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劉紹棠創作的一篇文章,寫的是京郊運河家鄉過年的情景,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寫了家鄉火熱的春節景象,描繪了一組色彩繽紛的鄉村年景圖。它用詞生動、準確、語言樸實、充滿著濃郁的鄉村氣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本命年的回想
  • 作品出處:蘇教版中學7年級語文教材第12課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劉紹棠
作者簡介,全文,文章賞析,特點,

作者簡介

劉紹棠,中國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荷花澱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創立者。通州儒林村人。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終年61歲。 劉紹棠1948年參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幼年成材,13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是50年代中國文壇的“神童作家”。曾多次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和《中國共產黨名人錄》。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證書。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紹棠四十餘年文學生涯,歷經坎坷,矢志不渝。長期致力於“中國氣派,民族風俗,地方特色,鄉土題材”的創作思想,是當代鄉土文學的舉旗人。著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現已出版5卷)。長篇小說《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敬柳亭說書》獲首屆中國大眾文學獎。《蒲柳人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蛾眉》獲全國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中、短篇小說多種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國、孟加拉、阿爾巴尼亞文出版。他創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中秋節》、《蛾眉》等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瓜棚柳巷》、《荇水荷風》、《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說,《春草》、《地火》、《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等長篇小說,《我與鄉土文學》,《我的創作生涯》等散文短論集,以及《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二等獎,《蛾眉》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
劉紹棠劉紹棠

全文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風鄉俗中,四時二十四節色彩繽紛,而最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郁鄉土風味的,卻是二十四節之外的春節。
春節是現在通行的官稱,我卻跟我的運河鄉親父老一般,守舊地尊稱為過年,或曰大年。
想當年,我小的時候,家鄉的大年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一天比一天增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發燒直到年根下。
臘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炒完一鍋又一鍋,一捆捆柴禾捅進灶膛里,土炕燙得能烙餅。玉米粒兒在拌著熱沙子的鐵鍋里畢剝畢剝響;我奶奶手拿著鍋鏟,口中念念有詞:“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兒炒熟了,裝在簸箕里,到院裡晾脆,然後端進屋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瘡,只得喝燒糊了的鍋巴泡出的化食湯。化食湯清淨了胃口,爛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該吃臘八粥了。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粟子熬成的臘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裡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喝過臘八粥,年味兒更濃重。賣糖葫蘆的小販穿梭來往,竹筒里抽籤子,中了彩贏得的糖葫蘆吃著最甜。賣掛落棗兒的涿州小販,把剔核曬乾的老虎眼棗兒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轉著吃。賣糖瓜和關東糖的小販,吆喝叫賣,此起彼伏,自賣自誇。還有肩扛著穀草把子賣絨花的小販,穀草把子上插滿五顏六色的絨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婦把他們叫到門口,站在門檻里挑選花朵。上年紀的老太太,過年也要買一朵紅絨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村南村北、村東村西,一片殺豬宰羊的哀鳴。站雞籠子裡,餵養了一個月的肥雞,就要被開刀問斬。家家都忙著蒸饅頭和年糕,窮門小戶也要蒸出幾天的豆餡糰子。天井的缸蓋和篩子上凍豆腐,窗沿上凍柿子,還要漬酸菜。婦女們忙得腳丫子朝天,男人們卻蹲籬笆根曬太陽,說閒話兒。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香燭紙馬送灶王爺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爺的神像揭下來,火化之前,從糖瓜上摳下幾塊糖粘兒,抹在灶王爺的嘴唇上,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爺走了,鬥神爺也換崗了,便在影壁後面豎起天地桿兒,懸掛著一盞燈籠和在寒風中嘩啦啦響的秫秸棒兒,天地桿上貼一張紅紙:“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門騷擾了。臘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歡樂而又莊嚴。闔家團聚包餃子,誰吃到包著制錢的餃子最有福,一年走紅運。院子裡鋪著芝麻秸兒,小丫頭兒不許出屋,小小子兒雖然允許走動,卻不能在外邊大小便,免得衝撞了神明。不管多么睏乏,也不許睡覺,大人給孩子們說笑話,猜謎語,講故事,這叫守歲。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聲才能鍋里下餃子,院子裡放鞭炮,門框上貼對聯,小孩子們在餃子上鍋之前,紛紛給老人們磕辭歲頭,老人要賞壓歲錢,男孩子可以外出,踩著芝麻秸到親支近脈的本家各戶,壓歲錢裝滿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鄰右舍拜年的人已經敲門。開門相見七嘴八舌地嚷嚷著:“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時串百家門,正月初—要給百家拜年。出左鄰入右舍,走東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門各戶拜了個遍,這時我才覺得得到了公認,我又長了一歲。
今年歲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齡”回憶往事,頗有返老還童之感。

