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是集食用菌科、工、貿一體化高科技企業,是“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科研單位”、“全國食用菌行業標準化示範企業”、“全國食用菌行業最具影響力企業”、“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科研教學單位”、“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省“明星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承擔著《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國家級星火計畫》、《八七扶貧攻堅計畫》項目,該所建有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全禾菌業科技園等實體,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多項科技成果被列入國家級計畫項目,智慧財產權評估3億多元。

發展簡史,產品與服務,企業文化,管理團隊,董事長簡介,資信榮譽,相關報導,文摘1,文摘2,

發展簡史

★ 1993 年地栽黑木耳項目通過了省科委的成果鑑定,獲省科技成果獎
★ 1994 年地栽黑木耳項目列入《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和“八七扶貧攻堅計畫”
★ 1994 年地栽黑木耳獲遼寧省科技進步獎
★ 1996 年遼寧省科委、計委、財政廳聯合在公司組建了“遼寧省塑膠袋地栽黑木耳推廣中心”
★ 1999 年地栽黑木耳被中國菌協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十佳優秀科技成果”
★ 1999 年“食用菌產業化綜合技術開發”列國家星火計畫
★ 2001 年 7 月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通過了省科技廳的成果鑑定
★ 2002 年 2 月公司 237 個菌株通過“神州四號”飛船搭載實現航天育種
★ 2003 年 4 月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被列入《國家級星火計畫》、“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
★ 2003 年 10 月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獲省科技進步獎
★ 2004 年 4 月“食用菌液體菌種菌包機械化生產線”通過省科技成果鑑定
★ 2004 年 7 月“食用菌液體菌種機械化菌包生產線”獲中國菌物學會“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科技成果”獎
★ 2005 年 3 月公司通過 ISO9000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 2005 年 11 月獲中國菌協“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示範企業”,同時“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獲“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科技成果”
★ 2005 年 12 月獲農業部“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
★ 2006 年 2 月“液體菌種地栽木耳千戶萬元致富工程”獲世界銀行、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民政部獎勵
★ 2006 年 7 月“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與產業化開發”被國家科技部列“國家星火計畫”
★ 2007 年 1 月獲農業部第二屆中國農經產業高峰論壇“ 2006 最受消費者信賴的農產品品牌”、“ 2006 中國農經產業標桿企業”
★ 2009 年 9 月獲“全國黑木耳行業科研與推廣有功單位 ”

產品與服務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全禾菌業發明推廣的四大項目給食用菌行業帶來革命性進步——  率先發明推廣了“液體菌種地栽黑木耳”技術,結束了用木段栽培黑木耳的歷史,技術輻射全國,成為許多縣市經濟支柱產業,採用這項技術栽培黑木耳占木耳總產量的70%以上,“液體菌種地栽黑木耳千戶萬元致富工程”獲世界銀行、國務院扶貧開發小組、國家民政局贈款支持,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使20萬多農戶致富,累計產值30億元,國內外上百家新聞媒體爭相報導。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率先推出了“液體菌種新技術設備”,掀起食用菌制種技術革命。傳統的菌種生產,一二三級代代轉接,一轉就是半年,到出菇時菌絲老少幾輩在同一袋內,出菇參差不齊。採用液體菌種培養器制種與過去的固體菌種相比,制種時間從2-3個月變為2-3天,生產按鍵操作,自動控制,溫濕通風都不用人力控制。接種後的栽培袋養菌過去是40-50天,現在是20天左右就長滿了。過去那種作坊式、高污染、長周期、高風險的食用菌生產,通過液體菌種生產新技術的改造,開始向工廠化、標準化、自動化、低風險、穩產量方向邁進,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升級。全國迅速推廣普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引進,專家鑑定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率先通過“食用菌液體菌種菌包機械化生產線”科技成果鑑定,由中科院、中國食用菌協會專家委員會、遼寧農科院等專家組成的鑑定委員會一直認為“……該成果為同類研究的國內領先水平”,並會帶來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一個可實現“一舉多得”的重大突破。該生產線的問世,使我國食用菌的生產結束了依靠固體菌種的歷史,徹底淘汰了千百年來由農民千家萬戶的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過程難以避免的雜菌污染、良莠不齊和標準不一,給食用菌產業帶來根本性革命,開創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標準化的新時代。
率先推廣“全禾菇廠”產業模式,採用食用菌液體菌種菌包機械化生產線,機械化、標準化、全年候生產。食用菌傳統的生產基本上是家家建棚,戶戶搭灶,千家萬戶手工操作,藥物熏蒸,激素刺激,污染嚴重,難以保證質量,不能成為“綠色食品”,整個行業科技含量低。“全禾菇廠”模式的推廣,開創了食用菌產業新模式,改變了食用菌傳統產業格局,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已簽約引進。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全禾菌業提供的不僅僅是食用菌機械化生產裝備,還有周到完善細緻的服務,盡心盡力為行業的龍頭企業建設機械化標準化菌種菌包廠,提供整體規劃設計,負責設備安裝調試,人員技術培訓指導,協助爭取政策立項支持,並為用戶後續發展不斷提供技術支持。

