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貴(清末民族英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貴(1778年-1842年),字黻堂,又字君山,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是鴉片戰爭時期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朱貴出身行伍世家,自幼酷愛習武,十七歲時,以武生入循化營。自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先後轉戰川、甘、寧、青等地,參與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道光六年(1826年)參與鎮壓新疆少數民族起義。歷任千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將等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英軍再度侵占定海,朱貴被任命為浙江金華協副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四日,英軍進攻大寶山,朱貴父子血戰十餘小時,相繼戰死,壯烈捐軀,部下將士三百餘人傷亡殆盡,最終擊退英軍。

基本介紹

  • 本名:朱貴
  • 字號:字黻堂,又字君山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甘肅河州(今臨夏市)
  • 出生時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 去世時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 主要成就:鴉片戰爭中保衛定海,為國捐軀
人物生平,出身行伍,身先士卒,保衛定海,英勇殉國,史籍記載,家族成員,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出身行伍

朱貴出生行伍之家,自幼習武,十七歲考中武秀才,以武生入循化營。嘉慶五年(1800年),朱貴從軍出征四川,鎮壓白蓮教起義,後隨部轉戰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諸省,攻戰常勝,屢立戰功,累官至涼州守備。道光初年,朱貴隨同陝甘總督楊遇春平定回疆叛亂,因戰功升任游擊。在隨後幾年中,朱貴先後擔任西安參將、署理查漢托洛亥副將。

身先士卒

朱貴作戰勇敢,身先士卒,“馭下和平”“用寬濟嚴”,深受部下愛戴。他所率領的五百名固原勁兵,“皆驍勇善戰”,其軍紀尤其嚴明,當時人譽稱“最為節制之師”。

保衛定海

定海,三面環山,北有曉峰嶺,俯瞰縣城,嶺陡絕,臨海有間道;東為竹山門,濱海,港狹水深;西為九安門,山叢疊,去海遠;南為道頭,空曠無蔽,海陸往來之要道。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隨後攻陷定海鎮海寧波三鎮,英軍在簽訂《廣州和約》拿到六百萬賠償款後撤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英軍再度侵占定海,原金華副將重祥陣亡。朱貴被任命為浙江金華協副將,率甘軍900餘人前往參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二十七日,參贊文蔚的大營駐長溪嶺,朱貴奉命率部防守慈谿要衝大寶山,與駐慈谿城的張慶雲部、大寶山左側的劉天寶部成犄角之勢,迎擊進犯英軍。

英勇殉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初四日早晨,英軍數千人乘軍艦登入,直逼大寶山,朱貴手執大刀,身先士卒,多次打退英軍進攻。激戰中,敵又增兵,分數路進攻,朱貴腹背受敵,三艘英艦至太平橋,直逼山下,用重炮向山上轟擊,戰場一片火海,人員傷亡慘重,朱貴三次派人到文蔚大營求援,文蔚不發援兵,鄰部不相呼應,孤軍作戰,情勢危急,朱貴沖人敵陣,左突右沖,喋血相搏,連殺數十名英軍,身中兩彈,朱貴忍痛躍起,又沖向英軍,不幸又中致命一彈,以身殉國。
朱貴次子朱昭南以身障父、奮勇搏鬥,殺敵數人,同其父一起陣亡。四子朱瑋南見父、兄陣亡,揮淚沖人敵群,亦在衝殺中陣亡。幼子朱共南身負三傷,死而復甦,忍痛脫衣遮掩父兄屍體。率殘部突出重圍,戰後將父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游擊黃泰、守備徐宦、陳芝蘭、浙江候補知縣顏履敬等及士兵三百餘人陣亡。
朱貴為國捐軀後,道光帝悲痛不已,下詔讚賞朱貴之英勇,按照總兵的規格厚葬朱貴。

史籍記載

清史稿·朱貴傳》
《清宣宗實錄》
《清朝柔遠記》
《寧波市志》
《慈谿縣誌》
《光緒鎮海縣誌》

家族成員

曾祖:朱志成。
子:朱昭南,武生,在保衛大寶山一役中中炮身亡。
子:朱共南,在保衛大寶山一役中隨父犧牲。
子:朱瑋南,在保衛大寶山一役中隨父犧牲。
子:朱廷瑞,襲雲騎尉世職。
子:朱輶甫,襲騎都尉世職。

歷史評價

《清史稿》評價:“海疆戰事起,既絀於兵械,又昧於敵情,又牽掣於和戰之無定,畏葸者敗,忠勇者亦敗。專閫之臣,忘身殉國,義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耳。嗚呼,烈已!”
清代著名詩人貝青喬評價:“背嵬五百壓六屯,陣腳如山屹不奔。臣自死忠兒死孝,九原揮淚拜君恩。”
慈谿縣志》評價:“翼翼新廟兮,在路之東,桓桓將軍兮,有毅其雄,捐軀捍患兮,子孝臣忠;民命克保兮,翊此城墉,貔貅擁列兮,風附雲從;參旗並戍兮,驅雷乘虹;將軍來享兮,其氣熊熊;眷找慈人兮,福祚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