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岑(1892-1934),原名李邦藩,字石岑,湖南醴陵梘頭洲人。中國現代哲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石岑
- 別名:李邦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醴陵梘頭洲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34年
- 職業:哲學家
- 代表作品:《學燈》
個人簡介,主要著述,附錄,
個人簡介
1913年(民國2年)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民國4年),與潘培敏,李大年,丘夫之等在東京發起組織“學術研究分”。5月6日,編輯出版《民鋒》雜誌,抨擊軍閥專權、政治混亂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被日本政府查封。回國後,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並在上海繼續主編《民鐸》。9月1日至次年7月,兼任《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筆。1922年(民國11年)1月至次年夏,任商務印書館《教育雜誌》主編,文名大震。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華光大學、國民大學等爭相禮聘為哲學、心理學教授。
李石岑曾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學校,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創辦學術研究會並編髮《民鐸》雜誌,後被日本政府查封。民國8年(1919年)回國後,任商務印書館編輯,並繼續主辦《民鐸》雜誌。李石岑曾任上海多所大學哲學、心理學教授。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大量介紹西方各派哲學,內容涉及美國杜威的實用主義,法國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德國倭伊鏗的精神生活論,尼采的超人哲學,英國羅素的邏輯實證主義等。在《民鐸》雜誌上刊出的“尼采專號”、“柏格森專號”、“進化論專號”等,頗具影響。他推崇實用主義和生命哲學,認為這兩種哲學可以振奮國民的進取精神,激發民眾改造社會的熱情,指出“詹姆士和柏格森”足以代表最近哲學家之新傾向,實為近代民主主義思想之源泉,其哲學實為“發揮助長美法兩大共和國之精神者也”。李石岑肯定“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認為這“可以推倒軍閥的靠山,拔掉老百姓的迷根”。民國8年10月,陪張東蓀同羅素到湖南講學。其時,因倡言“人生哲學”而聲名卓著。
20世紀20年代,他一面在老牌的商務印書館主編《教育雜誌》,一度還兼任有“四大副刊”之譽的《時事新報·學燈》副刊主筆,在傳播新文化的崗位上執筆;一面在一些大學做兼職教授,東南各地到處留下了他演講的聲音。他的講演辭結集出版後,當時就風生水起,至今讀來也不感到過時。他圍繞著人生問題,從教育、哲學、宗教、科學等許多不同層面闡述他的觀點、他的體悟,尤其對如何會通東西文化、如何將中國傳統經驗融入現代社會有許多獨到的看法,他對西方近代哲學、心理學乃至科學無不了如指掌,詹姆斯、杜威的實用主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還有尼采、羅素等無不信手拈來,其中又注入了他中國經驗的觀照與理解,使人聽來趣味盎然,這是他的演講辭流傳後世的重要原因之一。誠然,他的觀念有商討的餘地,但他的誠意和思路正是漢語民族朝向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源。
民國16年,李石岑赴法、英、德等國考察西方哲學。在歐洲,系統研讀了從赫拉克里特到費爾巴哈的西方哲學家的主要著作,也認真研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轉向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1929年(民國17年)夏,李石岑在法國、德國看到資本主義繁榮的虛假本質,轉而研讀赫拉克利特、費爾巴哈的著述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著作,重新評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930年(民國19年)底返回上海,先後任中國公學、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時值中國思想界開展辯證唯物主義與反辯證唯物主義的論戰,在論戰中逐步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1933年(民國22年)3月,為紀念馬克思逝世50周看,頂著白色恐怖,在上海宣講《科學的社會主義哲學》等。1934年(民國23)年10月病逝。