企業文化

 朝菌宗旨 以生物技術 做健康產業 鑄全禾品牌 成百年實業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朝菌理念 科技為根 人才為本 服務至上 市場為師
朝菌目標 開發菌業 科技報國 健康為民 成就自我
科研原則 發現發明發展 創想創造創新
朝菌精神 務實創新 雷厲風行 協作奉獻 善始善終
合作原則 誠實守信 互惠雙贏
服務原則 全心全意 用戶至尊
朝菌思想 創造食用菌生產嶄新模式 鋪築築食用菌產業高速公路

管理團隊

公司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辦公會等機構,設立9個管理部門。

董事長簡介

劉永昶,高級農藝師,研究生學歷,遼寧建昌縣人。自1976年投身食用菌科研與推廣事業30多年,1991年創辦遼寧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2001年組建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現任全禾菌業董事長、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被全國許多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市)聘為科技顧問。是“塑膠袋地栽黑木耳”發明人和“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及其標準化生產工藝發明套用第一人,多項成果被科技部列入國家級科技計畫,已套用到全國各地和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外上百家新聞媒體報導,稱他為“中國菌王”、“科技扶貧大王”。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6篇,出版專著12種,獲28項專利。主持國家級科技計畫項目3項,3次獲省科技進步獎,4次市科技進步獎。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劉永昶先後榮獲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食用菌大王”、團中央“全國新長征突擊手”、中國菌協“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工作者”、“十大新聞人物”、團中央科技部全國青聯“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遼寧省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中國特色產業基地貢獻人才獎”,“遼寧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2004年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新聞人物”,中國菌物學會“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個人”,2次獲得中國菌協“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優秀科技人才”,“遼寧省優秀民營企業家”,2009年獲“全國改革開放30年120名農村人物”,被中國菌協特別授予“袋栽黑木耳科研探索特殊貢獻獎(唯一)”。

資信榮譽

省科技廳“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農業部“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
中國菌協“全國食藥用菌行業標準化示範企業”
“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獨立進出口權”證書
《國家級星火計畫》項目依託單位
《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項目依託單位
世界銀行、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獎勵企業
“全國食用菌行業最具影響力企業”
“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科研單位”(中國菌協1995年、1997年);
“中國食用菌市場信譽知名企業”(中國社會經濟調查所2004年);
“遼寧省明星私營企業”(省委省政府1997年);
“遼寧省扶貧賑災先進集體”(省政府);
“遼寧省專利技術產業化示範企業”(遼寧省政府2000年);
“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省科委2002年);
“遼寧省先進民營科技企業”(省企協2003年);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最具影響力企業”(中國菌協2004年);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 (農業部2005年)
“全國食藥用菌行業標準化示範企業”(中國菌協2005年)
“全國食藥用菌行行業十佳優秀科技成果”(中國菌協2005年)
“地栽木耳千戶萬元致富工程”(世界銀行、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2006年)
“中國農經行業標桿企業”(2007年)
“黑木耳技術研究推廣有功單位”(2009年)

