈防範,盜匪果真率眾劫財,這時李允則才重金懸賞,沿途張貼告示緊急追捕盜匪,但一連多日無所獲。
這時李允則又放出風聲,說土匪將要從北邊來,發文北界築城保護神祠,不到十天城牆就已築成。,遼人雖知築城之事,但並不覺有異,這座牆就是現今的雄州北門城。
城牆築好後,李允則又在城牆四周挖掘濠溝,築一道彎月形的堤防,每年的祭神大典,都在邊境的河道上,利用戰船舉行龍舟競賽,並邀請契丹人觀賞,所以契丹人根本不懷疑李允則是借龍舟競賽來練習水戰。

文章解析

一.設迷陣
  1. 築香爐使人獻金帛,故不設備
  2. 2.捕賊不獲
  3. 3.興版築
  4. 4.召界河戰棹為競渡
二.文章表達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聰明,足智多謀,深謀遠慮

人物介紹

李允則字垂範,生於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卒於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并州盂縣(今屬山西)人。北宋官吏。
李允則出生於將門之家,李允則“少以材略聞”,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聰明與才幹。開寶七年(976年),父親去世,李允則以蔭補衙內指揮使,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典靜戎榷場,不久被提拔為閤門祗候。其間他(左三點水右睿)治開封河道,創水門,興辦鄭州水塏,累遷至供備庫使。
鹹平初年,李允則知潭州(今湖南長沙)。李允則到任後勤政惠民,勉力濟世,為湖南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知潭州期間,他做了以下幾件難能可貴的事:一、當年潭州因遭受火災,民無居舍,許多人凍死;李允則不忍坐視不管,亟取官竹,借民建屋,使民無流徙。二、當時湖南多苛捐雜稅,地稅、屋稅、枯骨稅名目繁多,民困於暴斂,不勝負荷。李允則奏請朝廷免除了三稅,並將已增至35斤的稅茶改為以13.5斤為定製,以蘇民困。三、適逢湖南發生饑荒,李允則以賑災為急務,不顧轉運使的堅決反對,毅然作出了取國庫糧先賑後奏的決定,救民於飢餓之中。第二年湖南又發生饑荒,李允則請轉運使以自己的家資作抵押,再次先賑後奏,發糜賤糶。為了助民度荒,李允則還召募饑民中堪征役者萬人入軍籍,轉運使請徵發募兵抵禦邵州蠻族,但李允則認為“今蠻不擾,無名益戍.是長邊患也;且民新募,飢瘠未任出戍”,奏請罷免了此役。由於李允則恤貧愛民,受到百姓的信賴與愛戴,當時陳堯叟安撫湖南,百姓列舉李允則治績,希望能讓他繼續留任。
此後,李允則升任洛苑副使,知滄州。滄州在當時位於邊防前沿,為契丹經常搔擾之地。李允則一到任所,就積極備戰,疏浚浮陽湖,葺修營壘,在官舍間穿鑿水井。不久,契丹前來進犯,但見滄州壁壟森嚴,百姓無缺水之虞,還可斬冰代炮,回擊敵人,無奈,只得悻悻撤兵北山。宋真宗聞報,召見李允則,稱讚他善於備戰,並因此改任他為西土閤門副使,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押大陣東面。李允則請見宋真宗,自陳武士非己所長,恐難以勝任邊防重擔,但宋真宗沒有收回成命,而是對他說:“卿為我狄運籌策,不必當矢石也”。以後,宋真宗對李允則信重日加,甚到給諸路的敕令,也必先讓李允則看了以後才下達。
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選擇“有武乾善鎮靜”的官吏戍守河北邊防,校自指定李允則知雄州兼河北安撫使。在河北邊境20年,李允則為了既加強邊防設施,又不造成宋遼之間的邊境衝突,嘔心瀝血,銳意經營,卓有成效,顯示出他具有非常的謀略。李允則身為雄州軍政的最高長官,在十分注重邊防的同時,也著意於當地兵、民的生活與生產環境,他規劃並建設了許多一舉多得的防禦設施。休戰以前,雄州北部設有許多陷馬坑和一些可瞻望10里的哨所。李允則命拆樓平坑,建設成為當地駐軍的菜園。浚井疏渠,列畦隴,築短垣縱橫其中,再種上荊棘。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土兵的吃菜問題,而且使這塊地比以前更是障礙重重。又修築坊巷,徙佛教寺院於北原上,州民旦夕登樓,可隙望30里。他還下令安撫司在各自的轄區內廣種榆樹,久而久之,雄州鬱鬱蒼蒼,榆滿塞下,形成一道道綠色植物城牆。他使雄州城牆上全部覆蓋上了瓦片,下環以溝塹,蒔麻植榆柳,並擴大屯田,架石橋,構亭榭,列堤道通安肅、廣順、倍安軍,此外,還“教民陶瓦甓,標里閈,置廊市、邸舍、水塏”。總之,李允則一系列戰略性的改革,不僅鞏固了河北的邊防,而且使雄州的政治,經濟、民情都有了進一步的改觀。
以後,李允則歷任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天禧二年(1018年),以客省使知鎮州,徙潞州,宋仁宗繼位,領康州防禦使,時“國信往來,費用儀式,多所裁定”,天聖六年(1028年)去世。
李允則勤政惠民,清正廉潔,為官多年,卻“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且“平易近人,洞知人情,善撫土卒”,這在封建官吏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按守河北邊境20年,為鞏固邊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軼事典故