主要著述
李石岑的重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十講》、《人生哲學》(上卷)、《希臘三大哲學家》、《現代哲學小引》、《哲學概論》等。其中,《中國哲學十講》是李石岑據其民國21年在福建省教育廳暑期講學會講演稿整理而成,民國24年由世界書局出版。此書以辯證唯物論作為研究中國哲學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在敘述和評析中國哲學的過程中,貫穿了中西哲學的比較。作為一本較早以辯證唯物論研究中國哲學發展的著作,在學術上有不少獨到的見解。《現代哲學小引》於民國20年3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李石岑把現代西方哲學分為法意哲學、德奧哲學和歐美哲學三大塊,簡明扼要地指出了三種哲學的特點:“法意人富於為生活而學習的態度,德奧人富於為學問而學問的態度,英美人富於為功利而學問的人生態度”。全書199頁,約12.5萬字,是人們了解現代西方哲學的一部通俗著作。《哲學概論》於民國22年9月由世界書局出版發行,共393頁,約40萬字。書中不但經常提到新唯物論(即辯證唯物論),而且專設一編加以詳細論述,肯定新唯物論。李石岑的《新唯物論》反映了3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反映了一些舊學者在這股大潮前發生的變化。艾思奇曾談到,民國16年以後唯物辯證法風靡了全國,“人道主義的魯迅先生拋棄了人道主義,李石岑先生撒開了尼采,朱謙之先生聽說也一時地成為辯證法唯物論者。”
李石岑主要著述和譯著有:《李石岑講演集》、《李石岑論文集》、《人生哲學》(上)、《哲學淺說》、《現代哲學小引》、《體驗哲學淺說》、《超人哲學淺說》、《希臘三大哲學家》、《西洋哲學史》、《哲學概論》、《中國哲學十講》、《人生之價值與意義》、《教育哲學》、《現代教育思潮批判》、《游泳新術》、《郎格唯物論史》等。
附錄
李石岑講演集
目錄
我的生活態度之自白 代序
吳稚暉序
顧頡剛序
象徵的人生——在上海美術學校女子美術學校共同大講室講演
評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在中國公學講演
科學與哲學、宗教三者之類似點——在寧波浙江第四師範講演
柏格森哲學與實用主義之異點——在浙江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夏期講演會講演
杜威與羅素之批評的介紹——在湖南省教育會講演之一
人生哲學大要——在南京東南大學哲學研究會及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十周年紀念會講演
最近心理學上之三派——在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講演
人格之真詮——在蘇州第二農業學校講演
懷疑與信仰——在上海交通大學講演
教育與人生——在上海滬江大學教育研究會講演
佛學與人生——在上海商科大學佛學研究會講演
哲學與人生——在上海神州女學講演
科學與人生——在湖南育材中學講演
尼采思想與吾人之生活——在湖南省教育會講演之二
青年與我——在鎮江第六中學及醴陵縣教育會講演
附言
哲學人生與時進——記中國近代哲學家李石岑
性情中人 多才多藝
那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暨南大學。他身材並不魁梧,一臉紅白相間的斑蝕,看起來象地圖,背地裡就有學生叫他“地球牌”的,他樂得別人這樣叫。他講授的《人生哲學》課最受學生歡迎,每次講課,一個大教室總是擠得滿滿的。他講課語速很快,條理分明,經常脫開講義侃侃而談,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下課後男女同學便一窩蜂地圍住他,問個沒完。他是性情中人,為人倜儻不羈,富於情感,有時不免為情所累,學生中就有人知道他因一些風流韻事而惹下不少麻煩的。他對學生平和親切,十分隨意,甚至還和學生談論起女人來。他說:“對女人,只要你懂得‘體貼溫存’就可以了。你瞧我這副‘地球牌’面孔,照理說女人看見我大概是不喜歡的。其實不然,不瞞你們說,我還蠻有女人緣呢!我無非善於在‘體貼溫存’上用功罷了。”——這就是作為著名教授的李石岑。
