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濟

李世濟

李世濟(1933年5月一2016年5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女,廣東梅縣人,出生於蘇州,成長於上海。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工青衣,宗程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京劇程派藝術私淑傳人中的傑出代表。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獲得者。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她的丈夫唐在炘是著名琴師。著名京劇前輩大師程硯秋的義女。

2016年5月8日晚11點多,著名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的義女李世濟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世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蘇州
  • 出生日期:1933年5月
  • 逝世日期:2016年5月8日
  • 職業:著名京劇演員
  • 畢業院校:上海第二醫學院(肄業)
  • 主要成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
    國家一級演員
  • 代表作品:《劉三姐》《文姬歸漢》《陳三兩爬堂》
  • 籍貫:廣東梅縣松口鎮 
  • 政黨:中國共產黨
人物經歷,藝術經歷,社會任職,人物成就,藝術特色,代表劇目,主要弟子,程派真傳,坎坷人生,個人評價,活動年表,人物軼事,人物逝世,因病逝世,追悼會,

人物經歷

藝術經歷

自幼喜愛京劇,5歲學唱《女起解》,得到程硯秋芙蓉草(即趙桐珊)的指教,12歲隨程硯秋,學演青衣,(李世濟認程硯秋為乾爹,但始終未拜師)後向梅蘭芳王幼卿等問藝。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打下基礎。1950年考入上海第二醫學院肄業。1952年至1956年,組織李世濟劇團,任團長兼主演。1956年至1979年,任北京京劇團主演參加北京京劇團,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配戲、合作。1979年至1983年,任中國京劇院二團主演。1983年後,任中國京劇團一團副團長、團長。她曾多次出國參加訪問演出。

社會任職

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理事。2013年3月當選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
李世濟

人物成就

19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1958年獲北京市三八紅旗手稱號,1980年獲文化部表演二等獎。
2011年第五屆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終身成就獎”。

藝術特色

李世濟通過舞台實踐,從劇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按照自己的個人條件以及唐在盺的演奏風格,創造出一種有別於傳統程派的新風格,同時又對程派有所繼承。她將程腔大眾化,普及化,更能為當代觀眾所欣賞,給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稱謂。她的韻味醇厚,唱腔委婉圓潤,情真意切,動聽感人,善於細緻刻畫人物。許多觀眾包括許多青年觀眾也喜愛李世濟的演出。
李世濟李世濟
李世濟可以說現代級的大師,在程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表演人物聲情並茂,把劇中人物發揮的淋漓盡致。2011年榮獲終身藝術成就獎。2008年10月10日榮獲第七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

代表劇目

她擅演的劇目有《文姬歸漢》、《鎖麟囊》、《英台抗婚》、《梅妃》、《陳三兩》、《武則天軼事》等及現代劇《黨的女兒》、《南方來信》等。曾與馬連良裘盛戎合演過《杜鵑山》。獨自主演過《劉三姐》,在低回婉轉的程腔基礎上,又增添了山歌的風格。曾編演過現代戲《刑場上的婚禮》。

主要弟子

其弟子有王學勤劉桂娟李海燕呂洋、盧楊 、隋曉慶、張巨平、楊磊張麗麗李佩紅、王耀星、 等

程派真傳

自幼受家庭影響,五歲登台演出《女起解》,十二歲幸得程硯秋藝術大師賞識,收為義女,開始攻學程派戲。她的程派技藝獲得了“小程硯秋”的美稱。一九七八年她到中國京劇院,致力於程派戲之整理加工,她請名劇作家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范鈞宏修改《文姬歸漢》、《碧玉簪》,又請楊毓珉修改《梅妃》,唐在炘為之再創新曲,一批程派戲又以新的姿態重現舞台。李世濟對程派藝術的創新,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變化,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使觀眾為劇中人落難而嘆息,為團圓而歡笑。她在《文姬歸漢》中則刪去了拖沓瑣碎的場次,保留了原有的三大慢板精彩唱段,加強了別子、送子的情節,使原來的戲更能扣人心弦。《英台抗婚》是程師最後代表作;程師吸取越劇的特點,用“哭頭”吊上下句式“散板”貫穿全劇。她整理時保留了各式“哭頭”,加用“二黃慢板”、“二黃中板”替代過多的“散板”,以彌補某些不足。十多年她不懈怠的整理、修改、加工,終於獲得了成功。
李世濟李世濟

