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姓

旦姓

旦氏,出自上古第一帝伏羲氏的後裔。伏羲氏是盤古氏之子,盤古氏又稱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為人類帶來的光明和文明,從此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盤古氏被害後,其子伏羲氏代為帝,建高陽國,又稱震旦國、大旦國、高唐國、高湯國、梟陽國、贛巨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旦姓
  • 郡望唐號:遼東郡
  • 現代名人:旦增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郡望,郡、國名,都司名,軍鎮名,地區名,名人,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第一帝伏羲氏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旦,就是剛升出地平線的太陽,是朝的待稱。
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燧人氏歿,庖羲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困,故位在東方,主春,向日之明,是稱太昊,都陳”。
因伏羲繼承始燧人氏的發明,創炮食以變茹腥之食,所以又稱庖羲。史稱伏羲之德像日出的太陽:“昊天旦旦,及爾遊行”。足見昊天廣大,明亮之極,因而昊字似天人敬日之象。
伏羲生於甘肅天水成紀,原居住在西方,他為追尋日出之地而東遷至震,震即辰,是東方城邑。在史籍《遁甲開山圖》中記載:“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仇夷山四面絕立,太昊之治也”。
震是日出之地,所以稱暘谷、陽明之谷、太陽穀等。在典籍《禹貢》中說:“日所出處,名曰:陽明之谷”。史籍《淮南子》中記載:“日出湯谷,浴於鹹池。”在典籍《孔安國》中記載:“日出暘谷。”說明陽明之谷、湯谷、暘谷為同一地名,即是太陽神伏羲之都。
在典籍《博雅》中稱:“日,君象也。”在典籍《論衡》中也稱:“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蓋當時圖像如此。”一日為君,就是“旦”,九日為王子。因日出於震,所以古印度稱中國為“震旦”。
在史籍《史記》中記載:唐堯虞舜皆生九子,實指九日而言;後九日被羿射殺,九日則改稱“下民”,是對旮旯、宕戶、盪民、九黎、九苗、九夷的蔑稱。
在伏羲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號或國名為姓氏者,稱震旦氏、大旦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旦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弟姬旦,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姬旦,亦稱叔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母弟,就是周公旦,是著名的西周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歷史尊為“元聖”,儒學先驅。
在典籍《鄭康成詩譜》記載:“文王受命,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周公封魯。”
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是西周王朝的第一位周公。
周武王病逝後,其子周成王姬誦年幼,僅十二歲,因此由叔叔周公旦攝政當國。在他攝政期間,平定了“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七年後還政於周成王。周公旦在西周初期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
周公旦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當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時,他率師出征,苦戰三年後平叛,並將周王朝的勢力範圍擴展至海邊。後建成周洛邑,作為周王朝的東都。
相傳,周公旦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儒學大家孔子最最崇敬的聖人,孔子在《論語》中說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周公旦後被周成王封於魯地,但他自己終生未去封地,而是命長子姬伯禽去繼承管理,而周公旦則一直留在王室為國相。姬伯禽建立了魯國(今山東西部,建都於曲阜),後亡於楚國。其後裔為魯氏。
周公旦的二兒子姬凡伯,分封到凡地(今河南輝縣凡城),建凡國。其後裔為凡氏、范氏。
周公旦的四兒子邢侯,其名待考,分封到刑地(今河北邢台),後亡於衛國。其後裔為刑氏、邢氏。
周公旦的五兒子胙侯,其名待考,分封於胙地(今河南滑縣延津),為胙叔,建胙國,後亡於衛國。其後裔為胙氏、作氏、滑氏。
周公旦的六兒子茅侯,其名待考,分封於茅地(今山東金鄉茅鄉),為茅叔,建茅國,後被魯、莒二國瓜分。其後裔為茅氏、毛氏。
周公旦的三兒子姬伯齡,被分封到蔣地(今河南固始),建蔣國,後亡於楚國。其後裔主支為蔣氏,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旦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藏民族的歷史中,除了王公貴族外,普通民眾大多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其中的藏名尼瑪,漢義為“日”、“太陽”,也稱“星期日”。
1959年西藏廣大農奴獲得解放後,以“尼瑪”為名字的藏民族中,有冠漢姓為旦氏者。

