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顏衛治所,明代城址,位於內蒙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三間房村紅山水庫回水區西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朵顏衛治所
- 地理位置:內蒙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三間房村紅山水庫回水區西岸
朵顏衛治所,明代城址,位於內蒙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三間房村紅山水庫回水區西岸。
朵顏衛治所,明代城址,位於內蒙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三間房村紅山水庫回水區西岸。略呈方形,長寬各200米,土築城牆,殘存1—2米,寬8米。城內出土大量明代磚瓦,附近曾發現過“朵顏衛都指揮使司祖塋墓” 碑。明洪武二十二年(13...
朵顏三衛,也稱“兀良哈三衛”。是1389年明廷在東北蒙古地區設定的行政機構。包括朵顏、泰寧、福餘三個衛。朵顏衛在今歸流河上游朵顏山一帶,屬民主要是蒙古兀良哈人;泰寧衛在今洮兒河流域,屬民主要是蒙古翁牛特部人;福余衛在嫩江和烏裕爾河流域,屬民主要是蒙古烏齊葉特人。同時,明廷封阿札失里為泰寧衛...
哈密衛,明朝在今新疆哈密設立的軍事機構。為明朝三大情報中心(另外兩個是朵顏、)。哈密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位於古絲綢之路樞紐,絲路是存在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貿易商路,因此這條路線也被稱為“金路”。“本古伊吾盧地,在敦煌郡北,大磺之外,去今肅州一千五百里,為西北諸胡要路。”“保哈密所以保...
朵顏衛、泰甯衛、建州衛、必里衛舊《會典》作兀里、福余衛,已上洪武間置。兀者衛、兀者左衛、兀者右衛、兀者後衛、赤不罕衛、屯河衛、安省衛,已上永樂二年置。毛憐衛、虎兒文衛、失里綿衛、奴兒乾衛、堅河衛舊《會典》有溫河撒力衛,已上永樂三年置。古賁河衛、右城衛、塔魯木衛、蘇溫河衛、斡灘河衛...
朵顏衛由明代蒙古部落到清代扎薩克旗的變遷過程代表了明清蒙古部落發展的一種類型。和田清的《察哈爾部的變遷》一文,疏理了朵顏衛部落變遷的線索,具有里程碑意義。論證鐵嶺位置 在20世紀10年代至4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曾撰文論述鐵嶺設衛問題,就鐵嶺位置闡述各自觀點,至今在中日韓三國學界產生影響。如池內宏在《高麗辛...
烏梁海部,亦稱兀良哈部,明朝時期對東部蒙古的稱呼,又名朵顏三衛。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將北元政權驅逐於大漠蒙古高原以北,設定泰寧衛﹑朵顏衛﹑福余衛三個指揮使司。因朵顏衛地險而強,且皆為兀良哈部族人,故常以兀良哈概括三衛。兀良哈部在明朝時期主要居於今河北長城之外,後徙外...
朵顏衛:洪武二十二年(1389)始設衛,在額克多延溫都兒(今內蒙占扎貴特旗北),溯兒河(今內蒙古興安盟境內綽爾河,和田清認為即今挑兒河上游支流鳥蘭灰河)一帶。永樂元年廢。福余衛:洪武二十二年(1389)始設衛,在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附近的瑚裕爾河流域。永樂元年廢。興和守御千戶所(元隆興路,直隸中書省。皇...
明,屬朵顏衛,歸奴爾乾都司所轄。置有海西西陸路肇州站。清,屬哲理木盟,為郭爾羅斯後旗牧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查普起爾台(今肇源縣二站鄉)設肇州邊防局;三十二年,置肇州直隸廳,轄今三策地域,屬黑龍江省;三十四年,在昌五城設肇東分防經歷,屬肇州直隸廳。1912年,肇東分防改為肇東設治局...
1389年,明置兀良哈三衛 1389年,蒙古脫古思帖木兒子恩克卓里克圖即汗位 1389年,明置泰寧衛(今吉林省洮南市附近)、朵顏衛(洮兒河上源)。1389年,印度尼西亞麻喏巴歇王朝開始衰敗 1389年,二月,明廷命燕王朱棣選派精騎,巡視大寧、全寧,沿老哈河南北,遇有兀良哈軍隊,跟蹤追擊。五月,明於兀良哈地區置泰寧,...
兀良哈三衛 兀良哈三衛又稱朵顏三衛簡稱兀良哈。明太祖在大寧地區設北平行都司,封十七子朱權為寧王鎮守。藍玉平納哈出後,當地蒙古諸部皆降,1389年設定三衛。明宣德五年後兀良哈三衛逐漸南徙進入河套。舊港宣慰司 舊港宣慰司為明代行政建置,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政府駐地位於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是...
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朱權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自是屢由此出師北伐,邊地益辟。商屯開中 農業帝國對遊牧部落的經略,最大的限制主要是機動性和後勤補給。擁有龐大機動的調動能力才能有機會迂迴對方主力,擁有傑出後勤的組織能力才有機會按計畫及時前進。遊牧部落...
於是,科爾沁部落就與原“朵顏三衛”的朵兒邊、豁羅喇思、扎拉伊兒三部同牧松嫩兩江流域。十幾年後,察哈爾、喀爾喀、科爾沁等蒙古東移集團終於征服了“朵顏”、“泰寧”、“福余”三衛,奎蒙克塔斯哈拉長子博迪達喇的第八子愛那嘎,便分牧於嫩江左岸的烏裕爾河中下游即朵兒邊部遊牧地。愛那嘎占據朵兒邊之地,...