文章賞析

這段文字敘述了兩件事,討壓歲錢和拜新年。雖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習俗,但其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討壓歲錢有兩個環節,一是小孩們在餃子上鍋之前,“紛紛給老人們磕辭歲頭”,老人才給壓歲錢。這裡體現了小孩對老人的尊重和感恩,祝福和孝敬,亦可看出老人對小孩的關心和期望,老小之間,尊老愛幼,和樂相處,洋溢著濃濃的家庭親情。二是男孩子可以外出,“踩著芝麻秸到親支近脈的本家各戶”討壓歲錢。親支近脈,走家串戶,這是家族親情的生動寫照。不過,只有男孩可以出去,這又暗示了舊時代農村男尊女卑,女不如男的不平等現實,讓人在喜慶之餘多了一些憂慮。拜新年一事寫得有面有點,點面結合,恰切地表現了農村家家戶戶左鄰右舍和睦相處,友好互助的人際關係。“七嘴八舌”恭賀新春側重從“面”上渲染吉祥、喜慶的氣氛,“我”走遍百家拜年賀喜側重從“點”上突出農村人際關係的和諧友善,這裡沒有城市人的欺詐、偽善、冷漠,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善良、友愛和互助。由此,我們不難體會,作者津津有味地回憶這些近乎瑣碎的生活片斷,實際上是在呼喚一種純樸、本真,充滿人性溫情的人際關係。

特點

《本命年的回想》跳出常規,碰上這樣的題目,似乎應該先解釋自己的本命年,然後開始回想。但作家跳出常規,他把回想提到前面,布局上就顯出新鮮和特色來。為了回想春節,作家又故意盪開一筆,曲徑通幽。先用詩化的句子寫出四時二十四節氣,讓讀者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華夏文明,以此來烘托春節。雖然二十四節氣色彩繽紛,但跟春節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一個對比,就把春節作特寫鏡頭隆重推出。作家構思之妙,可見一斑。然後才濃墨重彩地細描具有地域色彩和鄉土風情的京郊運河春節。
《本命年的回想》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回想”部分層次清晰。概括描寫中用了“預熱——增溫——紅火——發燒”四個詞語,程度上逐步加深,寫出了過年逐漸升溫的狀況,諧調而精確地表現了作者對過年的親身感受。具體描寫則按時間順序從臘月初一到正月初一寫了十件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有條不紊地回憶了京郊運河家鄉幾十年前的過年習俗。充分展示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情。無論是炒年貨還是吃臘八粥,無論是送灶王爺還是換鬥神,無論是除夕守歲還是拜新年,都是一幅幅體現民風民俗的難得的圖景畫,都表現了父老鄉親的憨厚樸實和美好的祝願。
劉紹棠4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致力於“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這篇課文有許多地方就體現了他家鄉運河的民俗風情,而支撐這些民俗風情的是作家文章里的淳樸醇濃的鄉土語言。比如奶奶的炒年貨歌伴著玉米粒在鐵鍋里的畢剝畢剝響,比如看著賞心悅目的臘八粥捨不得吃但吃起來又沒個夠的貌似矛盾的句子。比如買糖果挑絨花的喜慶氣氛,比如送灶王爺時糖粘兒“抹在灶王爺的嘴唇上”的叮囑,比如換鬥神的幽默、守歲的嚴肅、拜新年的喜悅,比如“紅火”、“發燒”、“年根”、“小疙瘩鬏”、“磕辭歲頭”、“親支近脈”、“天麻麻亮”等等詞語的運用,這些生動傳神的語言反映的民俗風情是作家的機智幽默與豐富的民眾語言和諧融合的具體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