1916年他在日本東京留學時就編輯出版《民鐸》雜誌,由於抨擊國內軍閥專權、政治混亂和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行經,遭日本政府查禁。1918年歸國後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並在上海繼續主編《民鐸》,著重介紹和闡述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最新思潮”,成為當時學術界頗有影響的刊物。他還主編過上海《教育雜誌》,兼任《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筆。——這就是作為編輯家的李石岑。
他對宗教和佛學研究頗深,曾與弘一法師等交往甚密。他考察過歐洲的宗教,著重研究了宗教和科學的關係。他說:“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為科學無牴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他的這一段論述,後來經常被許多佛學和科學著作所引用。——這就是作為宗教家的李石岑。
在20世紀20年代,他一邊做編輯和教授,一邊輾轉東南各處做演講。舉凡懷疑與信仰、哲學與人生、佛學與人生、教育與人生等哲學和生命人生的大題,他都有精彩論述。尤其在演講中評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柏格森哲學與實用主義之異點、杜威與羅素之批評、尼采思想與吾人之生活的演講,可以窺見他對東西方哲學會通的能力,給人以啟迪。他的演講被輯為《李石岑演講集》,當時就風生水起,學人爭相閱讀,後來又多次重印出版。有學者認為他的演講是“漢語言民族朝向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源”。——這就是作為演講家的李石岑。
他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據民國版《醴陵縣誌》載,他“工書,幼與善書者較速度,兼五人,而工整過之。喜臨《石門頌》,化其疏朗而為茂密,有時逼近康南海(有為)。”——這就是作為書法家的李石岑。
他還對游泳頗有研究,他著有《游泳新術》。1918年,剛從日本回國的他來到長沙,比他小一歲的毛澤東專門請他到湘江教授游泳技術。毛澤東當時興趣盎然寫下了“會當水擊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詩句。——這就是作為游泳家的李石岑。
哲學人生 人生哲學
然而,李石岑之所以卓立於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濟濟群英之中,是因為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
李石岑幼年聰慧好學,五歲入私塾,及長,赴長沙湖南優級師範理化科就讀。191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在東京與友人發起組織“學術研究會”,後參加留日學生團體“丙辰學社”和“華贏通訊社”。1918年5月,東京留日學生示威反對“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遭警察鎮壓。留日學生遂大舉罷課回國,李石岑亦歸國。此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達10年之久,期間還在上海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兼任哲學和心理學教授。1928年夏天,李石岑自費考察法國和德國。1930年回到上海,先後在中國公學、復旦大學、大夏大學、暨南大學任教,並從事著述。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上海各大學停課,暨南大學在廣州中山大學設立臨時辦事處,收容部分學生南下就讀,李石岑應約去中山大學任教。1933年秋,李石岑回上海暨南大學。1934年10月29日,李石岑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年僅42歲。
李石岑少年時期是一名儒家思想的信徒,尊崇孔子,尤慕曾國藩之為人,言行以曾國藩為楷模。留日期間,由於接觸到西方新思想,對儒家學說日漸產生懷疑動搖,下功夫研究西方哲學,逐漸成為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信仰者。
