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悲劇》共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三部分內容。上篇選取了中國現代和當代9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悲劇;下篇選取了中國上至春秋時代、下至晚清時期的9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卓越代表人物的悲劇個案;附篇節選了部分中外名家關於人生悲劇的一些理論思考,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把握《天才的悲劇》主旨。
基本介紹
- 書名:天才的悲劇
- 作者:李琳 石耀輝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703960
- 外文名:Tragedies of Geniuses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才的悲劇》試圖把一部中國天才毀滅史展示在讀者面前,實質是要把天才的悲劇解剖給世人觀瞻,從中梳理出表象後的本質——個人的或社會的,從而期望我們這個社會亦或我們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生。
作者簡介
李琳,筆名李麟,1967年出生,山西襄汾人。文化學者,資深出版人。為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特聘教授。曾任《山西經濟報·現代周刊》特約編輯、《高新技術經濟信息》雜誌社社長兼常務副主編、山西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兼駐京辦主任。主要作品有:《黃土魂》、《一舌定乾坤》、《臨終歲月》、《東方人與西方人》、《走向博士》、《人生筆記》、《智慧錦囊》、《走好人生棋局》、《牛津大學憑什麼出名》、《北京大學憑什麼出名》、《那個年代》等。
石耀輝,1964年出生,山西臨汾人。1986年畢業於山西大學,2003年研修於北京魯迅文學院。系臨汾市委聯繫的高級專家,政協臨汾市委委員,三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現任《山西黨校報·臨汾版》總編,臨汾市委黨校副教授。發表論文50餘篇,作品被《青年文摘》、《報刊文摘》、《文摘周報》等媒體轉載。著有《堯都文脈》、《耕余走筆》、《平陽曆代政治家軍事家》等,曾獲山西省黨校系統科研成果二等獎、臨汾市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石耀輝,1964年出生,山西臨汾人。1986年畢業於山西大學,2003年研修於北京魯迅文學院。系臨汾市委聯繫的高級專家,政協臨汾市委委員,三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現任《山西黨校報·臨汾版》總編,臨汾市委黨校副教授。發表論文50餘篇,作品被《青年文摘》、《報刊文摘》、《文摘周報》等媒體轉載。著有《堯都文脈》、《耕余走筆》、《平陽曆代政治家軍事家》等,曾獲山西省黨校系統科研成果二等獎、臨汾市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圖書目錄
上篇
一代天驕鼎山孤魂
——陳獨秀的三次婚變和淒涼晚年
露蓄罕見倜儻衰久
——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的被棄被殺
人言可畏眾口鑠金
——30年代當紅影星阮玲玉憤訣人寰
超然才子罡風慘劫
——瀟灑詩人徐志摩的浪漫婚姻悲劇
亂世奇才一夢黃粱
——天才憤青和尚蘇曼殊之俗之僧之死
去之不忍就之不能
——國學大師王國維進退維谷的悲觀自沉
書生本色太史奇遇
——著名史學家吳晗的悲愴命運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人生悲劇
為文千古為人有疑
——周作人的墮落死亡之旅
下篇
信疑眾謗魂歸汨羅
——千古騷人屈原的放逐沉江自殺
作繭自縛抱恨終身
——法家鼻祖韓非子飲鳩自裁的慘劇
功過昭著身死名辱
——一代名相“倉中鼠”李斯難逃厄運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西漢淮陰侯韓信功高震主夷及九族
君王遠賢賈生何辜
——西漢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盛年早逝
史家絕唱無韻《離騷》
——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含垢忍辱的悲慘命運
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南宋詩人陸游仕途婚姻的雙重悲劇
千古叛逆禿翁暴骨
——明代思想家李贄不甘受辱自刎皇都
“醫國”無門抱恨終生
——清朝詩人“醫國手”龔自珍老死山中
附篇
論自殺
未有天才之前
死後
說死說活
論死亡
重新審讀天才和精神病
後記
一代天驕鼎山孤魂
——陳獨秀的三次婚變和淒涼晚年
露蓄罕見倜儻衰久
——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的被棄被殺
人言可畏眾口鑠金
——30年代當紅影星阮玲玉憤訣人寰
超然才子罡風慘劫
——瀟灑詩人徐志摩的浪漫婚姻悲劇
