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主料,菜系,做法,特點,由來,分類,
主料
麵粉,豬朥,精麵粉,豬朥,麥芽糖,綠豆
菜系
潮州特產餅食
做法
潮州朥餅的皮由兩個部分組成:酥和皮。酥是麵粉和豬朥混和而成,皮則是用,精麵粉、豬朥、麥芽糖、適量的水做成的,朥餅的皮就是酥和皮揉合在一起做成的。豆沙餡的製法,則是先把綠豆(或烏豆)用清水洗淨,鍋內放清水煮沸,放入豆和適量食用純鹼,煮沸後,把豆放入竹籮內,把載豆的竹籮放進缸內,用手把豆擦爛,加清水洗去衣,過清水2-3次,待沉澱後,把豆沙倒進乾淨布袋裡,壓乾水分,再把豆沙、白糖、豬膀一起放進鍋中用中火煮沸,邊煮再邊下豬朥,用手鏟鏟至豆沙不粘手時,便成為豆沙餡。如用綠豆制豆沙餡,便稱為綠豆沙朥餅,如用烏豆制豆沙餡,便稱為烏豆沙朥餅。
朥餅皮、餡制好後,經成型、烤焙制為成品。
特點
潮州朥餅色澤金黃鮮艷、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 名家點評: 中秋節品嘗月餅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習俗。不過潮州人卻喜歡在中秋佳節之時,邊沖功夫茶,邊品嘗別有風味的潮州人稱之為朥餅的本地月餅。
豬油在潮州稱為朥,而在製作朥餅的過程中,不論是制皮還是制餡,豬油都唱主角。在豬油的作用下,朥餅特別潤滑清甜,故人們把潮州本土製作的、具有濃郁潮州鄉土特色的月餅稱為“朥餅”。
由來
在潮汕地區,中秋月餅又稱為“朥餅”,“朥”即動物脂肪。潮式朥餅是每家潮汕人家過中秋節不可或缺的主角,也是海外遊子過節時最惦念的食物。
潮式朥餅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潮式朥餅數百年來講究遵古法制,採用手工製作,特點是皮酥薄脆,製造中的 “起酥”工藝,將百般翻轉、千番壓疊的外皮入溫油一炸,層次分明的外觀如牡丹展姿層層綻放,酥皮一碰即落,入口即化,酥脆嬌嫩。朥餅以其餡料不同,分為綠豆沙朥餅、烏豆沙朥餅、雙烹朥餅、和水晶朥餅等。老字號的潮汕朥餅有意溪大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等品種。
在每年中秋節之前,潮汕地區的朥餅生意最好。朥餅常常被當作節日禮物贈送,也常被捎出門送給遠方的親友。潮式朥餅還曾是大宗的出口商品,遠銷至香港和東南亞各地,當海外潮籍鄉親在中秋節晚上拜月遙祀祖先之後,品嘗到來自家鄉的朥餅,當即喚起對家鄉的思念。
分類
意溪朥餅
意溪是潮州東隅的一個古鎮,清代便有“潮東雄鎮”的美稱。意溪朥餅尤其聞名。
意溪大朥餅最突出的特點是皮薄而均勻,餡精細滑潤,入口香甜清爽,且涼喉適口。正是意溪大朥餅這些突出的優點,使其聞名粵東及東南亞一帶。
意溪大朥餅之所以有以上突出的風味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用料講究。主要原料豬油,一定要用潮州本地豬的豬朥來炸油,因為這樣的豬油味道才極為芳香。二是製作精細,意溪大朥餅整個製作過程,都是以傳統手工操作而成,工序十分繁雜,但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精細。過去在潮州地區,有“意溪朥餅豆餡藏過年”的傳說,便是指意溪朥餅的豆餡製成之後,必須裝入陶壇中,埋藏於泥土中數月,才挖出製作成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意溪大朥餅才有清爽涼喉的特點。
蘇南朥餅
澄海蘇南朥餅已確一百多年的歷史。清同治光緒年間,蓮陽(即蘇南)鄉有一家叫“堅裕”號的糕點店,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主要生產朥餅、軟糕等傳統產品。到了第三代傳人,已是清光緒年間,其店主人略有文化,愛動腦筋,喜歡創新。他想出了許多提高產品質量的點子和秘方,如決定大朥餅是否好吃的關鍵是餅皮和餅餡,餅皮要薄而脆,餅餡要甜而不膩,涼且無渣。他從釀酒工藝中得到啟示。好酒是需要窯藏的,窯藏彌久,其酒彌香。他認為餅餡也是這個道理,初磨製出來的餡火氣大,磨得再細也有顆粒,入口不涼爽,糖加得太多反而濃膩,糖太少了則淡而無味。