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8年12月13日,經中共中央批准興建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1982年8月1日落成開館,是為紀念中國人民偉大的
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朱德而建立,
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
2003年,四川省啟動了“從走長征路,將帥故里游”和偉人故里精神文明連片創建活動,圍繞
琳琅山四周的朱德故居紀念地,開始修建朱德故居紀念園暨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
2004年8月14日,
胡錦濤親臨
儀隴視察作出了“一定要把
朱德故居保護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設好”的重要指示。景區建設圍繞“保護、完善、充實、提高”的思路,堅持“著眼保護、修舊如舊、尊重自然、不大拆大建”的原則,復原朱德在家鄉生活的場景,再現當年朱德回鄉時“松青柏翠故鄉景,桃紅李白大地春”原生態風貌;
2006年12月1日,朱德
誕辰120周年時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恢復對外開放;
2008年8月1日,朱德父母故居對外開放,是朱德故居紀念園最後一個對外開放的文物紀念地;
2009年3月,朱德紀念館重建蘭草園;
2015年7月14日,儀隴縣朱德故里景區兵器陳列館開建。
主要景點
朱德故居
朱德故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結構房屋,典型的
川北農家小院。朱德從9歲開始在這裡住了整整14年,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屋內按照朱德離家時的原貌陳列著朱德及其家人使用過的物品,堂屋
門楣上方的匾額系
郭沫若親筆書贈,屋側的“
雙柏樹”、“琳琅井”是朱德當年勞動、生活、學習的見證物。
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
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建築風格為川北民居樣式,呈
四合院格局,面積為3760平方米,分為4個展廳和1個臨時展廳,整個陳列布展採用了現代
多媒體和幻影成像的聲、光、電等
高科技技術,展示了朱德元帥在青年時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時期的生平事跡及文物,以時間為主線,通過大量的實物和圖片,再現了朱德同志由一個佃農子弟成長為一代偉人的光輝一生。同時,該館還收藏了2000多件文物。
朱德誕生地
朱德誕生地位於琳琅水庫旁的李家灣。這裡本是丁姓地主廢棄的一座糧倉,當年朱德
祖父朱幫俊佃租了地主丁邱川的80挑
田地,並租下了這右側的房屋做住房。那時,堂屋左右兩間歇房分別是朱德祖父母、大伯父大伯母的寢室,正房右邊轉角處是朱德三叔朱世和、麼叔朱世祿的臥室,裡面一間是家裡臨時煮酒的小作坊,右邊橫屋第一間是朱德大哥朱代歷、二哥朱代鳳的歇房和家裡丟放零雜東西的地方,下隔壁就是朱德誕生的倉屋,再往下邊是
廚房和豬牛圈。
1886年12月1日(農曆冬月三日)早晨,朱德就誕生在這間狹窄矮小、面積僅有16平方米的木板倉屋裡。直到朱德9歲時丁姓
地主逼租退佃,全家才被迫搬離此地。
朱德父母故居
朱德父母舊居位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琳琅村一社的柏林嘴名朱家院子,朱德父母故居坐東向西,是清代中葉修建的土牆壁,雙椽檁、青瓦頂、寬階檐四合院古老民居,總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15平方米。
1917年,朱德的祖父母、生父母、養父母及劉夫人等在此居住,堂屋門楣上方“人民之光”的匾額是1950年中共川北工作委員會所贈。
2008年8月1日起對外開放,是朱德故居紀念園最後一個對外開放的文物紀念地。
丁氏莊園
丁氏莊園由富甲一方的丁邱楠、丁邱毓、丁邱鈺、丁邱珍四兄弟合建,是川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一處
地主莊園,始建於1906年,1925年竣工。占地面積6800m2,建築面積3800m2,共有大小房屋108間,系穿逗結構,房108間,門120道。內有花園、天井、炮樓,外有
護城河圍繞莊園。整個建築中西合璧,建築歷時18年。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樓閣亭榭布局雅致,結構巧妙,土牆高築達10米,是川北民居與
客家建築融合的經典之作。
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徵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屬於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多雲霧,年均溫15.8℃-17.8℃。
地理位置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位於四川省
南充市儀隴縣
馬鞍鎮大灣路47號,東經106°61′31″,北緯31°47′03″。距新縣城
新政鎮60公里,距離儀隴老縣城
金城鎮30公里。
景區特色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核心景區以“朱德精神”為主題,以
紅色文化為主線,以自然生態為背景,分“入口區——紀念區——民俗區——背景區”四大板塊,再現朱德同志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
紅色文化
紅軍之父、三軍總司令、人民委員長、共和國的
開國元勛朱德同志就誕生在這塊土地上。朱德元帥的豐功偉績、青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家庭背景以及“朱德精神”,是景區吸引海內外遊客慕名景仰的看點和亮點。在這塊
英雄的熱土上,還誕生了一位普通的戰士
張思德,
毛澤東同志
《為人民服務》的著名篇章,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光輝典範,深深地烙在幾代人的心中。同時,作為革命老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李先念、
徐向前、
許世友、王樹聲曾在此浴血奮戰,先後湧現了以護送
陳雲同志出川而壯烈犧牲的
席懋昭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5000多名儀隴兒女為新中國誕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景區留下了紅九軍政治部駐地、馬鞍鎮