坎坷人生

與京劇的不解之緣
李世濟1933年5月出生在書香門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員。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第一次接觸了京劇,並從此結下一生的不解情緣。那時候,只有四五歲大的小世濟總喜歡坐在八仙桌底下,偷看姨媽學《蘇三起解》,日復一日,小姑娘非但不煩,反而不知不覺的全學會了,並可以流利自如地在台上演出。儘管被大人們認為是唱戲的坯子,她卻不被允許真正的去學戲,因為在舊社會戲子被歸為下九流的行當,所以愛好唱戲的小世濟就這么一直在那張八仙桌下邊聽戲邊“偷學藝”到一二歲。
與大師的父女情
1945年,12歲的時候,在一個偶然的場合,李世濟見到了程硯秋程大師。當時就有人說她“長得跟程大師很像,何不認做干女兒”,就是這么一句玩笑話,反被大師嚴肅對待了。第二天程先生就專程帶著禮物來到了李世濟上海的家,拜訪了她的父母。大師的突然造訪對於李世濟這個戲迷之家而言,也算得上是天大的驚喜,對於程先生“簡直是從心裡頭尊敬得不知道怎么好,大人們趕緊叫我跪下給大師磕頭,我就磕頭,這樣認了他是我的乾爹,就這么確定了父女關係。”
從此以後,李世濟開始了正式、系統地隨程先生學起了京劇。然而拜高師為徒也並非輕鬆容易之事,一旦小世濟偶爾忘詞或者唱錯,必定會遭乾爹用紅木尺子打手板之苦。年少的她,學藝時候也是非常的刻苦和努力的,練習走腳步的時候,從夾紙,到頭上頂本,到頂碗,甚至到頭頂上換成一碗水,如此反覆練習下來,一個禮拜就要走破一雙鞋。而這時心靈手巧的程先生一定會親手為心愛的干女兒縫製一雙新鞋,並從北京郵寄到上海的世濟手上,令世濟充滿了感激和感動,並加倍努力的繼續練習下去。世濟喊嗓子怕影響了鄰居就對著罈子喊,練習念《玉堂春》念白的時候,把一張宣紙貼在牆上,靠嘴裡頭勁頭,用吐沫星把宣紙給噴滿了才算停。除了跟程先生學,在程先生的安排下,世濟還要跟其他名師學習武戲、花旦崑曲等等,每天從早上四點一直練到晚上將近十點、十一點鐘,異常辛苦。
一生的遺憾
儘管跟隨程硯秋程大師學了一輩子的戲曲,但是,每當李世濟向程大師要求正式拜師的時候總是被大師拒絕了,他不忍心讓自己心愛的干女兒幹這個行當,因此拜師一事也就漸漸變成了李世濟的一個心結,深藏心底。
李世濟和唐在炘夫婦李世濟和唐在炘夫婦
解放後,程大師和李世濟以及其他一批當時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被作為新中國的文藝骨幹代表派往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臨行前,負責該活動的周恩來總理無意中得知了李世濟多年來的夙願,因而滿懷關懷的向她承諾,等這次活動結束後他親自做東為她和程大師主持拜師之禮,李世濟萬分感動,並帶著滿心歡喜踏上了旅途。
那次演出非常成功,雖然在異國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李世濟依然堅持下來,就為了等候回國後能夠實現拜師的願望,然而,就在這次演出結束後,當她正忙於新的演出時,突然她接到了大師故去的訊息。大師突然的病故對於李世濟而言有如晴天霹靂,一時間手足無措,火速趕到了醫院,趴在大師身上,淚水滂沱。就這樣,李世濟拜師的心愿成為了永遠的遺憾,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一輩子的希望,一輩子的寄託,破滅了”。