他決定借鑑釀酒的窯藏方法,於是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每年冬至前後都要將池塘車乾捕魚的機會,命工人先將大水缸放進車幹了的池塘里,將磨製好的餅餡放進大水缸,然後密封、等到池塘重新放水,池塘就成了他的天然冷庫,餅餡可以在較低溫的環境下存放。這樣在密封和低溫下不容易變質。堅裕號的餅餡最少要存放一年以上,就是要等到第二年池塘再度車乾後才取出來加工製成大朥餅。這樣,做出來的產品,不管是大朥餅、小朥餅,還是糯米軟糕或其它糕點製品,其口感比不窯藏於池塘的口感迥然不同,入口涼爽,潤滑無渣,柔軟而無火氣,甜淡恰到好處,深得顧客青睞。據說,堅裕號的餅餡有時存放時間長達二年!後來,蓮陽一帶的糕點作坊都學習他的經驗,使蓮陽一帶糕點餅食在潮汕地區獨樹一幟。
溪南“和合”糖鋪朥餅
和合”糖鋪位於揭陽漁湖溪南村,店主陳姓。
溪南“和合”糖鋪焙制朥餅,皮酥餡甜、清香適口,遠近聞名。潮汕有一句歇後語,叫“秀才食朥餅——有時”就源於“和合”此間糖鋪。從前,揭陽漁湖後烏石村有一個王秀才,單名欽字。他勾結官府、包攬詞訟,開門七件事,無不訛詐索取而得。鄉民稱他為“王禽獸”。王欽最愛吃“和合”朥餅,一次,他走進“和合”糖鋪,店主一見“王禽獸”到來,連稱“請坐”!王秀才板起臉孔,斜著眼,向糖櫥糖瓮望望,強忍口水,不知所云地說:“哼哼!有時!有時!”茶也不喝,頭也不回,逕自走了。店主觀情察意,只好備辦蛋酥朥餅,時鮮果品,叫夥計到王欽秀才家中送禮。王秀才看到朥餅,正合心意,便煞有介事地說:“近來有人告上衙門,說你家財主‘做生意不入忠臣廟,最大逆不道,縣太爺聽了十分惱怒,要命差役拘捕你家財主去究辦,幸得被我勸止。你回去告訴你家財主,今後做生意要入‘忠臣廟’。”店主聽後,哭笑不得。心裡想:‘做生意不入忠臣廟’是句口頭禪,能把它說是大逆不道嗎?從此,“秀才食朥餅——有時”便從揭陽漁湖溪南傳開了。
據溪南村老者言,昔年“和合”糖鋪名產朥餅的傳統製作方法是選用上頂麵粉,加上新鮮白豬肉和湘浙兩省所產黑芝麻和瓜丁為原料,並配以煮沸清除雜質的白糖製作而成。
“和合”糖鋪朥餅的經營要訣有二,都與“火”字有關:一是烘餅時要掌握好“火候”,先用旺火,後用文火,烘熟的朥餅自甘香可口,肥而不膩;二是“退火”製成的朥餅放在缸、瓮里,隔一段時間才賣出,這樣,顧客便贊道:“和合冊餅製作工,喜無腥火嗆喉嚨。”
貴嶼朥餅
潮陽貴嶼朥餅,始創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貴嶼朥餅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以其醇香可口,質脆味美而聞名中外。當年,首創貴嶼朥餅的是貴嶼薛源合和侯源合兩家糖餅店,數百年來,其後代繼承祖輩傳統製作方法,配製更適合民眾口味的餡料,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慕名前來採購者甚眾,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回鄉探親時,大多喜歡帶往異國他鄉。貴嶼朥餅的製作特色是:
選料精細。餅用的麵粉是一級麵粉心,豬朥系當天不過午新鮮豬朥,芝麻須產於湘浙一帶的一級烏芝麻。
調製講究。薛、侯兩家歷代經營者一直選用上等香料和佐料,且有嚴格的配方比例,根據季節、空氣的乾濕度,肉質和供應對象不同,採用不同的比例配方。為保持產品的競爭優勢,調料配方一直嚴守秘密,“傳媳不傳女”也確確其事。一直到公私合營,配料秘方才公開,但不容易掌握好。
製作嚴格。兩家產品歷來由本姓自家授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公開表演。白糖煮沸後去浮渣雜質,餡料堆漚時間越長越好,名曰“退火”。糕餅皮製作要薄,脆嫩而不破,所配的水份與油、朥數量,因寒熱乾濕、存放時間長短而異。
10年動亂期間,貴嶼朥餅瀕於絕境。黨的十一屆三十全會後,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迅速恢復生產,重新掛上薛、侯兩家的牌匾,不斷擴大經營與增添新品種,既有零售批發,又有代加工,生產逐年發展,產品暢銷國內外。
汕頭潮式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