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哲學系

中山大學哲學系

中山大學哲學系,建立於1924年,為中山大學創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學系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哲學系
  • 成立時間:1924
  • 隸屬學校:中山大學
哲學系介紹,哲學系簡史,二級學科,

哲學系介紹

著名學者馮友蘭、李達、吳康、朱謙之、周輔成、羅克汀、馬采等都曾為她的成長澆灌了血汗。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楊榮國、劉嶸、李錦全、胡景釗、林銘鈞、章海山、黎紅雷、鞠實兒先後擔任系主任。 復系40多年以來,中山大學哲學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系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哲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具有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可培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邏輯學、科學技術哲學等學科點的博士與碩士,擁有 “國家重點學科”2個, “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 我系地處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得風氣之先,近年來在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方面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我系明確提出"培養人類哲學精神的承擔者與體現者"的目標;在本科層次,形成了以"基礎哲學"、"專題哲學"、"領域哲學""套用哲學"為框架的新的課程體系;在研究生層次,實行“碩博連讀”制度,強調學術傳承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我系十分重視學生的基礎訓練,專門聘請海外學者,為本科生開設全英文專業課,為研究生分別開設巴利文、梵文、希臘文、希伯萊文課程,為學術研究奠定紮實的文獻基礎。 我系充分發揮國家哲學基地的輻射作用。在校外,積極關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哲學問題,努力成為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的輻射源、各行業領導人才的培養點、決策管理的思想庫;在校內,通過"讀書-徵文-選修-副修-雙學位"等途徑,對全校非哲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哲學素質培養。10年來,我系堅持平均每周舉行一次以上的哲學學術講座,在校園內營造出十分濃厚的哲學氛圍。 數十年來,我系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活躍於國內外學術領域中的知名學者、一批又一批活躍在政治、經濟、文化舞台上的領導人才,被譽為“思想家、政治家、宣傳家、企業家的搖籃”。全系師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以及本系“尊德問學”的系風,繼往開來,團結奮進,正在為把中山大學哲學系辦成國內外著名的大學哲學系而奮鬥!