第四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黑龍江女真伊拉哩部,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升”,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在伊拉哩氏族中,有位伊拉哩·旦代,滿洲鑲黃旗人,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初為清軍佐領,後跟從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與明軍主帥洪承疇征戰,在戰鬥中陣亡,被清太宗追加世職一等輕車都尉(一說雲騎尉)。在伊拉哩·旦代的後裔子孫中,清朝晚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冠漢姓旦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烏梁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烏梁海部,亦稱兀良哈部,明朝時期對東部蒙古的稱呼,又名朵顏三衛。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將北元政權驅逐於大漠蒙古高原以北,設定泰寧衛﹑朵顏衛﹑福余衛三個指揮使司。因朵顏衛地險而強,且皆為兀良哈部族人,故常以兀良哈概括三衛。
兀良哈部在明朝時期主要居於今河北長城之外,後徙外蒙古西北部,源出突厥族,語言風俗,則似喀爾喀人,自稱東巴,世居唐努山、阿爾泰山之間。兀良哈部主要分為三部: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諾爾烏梁海,其後裔今分布中國境內的主要在新疆阿山道,其餘分屬於外蒙古札薩克圖汗、三音諾顏、烏里雅蘇台佐理員、及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門徒。
明朝時期,大明政府授三衛首領以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等官,並決定其更襲和升遷,頒給敕書,以憑朝貢。規定三衛每年兩貢,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貢物有馬、駝等物。
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還在遼東開東原和廣寧(今遼寧北鎮)等地設立馬市,與三衛市易馬匹。儘管這三衛族人時有寇掠明之邊地的行為,但總體說尚能服從明朝中央政權管轄。
明朝弘治﹑正德年間(公元1488~1521年),朵顏衛首領花當(和通)的勢力自遼東遠達於宣府(今河北宣化)邊外。由於三衛的屏捍,自設立三衛至明嘉靖年間的一百六十年中,平灤諸州皆未遭塞外蒙古的侵擾之禍。
在明清戰爭中,三衛先後服屬於後金政權,滿清王朝建立後,成為清朝政府對內用兵的主力。
魯旦巴氏,即源出兀良哈部,為烏梁海·烏尼吾巴的後裔。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軍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大型戰船三百餘艘、水兵兩萬餘人,從福建東山島啟程,進逼澎湖。延平王鄭克塽派水軍抵抗,激戰歷時七晝夜,清軍水師一舉攻克澎湖列島,擊毀鄭軍大小戰船近二百艘,殲滅其精銳部隊一萬兩千餘人,收降近五千人。
澎湖失守,延平王鄭克塽一下子惶亂起來,屬下有主張降的,有主張守的,還有主張撤往呂宋的,一時沒個結果。可是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施琅並沒有即刻發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頓下來,一面安撫當地百姓,一面將被俘的台灣兵將釋放回台灣,釋放前他還專門聲明:“我絕對不會報私仇!當年殺害我父親的人已經死去,與其他人毫不相干。”與此同時,施琅上疏朝廷,建議對鄭氏集團實行招撫政策,爭取和平統一台灣。對於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讚賞。年幼的延平王鄭克塽等人看到施琅的確沒有殺害自己的意思,於是連忙派人到施琅軍前請降。8月13日,施琅率軍抵達台灣,由鹿耳門登入上岸。至此,清政府成功平定台灣。
兀良哈部將領烏梁海·烏尼吾巴在隨軍平定台灣後駐留台灣府,其後裔子孫簡稱魯旦巴氏,主要居於今台北市,後有漢化為單字漢姓魯氏、旦氏、巴氏者。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郡、國名

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

都司名

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

軍鎮名

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地區名

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名人

旦增 1955年1月生,內蒙古阿拉善右旗人,蒙古族,大學文化,河右旗特比希廟第七世腦本真活佛,阿右旗政協副主席。曾分別在阿拉善右旗阿朝蘇木、旗水電局、政府辦工作;1985~1989年在旗民族宗教事務局任副局長;1989~1997年任政協副主席兼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1997年至今在阿拉善右旗政協任副主席,期間赴北京佛教學院深造兩年。他自幼聰明好學,頗具靈氣,特長汽車駕駛;他心地友善、為人忠厚,深受廣大牧民民眾的崇拜;他潛心於佛學研究,具有很高造詣;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把全部精力投入愛國統一戰線事業上來,為該旗的繁榮、穩定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