五四運動前夕,李石岑由日本回國。他目睹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帶來的巨大變化。他一方面讚賞新文化運動對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傳統觀念的衝擊,一方面認為運動有許多不足,最嚴重的是“思想之淺薄”,究其原因是各地學生熱心於救國而無暇於學問。他主張走“學術救國”的道路。於是李石岑在上海潛心著文,介紹詹姆斯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反理性主義、倭鏗的精神論、尼采的權力意志論和超人學、羅素的邏輯實證主義等西方哲學思想。他先後推出《民鐸》專號專門宣傳柏格森和尼采。他特別契合尼采,推崇尼采思想表現出來的“酒神精神”,以致到了“言必稱尼采”的地步。他說:“我們目前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在於打破中國人的固有觀念,這便是改變中國人的因襲性而代之以創造性。”“完全是酒神的思想,完全是屬於意志的世界,我們要在這個世界裡面活動,才可以喚醒不進步的中國人,才可以救濟帶有黏液汁的中國人,才可以根本改變中國人消極和廉價的肯定的人生。”他認為尼采的權力意志是一種“生命之力”,體現了“生生不已、自強不息”的活力和精神,中國人正需要這種精神。這既表現出他對國家貧窮落後和民眾思想淺薄的深深憂慮,又反映出找不到有效改變這種狀況的探索。1920年10月,李石岑陪同羅素、杜威及章太炎、蔡元培、張東蓀、吳稚暉等人到湖南講學,他自己先後在長沙和醴陵作了五場演講,介紹尼采、柏格森、詹姆斯、羅素、杜威的思想。
李石岑早年在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上,是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擁護者。他說:“宇宙間無論動、植、礦三界之中,無一處不是生機,生可以賅萬有,故曰唯生。”在認識論上,他是唯意志論者,以人的主觀意志為出發點,又以不斷實現主觀意志為歸宿,由不斷滿足人的要求而推動真理髮展。但他承認認識無止境和螺旋上升的特點,帶有辯證法的因素。
1923年中國思想文化界發生了一場“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李石岑以自己的“人生哲學”理論投入這場論戰。他的人生哲學理論承繼的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核心仍然是強調生的衝動,強調人的價值,強調人生要充分表現“生命的渴望”。李石岑不僅著書立說和演講宣傳他的人生哲學,而且把它搬到了大學課堂上。
李石岑的“人生哲學”理論在當時的理論學術界和大學校園頗有影響,很受歡迎。黃玉順有《詠李石岑》詩云:
人生哲學李石岑,當年信仰柏格森。萬有生命何以在?只緣自我生命存。
學者品格 包容兼蓄
1924年元旦,李石岑在致吳稚暉的信中闡述了他的學問和生活態度的主張。他認為一種是為生活而學問,這種人追求的是個人生活;一種是為功利而學問,這種人追求的是社會生活;他主張為學問而學問,追求的是宇宙生活。他說:
我們極貧枯的中國裡面,無論農工商醫以至百業,都沒有一種精深的學問作基礎,無論談什麼主義,作何種運動,都是一些極脆弱的根據;無論解決何項困難問題,也很少可作學問上例證的價值。……縱或有一二知道學問很重要的,也就不肯發大願心,把學問當作一種終身的事業;又縱或有一二聰明絕頂的天才,也不願意拋棄物質上的享樂,終於事業將要告成而又全毀。孔子有言:“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他們雖知之而始終不好,更哪有樂此不疲的精神?所以我以為為學問而學問的積極態度,正值得大提倡而特提倡。
他還主張做人作學問最恨庸庸碌碌的“中”,講究“偏”,他說“偏”就是“個性”。但正因為自己“偏”,所以更尊重別人的“偏”,這就是“包容”。
李石岑特別注重理論功底,總是強調客觀對待和了解不同的哲學流派,不能在沒有全面了解對方哲學體系的情況下就憑一己之好惡而隨意臧否。因此當時的學者都讚賞他的這種“包容”的品格和精神。他在教學中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他上哲學課時,第一次發下的講義,就是一份列出100多部中外哲學名著的參考書目。他說瀏覽過這些哲學名著,才算對哲學入了門,才有研究的資格。
他還講究科學之間的貫通。他在他的論文集自序《思想方法上之一告白》中說:“余少時初習幾何學,莫審所指;其後習論理學,始稍稍能言其故,然仍未克舉其內容,乃復重習幾何學;如是者數歲,遂得略窺其義蘊,蓋思想方法之達於絕詣者也。吾人理知之運用,恆以幾何學為鵠的,是無間於理知根本作用之歸納與演繹,固舉莫能外;則幾何學所造於吾人之思想方法,從可識矣。”他認為“就思想方法言,數學實為一切思想方法之源泉”。他還多次論及科學與藝術相通之處。
孜孜求真 與時俱進
李石岑的哲學思想是與時俱進的。在李石岑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不可能平心靜氣地“為學問而學問”的,凡有道義感和愛國心的知識分子都在艱難地探索著救中國的道路。他對以往的思想信仰開始懷疑,感到西方的唯心主義理論不能提供救國救民的武器,柏格森和尼采的思想也不是靈丹妙藥。帶著這種困惑,他決心到西方對當代哲學思潮作一番實地考察。1928年便傾歷年之所蓄,離妻別子,取道埃及先後到了法國和德國。