哲學系簡史

中山大學哲學系創辦於1924年,首任系主任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教授。其後的繼任者有傅斯年何思敬、曹汝匡、羅鴻詔吳康朱謙之等教授。
早期的中山大學哲學系,名師薈萃,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學術根基。其中,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吳康先生的西方哲學研究、朱謙之先生的比較哲學研究、李達和何思敬先生的“新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羅鴻詔先生的倫理學研究、陳榮捷先生的朱子學和英譯中國哲學經典研究、謝扶雅先生的基督教哲學研究、馬采先生的美學研究,在國內都屬於開風氣之先的學術領域。尤其是朱謙之先生,在中山大學任教20年,先後擔任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研究領域涉及哲學、歷史、宗教、文學、音樂、戲劇、政治、經濟、考古和中外交通文化關係等,被譽為“中國20世紀百科全書式學者”,為中山大學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本系確立了“以學術為生命,以寬容為原則”的優秀傳統。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由時任系主任朱謙之教授率師生共19 人轉赴北大。留在中山大學的部分教師(有羅克汀、劉嶸等)組建哲學教研室,負責全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公共課的教學工作。
1956年,中山大學哲學系醞釀復辦,籌備負責人為羅克汀教授,後因1957年“反右派”運動而中斷。1960年中山大學哲學系正式復辦,當時的教師隊伍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原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思想史教研室(有楊榮國、李錦全、陳玉森、吳熙釗等)、二是原中山大學哲學教研室(有羅克汀、劉嶸等),三是從北京大學哲學系回來的部分教師(有馬采、李曰華等)。復辦後的首任系主任為楊榮國教授;其後的繼任者依次為:劉嶸教授、李錦全教授、胡景釗教授、林銘鈞教授、章海山教授,現任系主任為黎紅雷教授。
1960年復辦後招收的首屆本科生(1960級)有58人,分為“哲學”與“政治”兩個專業。從1960年到1965年,共招收了六屆五年制哲學專業本科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哲學系停止招生。1970年,中山大學招收大文科“政治系”大學生64人,後全部轉入哲學系;到1976年,哲學系共招收六屆大學生。
1977年恢復高考後招收的首屆本科生(1977級)有98人。此後,哲學專業本科生連續招生,其中1987級和1989級還同時招收政治理論專業。2007級開始招收邏輯專業本科生。2010年分別招收哲學專業本科生64人、邏輯學專業本科生46人。
中山大學是國內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三所高校(1935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之一。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後,於1962年與1963年分別招收中國哲學史專業研究生2人和1人,連同從歷史系轉來的(1958級)研究生1人,共4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招收的首屆碩士研究生(1978級)有11人(專業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後招收的首屆博士研究生(1987級)有1人(專業為中國哲學)。2003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後,下屬八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連續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01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47人,其中外國留學生1人,港澳生3人;碩士研究生59人,其中港澳生5人。
據以上總計,復辦50年來,中山大學哲學系共招收和培養全日制學生4335人,其中本科生 2846 人,碩士研究生 912 人,博士研究生 577 人。此外,為滿足各界人士學習哲學的需求,1984年,中山大學哲學系開辦了“哲學刊授”項目,先後有 2萬多人參加學習,7526人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哲學專業的本科或專科畢業證書。1993年開始,舉辦兩年制研究生課程班,共舉辦14 屆,588人參加學習,其中 62人通過同等學力考試取得碩士學位。2003年開始,舉辦一年制的各類高級課程研修班,共舉辦29 屆, 1396 人參加學習。自1978年以來,共接受高校進修教師100多名;2003年至2008年,舉辦6屆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班,22人參加學習,其中19人取得碩士學位。
復辦以來,中山大學哲學系逐步建聚集了一批優秀的教師。其中,楊榮國教授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羅克汀教授的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劉嶸教授的毛澤東思想研究、丁寶蘭教授的中國近代哲學史研究、李錦全教授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研究、高齊雲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袁偉時教授的中國現代哲學研究、張華夏與林定夷教授的科學哲學與科學方法論研究、葉汝賢教授的唯物史觀與現時代研究、章海山教授的西方倫理思想史研究等,都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果。
中山大學哲學系再現名師薈萃、學術繁榮的可喜局面。在學術研究領域的開拓方面,馮達文教授的中國古代哲學與宗教研究、黎紅雷教授的中國管理哲學研究、李宗桂教授的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研究、甘陽教授的西方道德—政治—法律哲學研究、鞠實兒教授的非經典邏輯研究、劉小楓教授的古典詩學研究、倪梁康教授的現象學與歐陸哲學傳統研究、翟振明教授的虛擬世界的哲學研究、陳少明教授的經典與解釋研究、徐長福教授的實踐哲學研究、龔雋教授的禪宗哲學與禪學史研究、趙希順教授的數理邏輯及其在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中的套用研究、陳立勝教授的身體哲學研究、劉森林教授的社會發展哲學研究、朱菁教授的認知科學的哲學研究等,在學術界都處於領先的地位。
中山大學哲學系共有在職教職員工81 人,其中教授29 人、副教授17人。包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鞠實兒)、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首席專家4人(葉汝賢、馮達文、倪梁康、李宗桂)、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人(李萍、鞠實兒)、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黎紅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倪梁康、朱菁)、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李明輝)、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鞠實兒、陳少明)、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4人(劉小楓、甘陽、鞠實兒、倪梁康)、中山大學“嶺南學者”特聘教授1人(翟振明)、教育部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2人(劉森林、劉虎)。
中山大學哲學系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經過幾代人的奮鬥,已經成為國家哲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鎮。1995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哲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200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入選教育部百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04年,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中山大學哲學系位居第五名。 2008年,列入教育部公布的“國家重點學科”2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中國哲學)。200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中山大學哲學系位居第三名。
中山大學哲學系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先後與哈佛大學、莫斯科大學、牛津大學、義大利帕維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輔仁大學的哲學系或相關學術機構建立起穩定的合作研究關係和人才交流機制。從1986年起,先後聘任的客座教授有:成中英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杜維明教授(哈佛大學)、陳鼓應教授(台灣大學)、洪鐮德教授(台灣大學)、Wolfgang Kubin教授(德國波恩大學)、許志偉教授(加拿大維真學院)、霍韜晦教授(香港法住書院)、梁燕城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Lorenzo Magnani教授(義大利帕維亞大學)、陳向教授(美國加州路德大學)、William F. Brewer教授(美國依利諾大學)、黃俊傑教授(台灣大學)、星雲法師(台灣佛光山)、聖嚴法師(台灣法鼓山)、Georges de Schrijver教授(比利時盧汶天主教大學)、Owen Flanagan教授(美國杜克大學)、Helmuth S?rensen Nyborg教授(丹麥奧爾胡斯大學)、Hans Kleine Büning教授(德國帕德博恩大學)、Johan Van Benthem教授(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等。
中山大學哲學系地處國家改革開放前沿,得風氣之先,近年來在制度創新、學術研究、隊伍建設、辦學模式、課程設定、人才培養和對外交流等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在制度創新方面,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撤消教研室,實行學科負責人制度;堅持民主辦系、教授治學的原則,在系黨政聯席會議的領導下,成立主要由教授組成的各種決策諮詢和工作指導機構,統稱“教授委員會”。在課程設定方面,明確提出"培養人類哲學精神的承擔者與體現者"的目標;在本科層次,形成了以“基礎哲學”、“專題哲學”、“領域哲學”、“套用哲學”為框架的新的課程體系;在研究生層次,實行“碩博連讀”制度,強調學術傳承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
中山大學哲學系學術氣氛活躍,發展意識濃厚,全系師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以及“尊德問學”的系風,繼往開來,團結奮進,正在為把中山大學哲學系辦成居於國內前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哲學重鎮而奮鬥!

二級學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