紅軍街等遺蹟遺址,現還存有
紅軍遺物180餘件、紅軍石刻標語80多條。
客家文化
儀隴
客家人是明末清初從粵、閩、贛遷移而來,至今仍有30萬客家後裔傳承客家遺風,是我國西部僅次於成都東山
洛帶的最大客家聚居區,客家人的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保存較完整。景區有近5000客屬後裔,朱德就是客家人的傑出代表。景區內具有典型客家風格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丁氏莊園,其規模宏大,結構精巧,雕樑畫棟,風格獨特,堪稱“川北客家第一莊”。還有建於清朝
康熙道光年間、長約1200米、占地7萬平方米的馬鞍鎮老街,按照客家風格修築的道道風火牆和處處會館至今保存完好,傾訴著一段滄桑古樸的
歷史。
三鄉文化
儀隴素以
書法、
剪紙、
篆刻的“三鄉文化”著稱,因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金粟書岩薈萃了全國眾多書法名家的作品,岩刻“德”字熠熠生輝;川北大木偶發源地緊鄰景區;景區山水孕育了大量的民間藝人,
窗花、
對聯無不顯示出深厚的文化藝術功底,即興獻藝表演令人流連忘返。
所獲榮譽
1980年,朱德故居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儀隴縣人民政府公布朱德父母故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朱德故居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朱德父母故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被省委命名為“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5年,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被省、市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獲聯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貢獻獎;
1997年,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被國家教委總政、共青團中央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4年,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05年,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被國家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2006年,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2006年,國務院公布朱德誕生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陳列獲得“第七屆全國十大陳列精品博物館”特別獎;
2009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國防教育基地;
2010年,獲“四川省優質服務示範單位”稱號;
2011年,在中國紅色經典旅遊推廣盛會上,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榮獲“中國紅色文化旅遊精品景區”稱號;
2013年,國務院公布丁氏莊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被評為全國“我最嚮往的黨史教育紀念地”;
2016年11月4日,朱德故里正式獲得國家級5A景區的授牌;
2017年,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榮膺“2015-2016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稱號。
保護措施
1996年,
琳琅井維修擴建,修建了琳琅井亭,以表故鄉人民“
飲水思源”之情;
2004年8月,朱德父母故居恢復當年原貌,並開辦了朱德家史陳列展覽;
2004年,胡錦濤視察朱德故里後,重新改擴建;
2004年,對朱德生母鐘太夫人墓地進行了擴建,增設了廣場、拜台、綠化設施等,使這裡成為人們“緬懷偉大母性、弘揚朱德母親鐘太夫人精神”的重要場所;
2005年,對四方田及周邊進行了環境整治;
2006年,藥鋪埡國小搬離朱德故里景區,恢復藥鋪埡私塾原貌,現有《朱德師生情誼》專題陳列展免費對外開放;
2006年,朱德同志故居保護與建設指揮部撥專款對朱德父母故居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維修。
意義價值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以“朱德精神”為
主題,組織接待旅遊者開展
緬懷學習、參觀遊覽的主題性旅遊,讓人們重溫激情歲月,感受祖國變化,激勵人們發揚光榮
革命傳統,弘揚
愛國主義精神,激發我們振興
民族、建設祖國的熱情,更使人們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
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也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
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樹立擁護共產黨領導,走
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開展紅色旅遊有助於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有助於促進人們的道德建設,可以弘揚
民族精神、加強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對培養人們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
教育意義。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9:00-17:30,每月最後一周的周一、周二閉館維修。
遊玩時間
最佳出遊時間在春秋兩季,建議遊玩時間3-4小時。
門票價格
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區通票:59元/人
遊客可自由決定購買獨立門票或通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