相關報導

文摘1

劉永昶地栽黑木耳帶富六萬人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原載《農民日報》1997年1月24日
由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劉永昶研究成功的塑膠袋地栽黑木耳技術,在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推廣套用後,六萬農民採用這一技術,創產值7億多元,獲純利5億元。
1980年,劉永昶經過千百次的實驗研究,以鋸末、作物秸稈為主料,採取塑膠袋小包裝地面栽植的辦法,成功地栽培出了黑木耳,使黑木耳生產由林區走向田野大地,由只能少數人栽培走向千家萬戶。
劉永昶的地栽黑木耳畝成本3500-4000元,周期3-4個月,產木耳400-500公斤,純收入可達1-1.5萬元,與傳統的栽培相比,產木耳周期僅為原來的1/10,產量提高8倍,產值提高24.6倍。地栽黑木耳抗雜菌能力強,朵大、肉厚、產量高,內在營養含量和外觀商品形狀都超過一級木耳標準。塑膠袋地栽黑木耳原料易取,成本低,效益高,成為千百萬農民致富的好項目。據了解,全國各地套用這一技術已栽培黑木耳近3萬畝。
目前,劉永昶正在和國家扶貧辦一起,籌備實施“百縣黑色扶貧工程”,準備在全國選出212個貧困縣,3年發展5萬個塑膠袋地栽黑木耳專業戶,使他們當年脫貧。(榮光大)

文摘2

採用液體菌種 實現工廠化標準化生產 確保吃上“放心菇”
我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研製獲重大突破
原載《經濟日報》經濟內參,有刪減
由我國科技工作者獨立研製開發成功的第一條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食用菌液體菌種機械化生產線”,最近從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研發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產。據專家介紹,這條生產線的問世將使我國食用菌的生產,結束了依靠固體菌種的歷史,徹底淘汰了千百年來由農民千家萬戶的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過程難以避免的雜菌污染、良莠不齊和標準不一,給食用菌產業帶來根本性革命,開創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標準化的新時代。該成果通過自行研製、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16種設備設施連成一條自動化流水生產線,擁有11項國家專利,在同等產量條件下可節省土地占用97%,節省勞動力95%,減低生產成本21%,而且生產線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等全部實現自動化控制,可進行不間斷的全年候的流水線生產,能夠象生產工業零部件那樣快速、大量生產優質、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食用菌。創造出食用菌的最佳生長環境。這種生產方式的變革將使我國特有的食用菌生產優勢得到極大的發揮,成為入世後我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最有競爭能力的產品之一,對當前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加快傳統農區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到目前為止,食用菌傳統的生產基本上是農民家家建棚,戶戶搭灶,手工操作,千家萬戶藥物熏蒸,激素刺激,污染嚴重,難以保證質量,不能成為“綠色食品”,而且受季節影響,經常是出菇時堆積如山,過了季節又無貨可供。整個行業科技含量低,低水平重複。這種落後的生產和銷售方式不僅使消費者“望菌生畏”不敢放心食用,嚴重製約了這種21世紀健康食品在國人中的普及,更可惜的是,由於我國食用菌生產無法滿足國際市場期貨貿易和超市化、連鎖化、鮮品化、高檔化銷售的要求,也難以通過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綠色壁壘。
以黑木耳為例,黑龍江林區,黑木耳生產的原料主要是木屑,生產場地是林地露地,環境基本沒有污染,就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反覆用藥才造成質量差、農殘高。已開發國家近年來對食用菌的需求及價格連年上升,食用菌國際市場基本上“產多少、銷多少”。如按洪昭光教授將黑木耳列為每天必須食用的黑色食品,按每人每天至少5克的用量計算,全世界僅夠供應2—3天。包括黑木耳在內的各種食用菌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至今已1400多年歷史。到目前為止,世界上能夠進行黑木耳商品化栽培的也只有中國,沒有國際競爭,是名副其買的“黑木耳王國”。隨著對黑木耳和各種菌類特殊營養價值和特殊療效知識的普及,國內外市場需求越來越旺,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國家科技部於2006年將“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與產業化”項目列入國家星火計畫,促進了“食用菌液體菌種機械化生產線”的快速研發。由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這項科技成果,使我國食用菌生產、銷售和出口創匯迎來了一個大有可為的嶄新局面。用這條生產線可以建成機械化標準化菌種菌包廠,採用“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即用液體菌種和機械化生產線工廠化集中生產菌袋,把前期繁瑣複雜、高風險的菌袋生產過程變得輕鬆簡單規範標準,然後分散到農戶出菇。投產一條日產菌包5萬包的生產線,設備投資50萬元左右,只需不到2000平方米的廠房,年產可達1500萬包,不僅菌包廠可獲利三、四百萬元,而且可帶動1500個農戶和下崗職工就業,每戶當年實現收入上萬元。一些食用菌栽培大戶和要投入現代農業產業的投資人,紛紛引進生產線建立龍頭企業,各地政府對這一新的農業項目工業化模式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支持,食用菌工業化正在我國迅速展開,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一大亮點。(記者高以諾)
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