亂世奇才一夢黃粱
——天才憤青和尚蘇曼殊之俗之僧之死
去之不忍就之不能
——國學大師王國維進退維谷的悲觀自沉
書生本色太史奇遇
——著名史學家吳晗的悲愴命運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人生悲劇
為文千古為人有疑
——周作人的墮落死亡之旅
下篇
信疑眾謗魂歸汨羅
——千古騷人屈原的放逐沉江自殺
作繭自縛抱恨終身
——法家鼻祖韓非子飲鳩自裁的慘劇
功過昭著身死名辱
——一代名相“倉中鼠”李斯難逃厄運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西漢淮陰侯韓信功高震主夷及九族
君王遠賢賈生何辜
——西漢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盛年早逝
史家絕唱無韻《離騷》
——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含垢忍辱的悲慘命運
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南宋詩人陸游仕途婚姻的雙重悲劇
千古叛逆禿翁暴骨
——明代思想家李贄不甘受辱自刎皇都
“醫國”無門抱恨終生
——清朝詩人“醫國手”龔自珍老死山中
附篇
論自殺
未有天才之前
死後
說死說活
論死亡
重新審讀天才和精神病
後記
後記
本書初稿寫於20年前,我讀研究生的時候。
當時,我和石耀輝先生應一書商邀約分工寫作,他寫了韓非子、李斯、韓信、賈誼、司馬遷、陸游、龔自珍、吳晗等幾個人物,其餘為我所寫,後由於種種原因,該書一直未能出版。
1996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我的《2O世紀風雲人物臨終歲月》 (上下冊,定價:36.80元,1998年被該社再版),其中節選了本書中的陳獨秀、郁達夫、老舍、周作文、王國維等有關部分。
《天才的悲劇》完全保持了20年前的風貌,從書名到前言,到全書編排體例,再到文章內容,基本上反映了20年前我們的學術思想和寫作水平,也算是那幾年我們創作期的一個總結和反思吧。
該書的寫作出版曾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予以致謝。
李琳
2012.9.17.於北京
當時,我和石耀輝先生應一書商邀約分工寫作,他寫了韓非子、李斯、韓信、賈誼、司馬遷、陸游、龔自珍、吳晗等幾個人物,其餘為我所寫,後由於種種原因,該書一直未能出版。
1996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我的《2O世紀風雲人物臨終歲月》 (上下冊,定價:36.80元,1998年被該社再版),其中節選了本書中的陳獨秀、郁達夫、老舍、周作文、王國維等有關部分。
《天才的悲劇》完全保持了20年前的風貌,從書名到前言,到全書編排體例,再到文章內容,基本上反映了20年前我們的學術思想和寫作水平,也算是那幾年我們創作期的一個總結和反思吧。
該書的寫作出版曾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予以致謝。
李琳
2012.9.17.於北京
序言
天才有天才的輝煌,但更有天才的悲劇;常人有常人的平庸,然常人也不乏常人擁有的平靜和幸福。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合理或不合理地矛盾著:當天才走向輝煌頂點的瞬間,天才也常常有意或無意地為自己未來的命運埋下了悲劇釀變的種子,或者毋寧說,天才一直在走向自掘的墳墓。剛正不阿、愛國憂民,為昏君奸臣所驅逐而無奈投江自沉者如屈原;呵斥禮教、放蕩不羈、呼喚“童心”,為封建衛道士所痛恨而遭殺身大禍者如李贄; “激揚文字”、 “指點江山”,又“偏狂誤人”、末成“鼎山孤魂”者如陳獨秀;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最後卻為“情”所累,苦不堪言者如徐志摩;秉性耿直,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被迫含冤跳湖自殺者如老舍;文才冠世、誤人歧途,以至於“文革”期間被紅衛兵小將專政而致死者如周作人……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生命賦予每個人只有一次,因此,生命不但是寶貴的,而且應當是美好的,畢竟人類的歷史和一切財富都是建立在人的生命活動基礎上的。人不能正正噹噹地挺起腰桿,健康地生活,他的個性、尊嚴,乃至獨立的人格都無法得到保證,甚至只能通過“死亡”去解脫苦海,走向彼岸,這便是人生真正的悲劇。小人物固然有時難以擺脫被人左右的命運,而天才在更多的時候卻由於其天賦的魅力要受到社會的操縱,當災難、病痛、煩惱、無聊、絕望……甚至死亡,人生的種種不幸都集中於天才的身上時,一種崇高與卑鄙、真誠與奸詐、奉獻與貪婪——絕然相反的對比賦予悲劇以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國人素來重生,不論是儒家的“人世”,還是道家的“出世”,都不主張輕易地拋掉自己的生命。儒家認為“未知生,焉能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命賦予人還有重要的使命,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絲毫的損傷,競成為儒家“孝”道的一條根本原則。道家少談國事,更重視今世享樂,這使中國人很少,或者說根本就不去走“自殺”這條道。正因為如此,“自殺”比起“他殺”在中國才更具悲劇色彩。在中國古代頗負盛名的詩人群體中,只有一個屈原通過“自殺”“報君殉國”,近代還有一個王國維,其“自殺方式”和“自殺緣由”都和屈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一反傳統觀念,自殺“風氣”驟濃的是“文革”期間。老舍開自殺先河,接著如鄧拓、葉以群、傅雷、吳晗、李廣田、楊朔、聞捷,等等,相繼自戕,這不但是個人的悲劇,還更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悲劇。
