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稀
灌木 ,高(3-)5-15米,胸徑20-40厘米;樹皮灰白色,粗糙;小枝綠色,具縱槽紋。葉片革質,卵形,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7-16(-20)厘米,寬3-6(-8)厘米,頂端急尖,漸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乾時背面蒼綠色或褐色,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側脈纖細,10-15對,至近邊緣處網結,網脈在表面不明顯;
葉柄 長0.6-1.2厘米。
木竹子 花雜性,同株。雄花序成聚傘狀
圓錐花序 式,長5-7厘米,有時單生,總梗和花梗具關節,雄花直徑2-3厘米,花梗長0.8-1.5厘米;萼片2大2小,花瓣橙黃色,倒卵形,長為萼片的1.5倍,花絲合生成4束,高出於退化雌蕊,束柄長2-3毫米,每束約有花葯50枚,聚合成頭狀,有時部分花葯成分枝狀,花葯2室;退化雌蕊柱狀,具明顯的盾狀柱頭,4裂。
雌花 序有雌花1-5朵,退化雄蕊束短,束柄長約 1.5毫米,短於
雌蕊 ;子房長圓形,上半部略寬,2室,無花柱,柱頭大而厚,盾形。果卵圓形至倒卵圓形,長3-5厘米,直徑2.5-3厘米,成熟時黃色,盾狀柱頭宿存。種子1-2,橢圓形,長2-2.5厘米。花期6-8月,果期11-12月,同時偶有花果並存。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江西、
湖南 (西南部)、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南部、雲南等省區。生長在海拔100米(廣東封開),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香港。通常為440-1200米,有時可達1900米(雲南金平)山坡疏林或密林中,溝谷邊緣或次生林或灌叢中。
繁殖方法 種子的採集與處理: 木竹子7月開花,11月果熟,果實圓球狀,熟時果皮由青轉黃色,
果肉 變軟,每果內有種子2-4粒。採回的果實須堆漚3-5天,待種皮全部軟化時,放水中搓去果皮果肉,種子洗淨晾乾,混沙貯藏,木竹子的種子具有生理後熟特性,因此種子需露天沙藏1年以上,到第三年春季播種。種子乾粒質量2-3,播種量一般50-70千克/667平方米。
木竹子 整地播種: 苗圃 地應建在較蔭蔽處,土壤宜選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細緻整地,基肥宜選用腐熟的廄肥或枯餅,均勻翻入土中,作床點播,苗床寬1米,床高20厘米;2-3月份播種,播種前先將種子篩出後用0.2%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30分鐘,以條播為好,行距25厘米,株距5-8厘米,播種溝深5厘米,並墊3厘米厚的黃土,播種後再覆土蓋草保濕。如果種子已在沙床發芽,則直接按以上株行距進行芽苗移栽。種子發芽及苗木生長要求較高濕度,因此苗床必須搭建陰棚。如遇晴好天氣,土壤乾燥時還需隨時澆水保濕。種子-般會在4月份陸續發芽,至6月底結束,發芽率可達75%左右。
栽培技術 林地應選在
山腰 以下較肥沃深厚地段,造林前須細緻整地,整地應在秋季進行,一般採用塊狀整地,按株行距定點挖穴,規格為寬40厘米、深50厘米,每穴施放複合肥0.25千克,覆土20厘米後栽植。造林密度以2米×3米為宜。
早春從圃地選取苗高40厘米的1年生裸根壯苗或1米高帶土的
移植 大苗栽植。栽後須修枝疏葉,以提高造林成活率。為改善林地條件,提高林分經濟效益、增強景觀效果,木竹子可與其他闊葉樹種營造混交林。
造林初期苗木生長緩慢,應加強撫育管理。木竹子抗病蟲害能力較強,基本上無病蟲害發生。
主要價值 種子含油量51.22%,種仁含油量55.6%,可供制肥皂和機械潤滑油用;樹皮入藥,有消炎功效,可治各種炎症;木材暗黃色,堅硬,可供舶板,家俱及工藝雕刻用材。
木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