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斯·巴特勒

朱迪斯·巴特勒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出生於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辭與比較文學系教授。

巴特勒是當代最著名的後現代主義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研究、當代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等學術領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關於性別的“角色扮演”概念是酷兒理論中十分重要的觀點,她也因此被視為酷兒運動的理論先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迪斯·巴特勒
  • 外文名:Judith Butler
  • 國籍:美國
  • 民族:猶太裔
  • 出生地: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 出生日期:1956-02-24
  • 職業: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研究學者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主要理論,人物成就,個人作品,

主要理論

“性別角色扮演”:
巴特勒質疑在性與性別之間所做的這種生理的區分,主張我們除了由一整套的文化預期所以形成的特徵,並不存在任何現在的生物性特徵。
其性別角色扮演概念這套理論話語分析了性別身份和欲望是一種富於表演的行為,而不是本質上會變化的。即所有的性別都是“表演”,是一種模仿,而不是一種本質。巴特勒問道:“當先前認定有關異性戀體質的知識體系,被揭穿為只是為了產制本體論表面的類目時,主體與性別行為類目的穩定性,會發生什麼情況?”(butler,1990,p viii)。對巴特勒而言,扮裝皇后代表“性別角色被拿來搬演、挪用、穿戴的世俗方法;它暗示所有的性別屬性不過是一種擬人化演出”。巴特勒進一步把布希亞的“擬像”概念加入性別的面向,說明性別是一種模仿,“不再有起源;事實上,這樣的模仿建構一種觀念,就是原始物不過是模仿物的效果與結果”。(butler,in fuss,1991)。

人物成就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後結構主義哲學家,酷兒理論家,女性主義哲學家,修辭學與比較文學教授,社會活動家,女同性戀,匈牙利與俄羅斯人的後代,猶太裔美國人。巴特勒素習歐陸現代哲學,如黑格爾,馬克思,海德格爾(Heidegger),現象學,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梅洛-龐蒂(Merleau-Ponty)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等。其博士論文就是在一位現象學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的。在其之後的遊學生涯中,巴特勒經歷了關鍵的轉變,這裡權且命名為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turn)轉向——尤其是“福柯轉向”。從對主體問題的關注轉向了對性別身份的思考乃至顛覆,這也算其成名之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得以生成的理論契機。
通觀巴特勒的著作,其理論資源有如萬花筒,讓人應接不暇,加之其自身語言的晦澀繁複,理解這樣一位思想家有如攀爬德勒茲的“千高原”,山腳緲不可尋,只有群山疊嶂,讓人望而生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巴特勒改變了我們思考性別的方式,即便這種改變尚未體現在“百姓日用”中,但起碼在理論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另類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與思想,並讓我們認識到看似中立自然的理念背後所隱藏的壓迫性力量。巴特勒認為,所謂哲學就是去質詢那些我們本以為自然而然,不證自明的命題,繼而發現這些命題背後所藏匿的權力關係,從而為人的鬥爭和解放提供契機。
雖然巴特勒具有諸多身份,如福柯所宣稱的那樣——通過寫作來改變自我的面孔,不願去承認自己的身份同一性(identity),但她無疑願意接受批判的知識分子這一身份。所謂批判就是拒絕一切所謂給定的概念,拒絕我們習以為常的前提和理念,然後去發現這種拒絕所可能具有的自由可能性與顛覆多樣性(plurality of subversion)。去自然化,這就是哲學批判。批判性知識分子的著作總不可避免的具有政治性,因為這涉及到用力於艱難的文本,以激勵讀者去對他∕她自以為理解的世界採取質疑的態度。
從中國學界來看,對巴特勒的接受主要集中於譯述與介紹,尤其對“身體”極為關註:汪民安陳永國所編的《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節譯了《有所謂的身體》第一部分的同名章節;陶東風編譯的《文化研究精粹讀本》和王逢振等編選的《文化研究選讀》則分別選譯和節選了該書的導論部分。王逢振主編的《性別政治》選譯了巴特勒《暫時的基礎》一文,周凡主編的《後馬克思主義》則收入了《後結構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一文,李銀河編譯的《酷兒理論》收入了《模仿與性別反抗》,系統可靠的譯介還付之闕如。胡大平翻譯的《偶然性、霸權和普遍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齊澤克,拉克勞與巴特勒合著)一書則歸在齊澤克作品集名下。至於研究方面,尚沒有專著問世,論文則集中對巴特勒性別理論的介紹與梳理,且主要集中於早期兩本探討性別理論的著作——《性別麻煩》(1990)和《有所謂的身體》(1993),對其後期的思想轉變則視而不見。

個人作品

巴特勒因其性別理論而蜚聲學術界,除此之外,她對主體的建構嘗試也具有理論和範式意義。其著作有(專著與合著):
Subjects of Desire: Hegelian Refle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Fra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London: Routledge, 1990);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eds Judith Butler and Joan W. Scott (London Routeledge, 1992);
w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London: Routledge, 1993);
Benhabib, Cornell, and Fraser, Feminist contentions (New York:Routledge,1995);
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 Theories of Subje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Excitable Speech: A Politics of Performativ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7);
Antigone's Claim: Ki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Hegemony, Contingency, Universality, with Ernesto Laclau and Slavoj Zizek (London: Verso Press, 2000);
Precarious Life: Powers of Violence and Mourning(London: Verso Press, 2004) ;
The Judith Butler Reader, eds. Sara Salih and Judith Butler,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4);
Undoing Gend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4); 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5);
Who Sings the Nation-State? Language, Politics, Belonging, with Gayatri Spivak (Seagull Books, 2007).
著作譯本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三聯書店,2009
性別麻煩性別麻煩
消解性別》,上海三聯書店,2009
《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上海三聯書店,2011
脆弱不安的生命》,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