這時的歐洲正爆發一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危機,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盪,馬克思主義傳播廣泛深入。這種情況使李石岑受到極大震動,他看到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狀況和偉大力量。他研讀了從赫拉克利特到費爾巴哈,一直到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並以極大的興趣關注歐洲哲學的發展。歐洲之行,使他的眼界大開,思想更加開闊。通過對各派哲學的分析比較,他不得不對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作出重新評價,他的哲學思想發生了深刻而根本的變化,落腳點已經轉變到唯物主義方面上來。在哲學的基本問題即存在與意識的關係上,他一反過去的看法,認識到事物不因人們承認或不承認都是客觀存在的。他開始重點介紹西方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學派。這時期他通過譯著和文論向國內詳細介紹了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費爾巴哈、達爾文的思想,並讚賞馬克思主義。他說:
亞里士多德發現了十個範疇,康德發現了十二個範疇,卻抵不過馬克思、恩格斯一個範疇有力量。生產力是歷史上一切衝動力的基礎,是一切衝動力的衝動力。
當然這時的李石岑還沒有完全從柏格森和尼采的哲學思想中脫離出來。1930年回國後,正趕上國內哲學思想界圍繞本體論與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問題展開一場大論戰。處在思想大轉變中的李石岑,不顧反動政府和唯心主義學者利用他私生活方面的感情糾紛對他進行的非難與中傷,抱病參加論戰。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李石岑舉起的是唯物主義旗幟。他在《哲學概論·新唯物論》中指出,“自然的整一性就是它的物質性”,物質“離開我們的主觀、意識、精神而存在”,“感覺世界從客觀世界而來”。還介紹了唯物辯證法矛盾統一律、量變質變律、否定之否定律三大法則。他說:“辯證法的對象是過程,過程是永久的運動、永久的變化,存在轉變為不存在。”“有矛盾之處必形成一種對立,有對立必有統一。但對立的統一是相對的,而對立的鬥爭乃是絕對的。整個的自然界只是統一和鬥爭的過程。”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認識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一樣,由低級階段的感性認識上升到高級階段的思維,前者認識的是事物是“各個現象”,後者認識的是事物的“內在聯繫”,“二者互動發展其內容”。他說:“認識隨實踐而發展而擴大,但實踐也隨認識而發展而擴大,這是互為因果的。”他還進而指出,社會實踐是理解並把握整個現實發展過程的基礎。這時候的李石岑已經完成了思想的轉變和升華,轉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陣營。他認為“未來的哲學必然的以新唯物論為主營”,新唯物論的哲學作為方法論的科學,“在現在和未來,將有一個光華燦爛的發展”。
1933年3月,為紀念馬克思逝世50周年,上海青年會邀請著名進步學者舉辦學術講座,李石岑不顧白色恐怖的威脅,作 了題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哲學》的演講,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並預言“經過若干年軍閥混戰之後,又經過幾次暴動之後,中國必然的走上科學的社會主義之路”。
李石岑作為一個著名學者,他會通中西,融通古今,取各家之長,成一家之學,順乎時世而不固守己見,這種對於真理的與時俱進的孜孜追求和探索精神,足可為後人示範。他留給了後人20多部著述——《人生哲學》、《教育哲學》、《哲學概論》、《哲學淺說》、《哲學大綱》、《哲學詞典》、《現代哲學小引》、《體驗哲學淺說》、《超人哲學淺說》、《希臘三大哲學家》、《郎格唯物論史》、《西洋哲學史》、《辯證法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十講》、《人生之價值與意義》、《哲學上之討論》、《李石岑演講集》和《李石岑論文集》等,是他對於中國近代哲學史的寶貴貢獻,也是中國哲學史一筆永久的思想財富。
哲人逝矣,學猶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