李允則從湖南調任滄州以後,看到滄州乃戰略要地,而飲水甚缺,軍民無心守衛。於是,他立即著手“濾浮陽湖、葺營壘,官舍間穿井”,從而安定了民心。時隔不久,遼兵果至。允則帶兵堅守城池,不但用水不缺,還以冰代炮,打退了遼兵的進攻。真宗親自召見他說:過去有人說你修屋鑿井是騷擾百姓,現在才知道你有遠見卓識,善於備戰!遂提升他為西上閣門副使、鎮定(今河北正定)、高陽(今河北高陽)二路行營兵馬都監,負責河北東路十九個州的軍事。允則以用兵作戰非已之長為由不受。真宗說:“卿為我運籌策,不必擋矢石也。”並通告河北各路將領,凡重大軍事行動,必經允則準許而後行。
宋遼通和修好後,李允則在雄州仍不放鬆戒備,“治城壘不輟。”宋真宗怕違和約引起衝突,責問修城之事,允則回答說:“初通好,不即寬治,恐他日頹圮,因此廢守,邊患不可測也。”真宗點頭稱是,為了既不引起遼方疑忌,又能加強戒備,允則計畫將雄州城北面的瓮城(即月城)與州城合建一個大城。他先在城北建了東嶽寺,用百兩黃金做成供器。過了一段時間,又暗暗把金銀供器撤去,並揚言是被北面來的盜賊偷去。就這樣以保護寺廟為由,挖壕築牆把東嶽寺瓮城圍了進來,逐漸完善城堡,修建月堤,城外文栽樹木,以防禦遼兵入境。同時,他把戰力求和生產結合起來。寓戰於民。在宋遼接壤處,開墾荒田,挖通渠道,砌築矮牆,打起土埂,栽植荊棘。平時,渠道可以灌溉田地,戰時,就成了敵兵行動的障礙物。他把練兵習武也寓於遊樂之中,每年三月初三,邊民在界河祭祀水神,允則就組織水兵駕駛戰船,名為競渡表演,實是練習水戰。並借拜佛經常登塔眺望遼營動向。就這樣把戰備巧妙地貫穿於生產、生活之中,使守御之事日臻完備。
李允則任雄州知州時,有一次在軍營中舉行宴會。在正熱鬧時,突然有人來報告,兵器倉庫失火了。李允則聽到訊息後不見驚慌,仍然飲酒作樂不停。不一會,有人來報,火撲滅了。事後清點,這場火燒去了不少兵器甲冑,李允則並不聲張。事後李允則派人秘密地帶著文書到鄰近的瀛州,去裝運兵器甲冑來補充火災所損失的。為了不讓外人知曉,他讓手下用裝茶葉的箱子來回裝運。當時茶風盛行,各地裝運茶葉來往是常事。如此掩人耳目,不到十天的時間,兵器庫里火燒損失的兵器又重新補充完畢,外面無人知曉。此事有人報告了上司,樞密院彈劾李允則見火不救。宋真宗說:“李允則這樣做,必定有他的道理,等問問他再說。”李允則回報說:“儲藏軍械的地方,防火措施本十分嚴密。我正在軍中舉行宴會時兵器裝備倉庫失火,這肯定是內奸在搞破壞。如果我離開宴會,下令大家都去救火,恐怕還會有更預料不到的事態發生呢?”

政績赫然

李允則為官清明不事威儀,對民間疾苦甚為關注,出巡時常與老百姓席地而談,深知百姓的疾苦。在潭州3年,他致力發展農業生產。初到湖南,發現該地苛捐雜稅嚴重,農民大量逃亡,土地茶林荒蕪。他首先廢除了按地繳納的地稅和以房屋交錢的房稅,以及以耕牛輸米,牛死仍不免除的枯骨稅,減輕了茶交納官茶的數量。同時,又開倉賑濟饑民,使之有食有衣。並招募無業者從軍,減少流民,安定了社會秩序。他還制定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辦法,供給耕畜、籽種,鼓勵農民開荒,使潭州變成了魚米之鄉。後調任雄州知州,因屢經戰爭創傷,雄州之地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他組織軍民填平陷馬坑,拆除廢堡壘,在重視生產的同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原先州內百姓都住著茅草房屋,又無街道可通,往來不便。允則教給百姓伐木作檁,燒磚燒瓦,修蓋木石房屋,興建街道胡同,開闢市場,發展商業,使荒涼的雄州,變成了繁榮的邊防重鎮。

外交天才

李允則對外交往上一方面對遼保持警惕,不忘備戰,一方面主張開放邊界,允許民間貿易來往,反對以往在對遼貿易上採取的關門下策和歧視態度。他在雄州開闢了對外貿易的場所“榷場”,進行“互通異物”。以香料、茶葉、書籍、漆器、硫黃等,換取了遼國的銀錢、布匹、羊馬、駱駝等,增加了大量收入。同時允許遼人入境,與州民遊樂,這使遼宋人民加深了友情。他還對遼採取了政治宣傳和感化政策。有一次,遼國的間諜被抓獲,允則不但沒有處死他,反而放開綁繩,盛情款待一番,間諜便將刺探的情況告訴了允則。允則說:“若所得謬矣”。便給他實際的兵馬、糧草數。間諜要求加上封條,蓋上印章。放回後不久,間諜又來,奉還原件,封條未動,而後又拿了契丹兵馬、財力、地理之情報交給李允則,以表示報答。允則守邊境20餘年,對遼的情況了如指掌,邊防沒有發生意外。

歷史評價

李允則還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李允則任潭州(今湖南長沙)知州時,曾興修“嶽麓書院”,擴大其規模,並請真宗賜給諸經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因此,四方學者紛至沓來。北宋文學家王禹專為此寫文記敘。從此,“嶽麓書院”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名聞天下。
歷四方館引進使高州團練使。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允則以客省使鎮州(今河北正定),徙潞州(今山西長治)。宋仁宗即位(公元1023年),領康州(今廣東德慶防禦使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去世,享年7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