棄醫從藝
1952年,儘管程硯秋反對李世濟棄醫從藝,她還是毅然決然地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肄業,來到北京自己組建戲班,通過當時的京劇工會進行演出(經常演出的地方有吉祥、長安、廣和等老戲園子),獲得不錯的反響。
1956年,李世濟進入北京京劇團,作為青年演員的她曾與馬連良等大師常常合作演出,得到了不少名師指導。此外,她也曾到中南海為領導人演出。
十年浩劫
四清運動時期,李世濟在長城邊待了十個月,也去乾農活,但她堅持練嗓子,自己把門窗用棉被捂得嚴嚴實實防止被別人聽到。後來到戲曲學院教學生,也唱了不少現代戲。因為她堅持練習,後來重返舞台的時候才可以保持原有的水平。
改良和創新
1976年在人民大會堂,她在粉碎“四人幫”以後的第一次演出清唱《蝶戀花》。儘管十年浩劫奪去了她藝術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但是她依然引吭高歌,光彩不減當年。
當她重返舞台後,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京劇要發展,就必須創新。1979年在工人俱樂部演出《鎖麟囊》,當謝幕的燈光亮起的時候,她看到台下一片白花花頭髮的觀眾中響起如潮的掌聲,便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讓白髮觀眾變成黑髮觀眾,一定要把在“文革”中失去的觀眾找回來!第二天,她便到戲院去調查,看演出到什麼時候,年輕的觀眾會叫好。她還到年輕人中去走訪,問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戲曲。經過調查了解,她認為京劇大多是傳統戲,由於唱腔節奏緩慢,表達方式過於含蓄,所以遠離了年輕一代。在以後的日子裡,她全身心地撲在改革、探索程派藝術上,在實踐中進行改革和摸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多年來,面對眾多輿論的壓力,她一直保持沉默,因為她不願把時間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事情上,而是關起門來把精力放在藝術上面,默默地承受著誹謗、謠言。
在藝術上,她沒有為自己創作、樹立什麼,主要工作就是把程硯秋老師的作品加以改編、整理,讓其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生存下來,例如《文姬歸漢》《鎖麟囊》《梅妃》等。但是她同樣為自己感到驕傲,每一部戲的新生都令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李唐聯姻婦唱夫隨
李世濟的丈夫唐在炘1922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唐至上早年留學於英國牛津大學,回國後在上海電力公司任工程師,對兒子期望殷切,一心想讓他走自己的道路,培養成為理工科方面的人才。唐在炘不負所望,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聖約翰大學。但從小迷戀京劇的他在刻苦攻讀學業的同時,卻堅持每天聽無線電播放的戲曲段子,對照著《大戲考》的戲詞聽,日子長了便對許多行當、流派的戲爛熟於心。
《文姬歸漢》劇照《文姬歸漢》劇照