開明的社會以培養天才為己任,專制的國家則以摧殘天才為目標。
不是所有的“天才”都能成為天才,也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會成為悲劇性人物。天才悲劇的存在既脫不開當時當地的社會環境、社會制度,但我們也沒有理由把它完全歸結於各種身外“勢力”等等客觀原因,某種意義而言,走向毀滅的天才多半是天才用自己的雙手掐住了自己生命的咽喉。
比如孤獨中死去的叔本華,晚年瘋掉的尼采,為愛情幾乎要自殺的貝多芬,以及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在與情敵的決鬥中死去的普希金等等,無不是這類悲劇天才的代表。
美國著名舞蹈家、現代舞的創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家鄧肯,她在藝術領域是天才,但她的個人生活卻是一塌糊塗。她的一生是一齣悲劇,正如她自己所說:“我的一生受著兩種原動力的支配——戀愛和藝術——戀愛時常摧毀了藝術,而迫切的藝術欲望又時常使我以悲劇結束我的戀愛。這二者正是不能一致的,只有永遠的爭鬥。”葉靈鳳在《天才與悲劇》一文中說:“鄧肯的這幾句話正代表著她的一生生活。她注重藝術,也重視戀愛,於是一生始終在悲劇的情調中生活。她的兩個可愛的孩子在巴黎無端乘汽車翻人河中,她和蘇聯詩人葉賽寧的離合,無一不象徵著她在舞台上所表現的一切。她很愛葉賽寧。但是,葉賽寧是一位穿了革命服裝而懷著一顆浪漫心臟的詩人。他憧憬著鄧肯能為戀愛而犧牲藝術,哪知鄧肯的心情正相反,她寧可為了藝術的生命而以悲劇結束戀愛。葉賽寧本已失望於革命,他覺得革命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種色彩和光耀,現在又從戀愛的夢境中失敗,他明白自己生得太晚了,這個世界已不是屬於他世界,於是便悄悄地吊死了。”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度,歷史的發展印證了這樣一個現象:人類藝術的發展似乎是以天才的自我毀滅為代價的。——天賦的華光既可以結出世人所矚目的偉大碩果,也可以衍生出世俗者避之唯恐不及的深重悲慟。
這是一部中華天才悲劇史,18個不同歷史時期卓越天才的悲劇,反映的是中國不同歷史時代各種錯綜複雜矛盾交織糾結的時代特徵。這是天才的悲劇,歷史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是整箇中華民族的悲劇。只是這種悲劇由鮮活的天才個體來承擔,顯得太過慘烈。
清朝晚期著名思想家、詩人龔自珍在其《已亥雜詩》中曾大聲呼籲: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用奇特的想像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
龔自珍的期望實際上就是所有中國人的期望。可惜的是,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也未能逃脫他個人和歷史造就的悲劇樊籠。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否能夠人盡其才,是否能夠物盡其用。
本書試圖把一部中國天才毀滅史展示在讀者面前,實質是要把天才的悲劇解剖給世人觀瞻,從中梳理出表象後的本質——個人的或社會的,從而期望我們這個社會亦或我們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生。
本書共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三部分內容。上篇選取了中國現代和當代9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悲劇;下篇選取了中國上至春秋時代、下至晚清時期的9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卓越代表人物的悲劇個案;附篇節選了部分中外名家關於人生悲劇的一些理論思考,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把握本書主旨。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生命賦予每個人只有一次,因此,生命不但是寶貴的,而且應當是美好的,畢竟人類的歷史和一切財富都是建立在人的生命活動基礎上的。人不能正正噹噹地挺起腰桿,健康地生活,他的個性、尊嚴,乃至獨立的人格都無法得到保證,甚至只能通過“死亡”去解脫苦海,走向彼岸,這便是人生真正的悲劇。小人物固然有時難以擺脫被人左右的命運,而天才在更多的時候卻由於其天賦的魅力要受到社會的操縱,當災難、病痛、煩惱、無聊、絕望……甚至死亡,人生的種種不幸都集中於天才的身上時,一種崇高與卑鄙、真誠與奸詐、奉獻與貪婪——絕然相反的對比賦予悲劇以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國人素來重生,不論是儒家的“人世”,還是道家的“出世”,都不主張輕易地拋掉自己的生命。