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

這是1924年魯迅關於文藝創作問題的一次演講,其演講的中心,是針對當時文壇上一些空喊缺乏天才,實際做法卻在時時扼殺天才、戕害天才的怪現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演講有的放矢,針砭時弊,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未有天才之前
  • 【題目】:未有天才之前
  • 【文集】:《墳》
  • 【作者】魯迅
文學作品,簡介,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分析,作者簡介,

文學作品

簡介

【題目】未有天才之前
【文集】《墳》
【年代】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演講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講
我自己覺得我的講話不能使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什麼事,但推託拖延得太長久了,所以終於不能不到這裡來說幾句。
我看現在許多人對於文藝界的要求的呼聲之中,要求天才的產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這顯然可以反證兩件事:一是中國現在沒有一個天才,二是大家對於現在的藝術的厭薄。天才究竟有沒有?也許有著罷,然而我們和別人都沒有見。倘使據了見聞,就可以說沒有;不但天才,還有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眾。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有一回拿破崙過Alps 山②,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然而現在社會上的論調和趨勢,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卻要他滅亡,連預備的土也想掃盡。舉出幾樣來說:
其一就是“整理國故”③。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他們說,“中國自有許多好東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棄祖宗遺產一樣不肖。”抬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淨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就現狀而言,做事本來還隨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國故,當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讀死書,至於青年,卻自有他們的活學問和新藝術,各乾各事,也還沒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這面旗子來號召,那就是要中國永遠與世界隔絕了。倘以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謬絕倫!我們和古董商人談天,他自然總稱讚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決不痛罵畫家,農夫,工匠等類,說是忘記了祖宗:他實在比許多國學家聰明得遠。
其一是“崇拜創作”④。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這和要求天才的步調很相合,其實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來思想,異域情調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國和世界潮流隔絕的。許多人對於托爾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⑤的名字,已經厭聽了,然而他們的著作,有什麼譯到中國來?眼光囚在一國里,聽談彼得和約翰⑥就生厭,定須張三李四才行,於是創作家出來了,從實說,好的也離不了刺取點外國作品的技術和神情,文筆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趕不上翻譯品,甚者還要加上些傳統思想,使他適合於中國人的老脾氣,而讀者卻已為他所牢籠了,於是眼界便漸漸的狹小,幾乎要縮進舊圈套里去。作者和讀者互相為因果,排斥異流,抬上國粹,那裡會有天才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這樣的風氣的民眾是灰塵,不是泥土,在他這裡長不出好花和喬木來!
還有一樣是惡意的批評。大家的要求批評家的出現,也由來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許多批評家。可惜他們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評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寫出很高明的結論道,“唉,幼稚得很。中國要天才!”到後來,連並非批評家也這樣叫喊了,他是聽來的。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因為幼稚,當頭加以戕賊,也可以萎死的。我親見幾個作者,都被他們罵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約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著。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對於老成,有如孩子對於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因為倘不遭了戕賊,他就會生長,成熟,老成;獨有老衰和腐敗,倒是無藥可救的事!我以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說幼稚的話,只為自己要說而說,說出之後,至多到印出之後,自己的事就完了,對於無論打著什麼旗子的批評,都可以置之不理的!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願有天才的產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做土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閒都可以。以文藝來消閒,說來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較勝於戕賊他。
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裡出來,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鑒,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的——假如當作泥土也有靈魂的說。

作品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刊》第一期。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京報副刊》第二十一號轉載時,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園兄:今天看看正月間在師大附中的演講,其生命似乎確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備轉載。二十二日夜,迅上。”
②Alps山即阿爾卑斯山,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法意兩國之間。拿破崙在一八○○年進兵義大利同奧地利作戰時,曾越過此山。
③“整理國故”當時胡適所提倡的一種主張。胡適在一九一九年七月就鼓吹“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同年十二月他又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一號《“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口號。一九二三年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的《發刊宣言》中,他更系統地宣傳“整理國故”的主張,企圖誘使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脫離現實的革命鬥爭。本文中所批評的,是當時某些附和胡適的人們所發的一些議論。
④“崇拜創作”根據作者後來寫的《祝中俄文字之交》(《南腔北調集》),這裡所說似因郭沫若的意見而引起的。郭沫若曾在一九二一年二月《民鐸》第二卷第五號發表的致李石岑函中說過:“我覺得國內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處子;只注重翻譯,而不注重產生。”他的這些話,是由於看了當年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雙十節增刊而發的,在增刊上刊載的第一篇是翻譯小說,第二篇才是魯迅的《頭髮的故事》。事實上,郭沫若也重視翻譯,他曾經翻譯過許多外國文學作品,魯迅的意見也不能看作只是針對個人的。
⑤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都介涅夫(1818—1883),通譯屠格涅夫,俄國作家。著有小說《獵人筆記》、《羅亭》、《父與子》等。陀思妥夫斯奇(1821-1881),通譯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著有小說《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
⑥彼得和約翰歐美人常用的名字,這裡泛指外國人。

作品分析

全文主旨:魯迅在演講中就當前現狀,談天才生長的條件。闡明觀點即天才的產生需要民眾的土壤。
中心論點: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撫育出來的
寫作意圖:批判阻礙天才產生的論調,呼籲民眾成為培養天才的泥土

作者簡介

作者魯迅作者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
魯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直到1926年,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故鄉》《彷徨》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輯。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其中大部分作品和雜文收錄在了《》《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專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