1945年秋,上海邁爾西愛路(現茂名南路)。唐在炘初次與程硯秋相識,他為程大師拉伴奏,他們第一次合作了《鎖麟囊》的二六‘春秋亭’。曲終,掌聲四起。當晚程硯秋親自打電話給他,約他第二天下午再一起吊嗓。因為他會簡譜,可以迅速記下所有的唱腔,所以程先生對他非常滿意。
一天,程硯秋請唐在炘給李世濟吊吊嗓子。他們第一次合作了一出《賀後罵殿》。他不由暗暗吃驚:好一條寬亮的嗓子啊!一般女孩子的聲帶偏於窄、細,而她的圓潤寬厚,音色也很好聽。後來唐在炘告訴李世濟,他當時很驚訝這么小的孩子就能唱得這么規矩,之後就幾乎每天都來陪她吊嗓子。
整個晚上,李世濟一直很少說話,就那樣沉靜的坐著。聽到讚美的話既不謙虛,也不忸怩,仿佛無動於衷,給在炘突出的印象是兩個字:靜、穩。
程硯秋後來稱唐在炘和熊承旭閔兆華為‘三劍客’。由於程硯秋曾囑咐他們輔助李世濟吊嗓子、排戲,後來就傳開了“情托三劍客”之說。程硯秋離滬後,《賀後罵殿》首演,當時有“小程硯秋”之名的李世濟很快就成了戲迷們的熱門話題。
那年,李世濟年僅12歲,而唐在炘23歲。
後來兩人一起合作改編和創作了很多劇目,唐在炘從她的良師益友,終於變她生活中的伴侶。
對於丈夫,她說她是充滿著尊敬、驕傲和自豪的,丈夫雖然不如自己有名,但是他的創作、他的付出更多。直到現在雖然有時神志不清,但是自己練習時哪裡唱不對,他還是會給自己指出來。
兒子的突然離世
李世濟為了保持自己的體形直到四十多歲才有了愛子。但2001年,這惟一的愛子突然在一場車禍中不幸離世,時年27歲,撇下了兩個女兒,一個3歲,另一個才剛剛滿月。25歲的兒媳傷心欲絕!老伴唐在炘先生由於經受不住老年喪子的巨大打擊,從此一病不起,整個不幸所帶來的無情現實令李世濟終日以淚洗面,只能默默地用那柔弱的雙肩獨自挑起這副無法承受的重擔。
李世濟茫然言道:“我現在整夜失眠,不知如何才能把這兩個小孩養大。兒媳那么年輕,遲早還要重組家庭,讓孩子跟去的話,在陌生的‘爸爸’面前,她們將如何成長?我想還是留在自己身邊,可是,現在幼稚園的學費驚人,僅憑我們老兩口的工資根本無法支付,還有國小、中學……那時候,我還在么?”
京劇藝術支撐著她走到如今。兒子是五一節前過世的,那時候她極度難過,也沒有什麼心情演出。但那時拿起電話來,聽到的卻都是京劇的曲子,所以七一晚會懷著悲痛心情的她還是上台演唱了,她有糖尿病等很多病,但是她也是家裡惟一的支柱。
現在的生活最大的心愿
兒子過世之後唐在炘就一直有病在床,李世濟四年如一日地照顧著他,在生活中老伴離不開她,所以很多時候她只能留在家裡。
李世濟李世濟
她教學生,但是認為沒有學生可以掌握程派的精髓;有學生自費來北京找她學戲的時候,就住在她家裡,每天下午她都會親自教課。
周末的時候,李世濟會見見票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歡京劇。她欣慰的是自己的戲迷中有三分之一是黑髮人了。
在紀念程硯秋百年的晚會上,李世濟覺得嗓子和氣力都有些頂不住,在那一刻她突然感覺到自己老了,想到自己有可能會失去自己最熱愛的藝術,她非常心痛。李世濟想把程派的精髓沿承下來,但是筆和紙是留不住這些東西的,所以她計畫通過教學生和到票房去和票友交流把這些精髓不遺餘力地傳承下去。她總結自己的一生正是因為愛藝術,對藝術有著由衷的感情才有她現如今的領悟,也使得她能夠從老年喪子的悲痛中逐漸走出來。
在生活中,她只希望看到自己兩個小孫女長大成人,自己的老伴健康,能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給學生,這就是她目前最大的心愿。

