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義而言,餖版拱花與雕版印刷、木版水印、木板年畫從製作工藝角度而言,本質上同屬於一種,即中國傳統木刻版畫及印刷技藝,只是在狹義角度而言,各有側重。
雕版印刷起源於隋末唐初,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世界上的印刷術大多直接或間接的源自中國。
餖版拱花是雕版印刷術發展至明代末期,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出版商—特別是古代徽州的商家—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自發創造的一種非常成熟的套印、疊印、凹凸無色壓印相結合的印刷技術,這在三四百年前絕對是一項重大的視覺突破。
木版水印的得名較晚,大約在1960年代,在20世紀五十年代的新華字典中並沒有此詞條出現。木版水印是在明末以來的餖版拱花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成熟的印刷技藝,尺幅更大,特別是主要用於書畫複製,在建國初期沒有高清掃描、數碼仿真列印的年代,這項技術確實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放大看沒有油墨的墨點、與中國畫所用的顏料、紙張、筆墨一致,故很多人無法分辨。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這類的商家數量較多集中在北平、天津、上海、江蘇等地,北方多稱為南紙店、南方多稱為箋扇莊,現在的北京榮寶齋和上海朵雲軒便是現在僅存的兩家,建國後因為國有化才僥倖逃過關停的命運。當時出色的的商家還有:清秘閣、淳菁閣、松古齋、松華齋、寶晉齋、懿文齋、文美齋、同文仁記、雲藍閣、九華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餖版拱花
- 地理標誌:杭州
- 批准時間:2010
餖版
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已不滿足於欣賞單一墨色的印刷。很早就有人想在書籍中施印不同的色彩,以突出表現畫面中的山川大地、綠葉紅花、魚蟲鳥獸以及人物服飾等。起初人們不懂得如何在畫面上印出不同的色彩掃描,只懂得印好墨色畫面後,根據不同色塊的需要塗上不同的色彩。如現存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館的中國敦煌飛天、千佛像、觀世音菩薩像等,就是先雕版墨印以後再敷色彩的。這可以視作中國版印敷色的早期嘗試。
拱花
明末天啟至崇禎年間,吳發祥、胡正言在餖版的基礎上發明了“拱花”,將“餖版”和“拱花”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古代印刷新的高度。所謂“拱花”技術,就是在經過“餖版”套色以後,在平面印刷基礎上,在柔軟的宣紙表面壓印出凸起的暗紋,讓畫面產生淺浮雕效果。“拱花”技術它類似現在的凹凸版,其製作與雕版恰恰相反,這種技法很可能受到了古代的制墨工藝的啟發,在柔軟的宣紙上壓出具有立體感的暗紋。“餖版拱花”將畫面產生豐富且相對真實的視覺效果,技巧性極高。它始於明代,隨後逐漸絕跡。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吳發祥的《蘿軒變古箋譜》、胡正言的《十竹齋箋譜》以及《殷氏箋譜》。
雕版印刷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榮寶齋把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雕版印刷藝術和彩色“餖版”印刷結合起來,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木版水印的作用主要是精確、逼真的再現原作,對於原作用筆的濃、淡、乾、濕、枯筆甚至是水湮痕跡的把握,力求精準的表現出原作的精神,達到亂真的效果。因此人們把它稱之為藝術的再創作。20世紀50年代北京榮寶齋複製的五代顧閎中作品《韓熙載夜宴圖》堪稱絕後之作。耗時達八年之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印刷市場,雕版多達三千多塊,複製出三十五幅作品,如此繁複的作品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作。代表了新一代雕版藝術的水準,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