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漢語詞語)

本事(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事,在現代一般來說,即是本領,是指個人或集體的辦事能力。在古代多指“本身所事”或“農業”。

本事的釋義形式多種多樣,一般而言,每種社會背景中所指的本事各不相同。就當下社會來說,無非就表現在你的地位爬的有多高,財富掙的有多少(回頭率是個例外),以及,你自食其力的程度如何。總體來說,本事在現代更像一種社會現象尺度而不是文化上的套用和詮釋。

本事的現代釋義直到明朝才出現,宋朝及大多數朝代(在現代之前)也可指一個人的技藝,而不是所謂的能力。此外,還指真實的事跡與敘述詩詞、戲劇等作品中的故事和基本內容,以便作為介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事
  • 拼音:běn shì
  • 釋義:指真實的事跡
  • 出處:《漢書·藝文志》
  • 近義詞本領
基本釋義,引證解釋,其它,

基本釋義

  1. 指真實的事跡。
    漢書·藝文志》:“(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
  2. 指本領,技能。如:有本事。
  3. 指農業。
    荀子·天論》:“本事不理。”
  4. 扼要敘述詩詞或小說、戲劇等作品中的故事和基本內容,作為介紹,亦稱“本事”。

引證解釋

  1. 原物。
    管子·海王》:“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國讎鹽於吾國,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與其本事也。” 尹知章 註:“本事,本鹽也。”
  2. 古代指農業。
    ①《荀子·王制》:“務本事,積財物,而勿忘棲遲屑越也。”
    ②《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漢代政權嚴重打擊奴隸主》:“‘本事’就是農,‘末’就是工商業。”
  3. 原事;舊事。
    ①《呂氏春秋·求人》:“故賢主之於賢者也,物莫之妨,戚愛習故,不以害之,故賢者聚焉……此五常之本事也。” 許維遹 集釋:“﹝五常﹞或雲五帝訛。”
    ②《漢書·藝文志》:“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
    ③唐 劉知幾史通·論贊》:“ 蔚宗 《後書》,實同班氏。乃各附本事,書於卷末。篇目相離,斷絕失次。”
    ④清 姚鼐》:“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夸,此豈信史所為論本事而為之傳者耶?”
  4. 本領;能耐。
    ①宋 羅燁醉翁談錄·序平康巷陌諸曲》:“暇日羣聚金蓮棚中,各呈本事,求歡之者,皆五陵年少及豪貴子弟。”
    ②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三一回:“大聖神通大,妖魔本事高。”
    ③清 李漁風箏誤·敗象》:“料他有甚么本事,敢來與咱交鋒。”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⑤明 施耐庵《水滸》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賣藥酒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因見小人手腳活便,帶小人歸去城裡,教了許多本事。
  5. 引申為作用,功用。
    嚴復 《原強》:“其名數諸學,則藉以教致思窮理之術;其力質諸學,則假以導觀物察變之方,而其本事,則筌蹄之於魚兔而已矣。”
  6. 指詩歌、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所依據的故事的情節或原委。
    ①唐 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烏生八九子》:“若梁劉孝威‘城上烏,一年生九雛’,但詠烏而言,不言本事。”
    ②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三》:“近世論樂府,必欲求合本事。”
    郭沫若 《序》:“我在此處,只能把書的本事略略敘出,以供讀者參考。”

其它

(一)敘事性文學,如小說、電影、戲劇等作品的基本故事內容或故事梗概。一般以其精練的文字做敘述。用於對作品進行介紹或說明。
(二)勝任工作的技能;本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