個人評價

對於李世濟的評介,無非是擁崇她的一派,認為她的聲音優美,反對的一派感覺她背離了先生的程式,把程派改的亂七八糟。
李世濟確實是一個“叛逆者”,她大膽地改革了程派的聲腔,以至於在八十年代初期,在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台歌曲大受青睞的年代,確實吸引了大批觀眾。
她善於改革,初期改編了一批程派的劇目,迎合了許多觀眾的審美觀,也遭到許多程派痴迷者的反對,統統這些都奠定了她遭到抨擊的基礎。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她更大膽的改革,隨著那些默契的配角逐漸退出舞台,使得抨擊的言語也逐漸增大。
李世濟李世濟

活動年表

1960年之前
1945年,農曆乙酉年:程硯秋認李世濟為干女
李世濟李世濟
1952年,農曆壬辰年:李世濟棄醫從藝
1956年,農曆丙申年:李世濟參加北京京劇團
1956年11月,農曆丙申年:張君秋加盟北京京劇團
1957年3月20日,農曆丁酉年二月十九日:中和戲院1957年3月20日演出
1957年12月16日,農曆丁酉年十月廿五日:北京市工人俱樂部1957年12月16日演出
1959年1月24日,農曆戊戌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和戲院1959年1月24日演出
1959年3月8日,農曆己亥年正月廿九日:吉祥戲院1959年3月8日演出
1959年7月15日,農曆己亥年六月初十日:長安大戲院1959年7月15日演出
1960~1969
1961年2月13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劇團舉行春節聯歡晚會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1962年3月5日,農曆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1963年5月22日,農曆癸卯年四月廿九日:北京京劇團1963年赴滬演出
1980~1989
1982年11月3日,農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82年赴滬演出
1983年3月17日,農曆癸亥年二月初三日:紀念程硯秋逝世25周年演出舉辦
1986年,農曆丙寅年:于魁智首次赴青島演出
1987年2月,農曆丁卯年:于魁智首次赴武漢演出
1987年8月1日,農曆丁卯年閏六月初七日:劉桂娟拜李世濟為師
1989年10月12日,農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1990~1999
1990年,農曆庚午年:李世濟首演《武則天軼事》
李世濟李世濟
1990年10月,農曆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1991年2月23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初九日:馬連良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辦
1992年2月4日,農曆壬申年正月初一日:1992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播出
1992年2月11日,農曆壬申年正月初八日: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上海京劇精品展演舉行
1993年11月18日,農曆癸酉年十月初五日:“東方雅韻——93年南北京劇名家榮譽匯演”舉行
1994年4月29日,農曆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祝賀演出舉行
1995年,農曆乙亥年:中國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
1996年3月15日,農曆丙子年正月廿六日:1996年“雙休日少兒京劇百場演出”開演
1999年10月5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慶祝國慶五十周年人民劇場戲曲演出第四天
2000
2000年10月2日,農曆庚辰年九月初五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00年10月2日演出
2000年10月4日,農曆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北京長安大戲院2000年10月4日演出
2000年12月30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五日,19時45分:懷仁堂2001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2001
2001年1月1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下午:中國京劇院舉行“新世紀演唱會”
2001年1月23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1年10月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頒獎晚會舉行
2002
2002年2月11日,農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2年4月20日,農曆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劇音配像工作座談會舉行
2002年6月9日,農曆壬午年四月廿九日,上午:北京戲校建校5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2002年10月,農曆壬午年:中國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成立
2002年10月29日,農曆壬午年九月廿四日,14時:京劇電影《江姐》首映
2002年12月22日,農曆壬午年十一月十九日,10時:袁世海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03
2003年1月1日,農曆壬午年十一月廿九日,19時30分:長安大戲院2003年1月1日演出
2003年12月6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一場
2003年12月10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十七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五場
2003年12月13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二十日,晚:天津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二場
2003年12月20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廿七日:上海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三場
2004和2005
2004年6月12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廿五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慶典第三天
2004年6月13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廿六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慶典第四天
2005年2月8日,農曆甲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5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5年11月5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四日:李世濟在天津圖書館報告廳演講
2006
2006年1月16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十七日,晚:“唐在炘作品——名家名段演唱會”舉辦
2006年1月23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2006年新春京劇晚會——李瑞環同志改編劇目專場演出第四天
2006年3月1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初二日:戲曲界舉行王選追思會
2006年3月18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十九日,晚: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一場
2006年3月19日,農曆丙戌年二月二十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京劇藝術講座舉行
2006年3月20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一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二場
2006年3月21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二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三場
2006年3月22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三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四場
2006年3月23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四日:中國京劇院落實“三貼近”赴遼寧省慰問演出第五場
2006年9月17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集體收徒儀式舉行
2006年9月20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八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二場
2006年10月23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初二日: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第四場
2006年11月4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十四日,19時30分:紀念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七周年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舉行
2006年11月18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廿八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第七場
2007
2007年1月31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全國政協京昆室2007迎新春戲曲晚會第一場
2007年2月18日,農曆丁亥年正月初一日,19時30分:中國京劇院2007年新春演出季第十七天
2007年2月19日,農曆丁亥年正月初二日,19時30分:中國京劇院2007年新春演出季第十八天
2007年5月11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廿五日: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2007年9月20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初十日:第三屆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目大匯演舉行
2007年11月28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十九日:梅蘭芳大劇院落成開業暨中國京劇院更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
2007年11月29日,農曆丁亥年十月二十日:梅蘭芳大劇院2007年11月29日演出
2007年11月30日,農曆丁亥年十月廿一日:梅蘭芳大劇院2007年11月30日演出

