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果

木竹果

木竹果:亦名山竹子,喬木或灌木,可高5-15米,胸徑可達30厘米;樹皮深灰色,花期4-5月,果期10-12月。4-5年才始花果,結果期可達百年。

果木。藤黃科。喬木。葉對生,革質,倒卵形或矩圓狀倒卵形。花數朵組成聚傘花序,花橙黃色,單性。漿果近球形,青黃色,頂端有宿存柱頭,種子榨油,果可食。果及樹皮入藥。木材供建築、雕刻之用。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地。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志果》:“木竹子,皮色形全似大枇杷,肉甘美,秋冬間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木竹子
  • 拉丁學名: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 ex Benth.
  • 別稱:木竹果,山竹子,山桔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側膜胎座目 Parietales
  • 亞目:山茶亞目 Theineae
  • :藤黃科 Guttiferae
  • 亞科:藤黃亞科 Clusioideae
  • :藤黃族 Garcinieae
  • :藤黃屬 Garcinia
  • :木竹子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營養成分,栽培技術,種子的採集與處理,整地播種,苗期管理,綠化大苗培育,

形態特徵

喬木,稀灌木,高(3-)5-15米,胸徑20-40厘米;樹皮灰白色,粗糙;小枝綠色,具縱槽紋。葉片革質,卵形,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7-16(-20)厘米,寬3-6(-8)厘米,頂端急尖,漸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乾時背面蒼綠色或褐色,中脈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側脈纖細,10-15對,至近邊緣處網結,網脈在表面不明顯;葉柄長0.6-1.2厘米。花雜性,同株。雄花序成聚傘狀圓錐花序式,長5-7厘米,有時單生,總梗和花梗具關節,雄花直徑2-3厘米,花梗長0.8-1.5厘米;萼片2大2小,花瓣橙黃色,倒卵形,長為萼片的1.5倍,花絲合生成4束,高出於退化雌蕊,束柄長2-3毫米,每束約有花葯50枚,聚合成頭狀,有時部分花葯成分枝狀,花葯2室;退化雌蕊柱狀,具明顯的盾狀柱頭,4裂。雌花序有雌花1-5朵,退化雄蕊束短,束柄長約 1.5毫米,短於雌蕊;子房長圓形,上半部略寬,2室,無花柱,柱頭大而厚,盾形。果卵圓形至倒卵圓形,長3-5厘米,直徑2.5-3厘米,成熟時黃色,盾狀柱頭宿存。種子1-2,橢圓形,長2-2.5厘米。花期6-8月,果期11-12月,同時偶有花果並存。
木竹果木竹果

產地生境

產台灣、福建、江西、湖南(西南部)、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南部、雲南等省區。本種適應性較強,生於山坡疏林或密林中,溝谷邊緣或次生林或灌叢中,海拔100米(廣東封開),通常為44d-1200米,有時可達1900米(雲南金平)。越南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木竹果分布圖木竹果分布圖

主要價值

種子含油量51.22%,種仁含油量55.6%,可供制肥皂和機械潤滑油用;樹皮入藥,有消炎功效,可治各種炎症;木材暗黃色,堅硬,可供舶板,家俱及工藝雕刻用材。

營養成分

木竹子果實水分含量較高;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較低。與楊梅果實營養成分比較,其水分、粗蛋白和總糖含量均稍低於楊梅,粗脂肪和總酸含量較楊梅高,分別為楊梅的6倍和1.8~2.5倍。研究發現,糖酸比8~20為酸甜適度,而木竹子果實糖酸比為 ,遠低於酸甜適度範圍的最低值,說明木竹子果實口味偏酸,不適合鮮食,但其總糖、總酸含量較高,可作為製作天然飲料和保健食品的原材料。
營養成分
含量
營養成分
含量
營養成分
含量
營養成分
含量
水分
83.2

79
賴氨酸
0.02
亮氨酸
0.02
粗脂肪
1.2

168.9
丙氨酸
0.02
組氨酸
0.01
粗蛋白
0.35

3.0
蘇氨酸
0.01
苯丙氨酸
0.01
總糖
6.26

2621.7
甘氨酸
0.01
谷氨酸
0.03
總酸
3.25
9.0
纈氨酸
0.01
天冬氨酸
0.02
維生素C
144


絲氨酸
0.01
胱氨酸
0.01

1.1


脯氨酸
0.01
酪氨酸
0.01

3.5


異亮氨酸
0.01
精氨酸
0.01
註:水分、粗脂肪、粗蛋白、總糖、總酸和胺基酸的單位均為%,銅鋅磷鎂鐵鉀鈉的單位均為 mg/kg。

栽培技術

種子的採集與處理

木竹子 7 月開花,11 月果熟,果實圓球狀,熟時果皮由青轉黃色,果肉變軟,每果內有種子 2~4 粒。採回的果實須堆漚3~5 d,待種皮全部軟化時,放水中搓去果皮果肉,種子洗淨晾乾,混沙貯藏,木竹子的種子具有生理後熟特性,因此種子需露天沙藏 1 年以上,到第三年春季播種。種子千粒質量 2~3 kg,播種量一般 50~70 kg/667 m2

整地播種

苗圃地應建在較蔭蔽處,土壤宜選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細緻整地,基肥宜選用腐熟的廄肥或枯餅,均勻翻入土中,作床點播,苗床寬 1 m,床高 20 cm;2~3 月份播種,播種前先將種子篩出後用 0.2%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 30 分鐘,以條播為好,行距 25 cm,株距 5~8 cm,播種溝深 5cm,並墊3 cm 厚的黃土,播種後再覆土蓋草保濕。如果種子已在沙床發芽,則直接按以上株行距進行芽苗移栽。種子發芽及苗木生長要求較高濕度,因此苗床必須搭建陰棚。如遇晴好天氣,土壤乾燥時還需隨時澆水保濕。種子一般會在 4 月份陸續發芽,至 6 月底結束,發芽率可達 75%左右。

苗期管理

當幼苗 30%出土時便要揭去蓋草,並及時地拔除苗間雜草,由於木竹子的種子發芽時間長,苗木生長發育參差不齊,期間要做到勤除草、多施肥,特別是對出土晚、生長發育遲的弱苗更應有針對性的精細管理,種子萌芽出土後還需注意防治地下害蟲為害。在幼苗生長初期的 4~6 月份,每隔 10 d 鬆土施肥 1 次,肥料以氮肥為主,7~9 月份,每隔 10~15 d 施肥1 次,並增施磷、鉀肥,10 月份不再施肥。1 年生苗木生長量較小,平均高度在 30 cm左右,可在圃地繼續留床培育。

綠化大苗培育

木竹子作為綠化苗木培育,其移植宜在春季進行,株行距30 cm×50 cm。移植時應儘可能多保留根系,剪去過多的枝葉。移植後在苗木生長期應經常除草、鬆土、施肥,促進苗木健狀生長。培育 3 a 後,再將苗木隔行隔株進行間苗移植,株行距 60 cm×100 cm,間苗移栽季節應選在苗木停止生長之後至萌芽之前的秋末至初春,起苗前應對苗木適量進行修剪,移的苗木須帶土球,栽植穴內應施放足量的農家肥或餅肥,同時對留床苗也要進行 1 次追肥。栽植地應選擇較陰涼、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這樣更利於苗木的快速生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