重組後的喀喇沁萬戶除了昆都力哈所領的舊部眾(喀喇沁、阿速特、永謝布三部)外,還吸收了東土默特(其牧地在今天河北省豐寧縣西部和南部,圍場縣、隆化縣境內的伊遜河、蟻螞吐河一帶,以及從平泉縣西部到遼寧凌源縣、建昌縣一帶)以及兀良哈三衛(蒙古稱“山陽萬戶”)之一的朵顏衛主幹部眾(其牧地以今天...
又如萬曆九年四月,義州衛指揮使司“為境外哨探被擄事”給巡按山東監察御史的呈文中稟:本月初七日大鎮堡夜不收於賢等六人分為兩撥出境哨探,遇“從北來達賊二十餘騎”,各役奔走不及,有三人被擄去等情。明朝文獻記載中,多以蒙古為“達”、“虜”,以女真為“夷”。明中前期,以女真諸部、朵顏三衛為...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設立兀良哈三衛指揮使司,扎旗朵顏衛所轄,上屬大寧都司。大寧都司南遷後,為奴爾乾都司所轄。繼之,歸木塔里山衛指揮使所轄。明洪熙元間(1425年),蒙古臣阿魯台為瓦剌部所破,率部南遷避於嫩江,起名嫩科爾沁部以別之。明萬曆時期(1573—1620年),博第達喇將原來的科爾沁部以...
成書於清乾隆二十三年,全書全六冊十六卷。這部方誌全面詳細地闡述了長城以北、蒙古高原之南,東西廣七百七十百里,南北九百八十里,(古上都、察哈爾八旗)上古至明清的政治、經濟、人文、地理、古蹟、風俗、物產等等,內容繁多、史料翔實堪稱方誌之精品,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口北三廳”,明為開平衛、朵顏衛地...
參見:朵顏三衛、奴兒乾都司 自古以來,肅慎、挹婁、勿吉、襪鞘、女真,一脈相承,是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滿族的祖先。明朝時,滿族稱女真,分為建州、海酉和東海(又名野人女真)三大部。朱棣登極之初,即派使臣往野人女真部宣諭。永樂元年(1403年),命行人邢樞至奴兒乾地區招撫,因而不斷有女真頭目率人入關...
也先繼位後,繼續對兀良哈三衛實行懷柔政策,正統六年娶泰寧衛指揮隔乾帖木兒之女,又娶泰寧衛拙赤之女為妻,與三衛結成姻親,從而與三衛關係更加密切,並誘使三衛背叛明朝充當其侵襲女真和明邊的先鋒。兀良哈三衛於是“陰為其耳目',不斷在薊遼邊境活動窺伺明邊。而聽從脫脫不花王的朵顏衛速可台亦娶兀者...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明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此時本地屬三衛轄。明洪熙元年(1425年),東部“韃靼”內亂,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被逼游於福余衛,後為福余衛長。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春,泰寧、朵顏、福餘三衛進攻明朝,被明軍打敗。這時蒙古瓦剌、也先來犯,三衛不...
蘇布地(?—1631年),明朝稱速不的、束不的,成吉思汗“四狗”之一者勒蔑的十四世孫,為明代末期喀喇沁部(哈剌慎)著名首領。人物生平 蘇布地。稱號為杜棱,出身兀良哈氏(烏梁海氏),是喀喇沁部的塔布囊,同時也是明朝所封的朵顏衛左都督,明朝稱他為“朵顏衛屬夷三十六家”的酋長。他是長昂之孫、...
從此,朵顏部落和明朝恢復通貢互市關係,薊鎮邊境出現了十多年的平靜。三屯營城自天順二年建成到萬曆初已經運行了100多年。南牆坍塌,只留下一片荒蕪,加之城牆低矮,規模狹小,除總鎮直屬和協守的防軍以外,沒有衛所軍,軍防力量薄弱,民防也徒有其名, “三衛一所"設在遵化,距鎮6 0里,鎮府辦理公文,調...
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公元1388年),明軍大將藍玉率二十萬大軍攻克應昌城,更名為清平鎮,由大寧都司應昌衛管轄,後歸屬於兀良哈三衛之朵顏衛。在整個明朝中葉以前,北元政權魯王帳下的一支弘吉剌部軍民一直駐紮卜爾圖,即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九原區阿嘎如泰蘇木一帶,是北元政權與大明王朝的軍事交鋒前線,之後...
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建...
成化九年,明軍與朵顏三衛在此爆發興中之戰。清朝時期,興中城廢墟陸續遷來蒙漢人民,重建城鋪“三座塔”(蒙古名:古爾板蘇巴爾漢)。清廷設“三座塔廳”,後設朝陽縣,隸屬承德府。文獻記載 《欽定熱河志·卷九十七·古蹟二》記載興中故城如下:興中故城,即朝陽縣治,慕容燕之國都也。《十六國春秋·前燕錄...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設定了朵顏、福余、泰寧三衛,合稱朵顏三衛,用以安置當地歸順明朝的蒙古族部眾。朵顏衛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歸勒里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流域,即元代泰寧路;福余衛在嫩江和福余河(今)流域。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和。封阿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