人物軼事

著名京劇大師李世濟在北京逝世,其中她祖籍梅州的信息引起家鄉文化界人士的關注。記者通過有關渠道獲知,這位京劇大師的祖籍地為梅縣區松口鎮,而且出身名門世家,從高祖父到父輩或為文化人士或為政壇高官。
據熟悉梅州人文掌故的廣州大學教授李尚行介紹,李世濟出身鬆口仕宦名門,是清末民國鬆口籍先賢李維源的孫女。李維源,號菘圃,是松口鎮郊人,清末民國年間長期在安徽為官,官至代理安徽省政府主席,抗戰時期獲授中將,上世紀40年代後期逝世於上海。
記者查閱文獻發現,李維源的祖父李海華是清朝道光年間舉人,父親李筱峰則在江蘇為官。據《梅水詩叢》記載,李筱峰名光熙,以軍功保升道員,為人孝順,在揚州司馬任上接母親前來贍養。1875年母親病逝,他親自送母親靈柩從上海海路歸籍,不幸在南澳海上遭遇颶風。同船者皆跳小艇逃生,李光熙因不願拋下其母靈柩逃生,遂與母棺木同沉,其同行兒女亦不敢離開,號泣左右,一家八口並沒于海。嘉應州西陽籍舉人李綸光作詩挽曰:“逃生有路不肯行,古來孝子忠臣類如此。君不聞,崖山堂堂張陸大丈夫,擁護龍髯俱赴水。純忠純孝古來難,令我作歌淚盈紙”。
據了解,李維源幼年喪父後,得到過梅縣隆文籍的揚州甘泉縣知縣李修梅的關照(修梅號次生,是葉帥老師、南社詩人李煮夢的祖父)。據李尚行教授透露,李維源長期生活在外,客家話比較生疏。但李維源對家鄉充滿感情,晚年的他於抗戰期間曾回梅州探親,參與維修始祖李珠墓地,還專程到隆文尋訪李修梅故居,幫其後裔找工作。
由於辛亥革命廣東北伐軍北伐期間,李維源時任安徽宿州知府,暗通款曲支持姚雨平的革命軍討伐張勛清軍,與粵軍將領李濟深結下友誼。他的兒子李乙尊(即李世濟的父親)後來得以擔任成為民國要員李濟深的秘書。新中國成立前夕,李濟深等創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李乙尊也加入民革,其上海的住所霞飛路(今淮海路)華盛頓公寓成為“民革”地下聯絡處,解放後任上海市政府參事。由於李乙尊喜愛京劇,且與京劇大師程硯秋私交甚密,受此影響,李世濟不但拜程硯秋為義父,更以京劇藝術為自己畢生的事業追求。

人物逝世

因病逝世

2016年5月8日晚11點多,著名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的義女李世濟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歲。]

追悼會

2016年5月16日李世濟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國家京劇院領導同仁,家屬 弟子梨園名家和民眾參加,在音樂聲中人們佩戴白花緩步進入弔唁廳鞠躬,白色玫瑰和粉色康乃馨的花圈輓聯上寫著,母親大人一路走好,兒媳吳丹率女小淇小冷痛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