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紀程》,木刻畫集,魯迅編選,共收八位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作品二十四幅。封面有“一九三四年六月”字樣,據魯迅日記,系同年八月十四日編訖付印。
基本介紹
- 書名:木刻紀程
- 作者:魯迅
- 定價:大洋一元
- 出版社:鐵木藝術社
- 出版時間:1934年
《木刻紀程》,木刻畫集,魯迅編選,共收八位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作品二十四幅。封面有“一九三四年六月”字樣,據魯迅日記,系同年八月十四日編訖付印。
《木刻紀程》,木刻畫集,魯迅編選,共收八位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作品二十四幅。封面有“一九三四年六月”字樣,據魯迅日記,系同年八月十四日編訖付印。...
至1934年6月選用八名作者的24幅作品編成《木刻紀程》。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後世評論 編輯 當時魯迅感到創作木刻經過四五年的奮鬥,“中國的木刻,已經像樣起來”,可以...
至1934年6月選用八名作者的24幅作品編成《木刻紀程》。當時魯迅感到創作木刻經過四五年的奮鬥,“中國的木刻,已經像樣起來”,可以作為一個里程碑銘記下來,回顧...
在羅清幀帶領下,興寧人陳鐵耕、荒煙、張慧、王立、羅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畫家脫穎而出,成績斐然 羅清楨發表在魯迅出版的《木刻紀程》作品(4張) 。...
1934年10月,《拉》、《窗》和《風景》三幅木刻作品被選入魯迅所編的《木刻紀程》。1935年10月,出版手拓本《陳煙橋木刻集》。1936年底,與江豐、沃渣等發起...
魯迅《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藝苑朝華》四本雖然選擇印造,並不精工,且為藝術名家所不齒,卻頗引起了青年學徒的注意。” 2. 謂不依年齡排座次、...
魯迅先生在《木刻紀程小引》中說:“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地歷史”,又在《全國木刻聯合展覽專輯序》中說:木刻的佛畫,原是中國早就有的東西。...
《藝苑朝華(附《木刻紀程》)》(校訂),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撰寫論文“南北朝書法的時代背景與藝術特徵”,收錄《天津書法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版...
魯迅《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藝苑朝華》四本雖然選擇印造,並不精工,且為藝術名家所不齒,卻頗引起了青年學徒的注意。” 謂不依年齡排座次、分上下...
《舊唐書·武宗紀》:“ 三代 以前,未嘗言佛……因緣染習,蔓衍滋多。”魯迅《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上海 遂有了 中國 最初的木刻講習會。又...
一次,沈振黃在內山書店尋覓到《木刻紀程》一書,非常喜歡,立即以木刻愛好者身份給魯迅先生寫了一封信,希望介紹一些創作方法和木刻作用,以便學習交流。1934年10月24...
《木刻紀程》小引 拿來主義病後雜談 拿破崙與隋那病後雜談之餘 難行和不信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儒術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說“面子”答《戲》周刊編者信 隨便...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
在《〈木刻紀程〉小引》一文(見《且介亭雜文》)中,他又具體地指出:“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
在校期間還參加了“左翼美術家聯盟和進步木刻社,得益於魯迅先生的指導,他的作品《出路》和《負傷的頭》被選編入魯迅的《木刻紀程》,他是當年中國新興版畫年青開拓...
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魯迅先生在《木刻紀程小引》中說:“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刀明,曾經有過很體面地歷史”,又在《全國木刻聯合展覽專輯序》中說:木刻的佛畫,原是中國早就有的東西。...
4 《木刻紀程》 5 《死魂靈一百圖》 6 《蘇聯版畫集》 7 《拈花集》 8 《城與年》 9 《一個人的受難》 10 《光明的追求》 11 《沒有字的故事》 12...
魯迅《集外集拾遺·<木刻紀程>告白》:“本集全仗國內木刻家協助,以作品印本見寄,擬選印者由本社通知,借用原版。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後記》:“《九歌...
⑤魯迅 《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 歐美 的新作,一方面則在複印 中國 的古刻,這也都是 中國 的新木刻的羽翼。” [...
《木刻紀程》小引 難行和不信 買《國小大全》記 韋素園墓記 憶韋素園君 憶劉半農君 答曹聚仁先生信 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門外文談 不知肉味和不...
6月中,魯迅編《木刻紀程》,並親自作小引,設計封畫,以鐵木藝術社名義出版。該畫集共收作品24幅,原版機印120本。6月19日,李樺在廣州市市立美術學校發起組織...
魯迅所提出的必須“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以促進現代文學自身創造與發展的主張﹐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