儒家認為“未知生,焉能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命賦予人還有重要的使命,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絲毫的損傷,競成為儒家“孝”道的一條根本原則。道家少談國事,更重視今世享樂,這使中國人很少,或者說根本就不去走“自殺”這條道。正因為如此,“自殺”比起“他殺”在中國才更具悲劇色彩。在中國古代頗負盛名的詩人群體中,只有一個屈原通過“自殺”“報君殉國”,近代還有一個王國維,其“自殺方式”和“自殺緣由”都和屈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一反傳統觀念,自殺“風氣”驟濃的是“文革”期間。老舍開自殺先河,接著如鄧拓、葉以群、傅雷、吳晗、李廣田、楊朔、聞捷,等等,相繼自戕,這不但是個人的悲劇,還更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悲劇。
開明的社會以培養天才為己任,專制的國家則以摧殘天才為目標。
不是所有的“天才”都能成為天才,也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會成為悲劇性人物。天才悲劇的存在既脫不開當時當地的社會環境、社會制度,但我們也沒有理由把它完全歸結於各種身外“勢力”等等客觀原因,某種意義而言,走向毀滅的天才多半是天才用自己的雙手掐住了自己生命的咽喉。
比如孤獨中死去的叔本華,晚年瘋掉的尼采,為愛情幾乎要自殺的貝多芬,以及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在與情敵的決鬥中死去的普希金等等,無不是這類悲劇天才的代表。
美國著名舞蹈家、現代舞的創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家鄧肯,她在藝術領域是天才,但她的個人生活卻是一塌糊塗。她的一生是一齣悲劇,正如她自己所說:“我的一生受著兩種原動力的支配——戀愛和藝術——戀愛時常摧毀了藝術,而迫切的藝術欲望又時常使我以悲劇結束我的戀愛。這二者正是不能一致的,只有永遠的爭鬥。”葉靈鳳在《天才與悲劇》一文中說:“鄧肯的這幾句話正代表著她的一生生活。她注重藝術,也重視戀愛,於是一生始終在悲劇的情調中生活。她的兩個可愛的孩子在巴黎無端乘汽車翻人河中,她和蘇聯詩人葉賽寧的離合,無一不象徵著她在舞台上所表現的一切。她很愛葉賽寧。但是,葉賽寧是一位穿了革命服裝而懷著一顆浪漫心臟的詩人。他憧憬著鄧肯能為戀愛而犧牲藝術,哪知鄧肯的心情正相反,她寧可為了藝術的生命而以悲劇結束戀愛。葉賽寧本已失望於革命,他覺得革命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種色彩和光耀,現在又從戀愛的夢境中失敗,他明白自己生得太晚了,這個世界已不是屬於他世界,於是便悄悄地吊死了。”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度,歷史的發展印證了這樣一個現象:人類藝術的發展似乎是以天才的自我毀滅為代價的。——天賦的華光既可以結出世人所矚目的偉大碩果,也可以衍生出世俗者避之唯恐不及的深重悲慟。
這是一部中華天才悲劇史,18個不同歷史時期卓越天才的悲劇,反映的是中國不同歷史時代各種錯綜複雜矛盾交織糾結的時代特徵。這是天才的悲劇,歷史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是整箇中華民族的悲劇。只是這種悲劇由鮮活的天才個體來承擔,顯得太過慘烈。
清朝晚期著名思想家、詩人龔自珍在其《已亥雜詩》中曾大聲呼籲: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用奇特的想像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
龔自珍的期望實際上就是所有中國人的期望。可惜的是,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也未能逃脫他個人和歷史造就的悲劇樊籠。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否能夠人盡其才,是否能夠物盡其用。
本書試圖把一部中國天才毀滅史展示在讀者面前,實質是要把天才的悲劇解剖給世人觀瞻,從中梳理出表象後的本質——個人的或社會的,從而期望我們這個社會亦或我們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生。
本書共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三部分內容。上篇選取了中國現代和當代9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悲劇;下篇選取了中國上至春秋時代、下至晚清時期的9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卓越代表人物的悲劇個案;附篇節選了部分中外名家關於人生悲劇的一些理論思考,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把握本書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