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仙仗圖

朝元仙仗圖

《朝元仙仗圖》為北宋宗教畫家武宗元所繪製的一幅絹本白描長卷,曾收藏於美國華人收藏家王季遷手中,在其去世後失竊下落不明。

該畫作描繪了五方帝君中的三個帝君,去往朝謁天上的最高統治者時的隊仗行列。畫家以流利的長線條描繪此圖,畫中人物栩栩如生,表情生動,描畫出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身份與形態特徵,成功地表現出帝君的莊嚴、神將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是白描人物畫的代表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元仙仗圖
  • 作者:武宗元
  • 畫作類型:白描畫
  • 規格:縱44.3cm,橫580cm
  • 原收藏人:王季遷(已失竊)
  • 幅式:長卷
  • 材質:絹本
  • 創作年代:北宋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技法,形象,構圖,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朝元仙仗圖》第一段《朝元仙仗圖》第一段
《朝元仙仗圖》第二段《朝元仙仗圖》第二段
《朝元仙仗圖》描繪的是五方帝君中的東華帝君、南極大帝、扶桑大帝,前往朝謁“主持天界之祖”——元始天尊的隊仗行列。《朝元仙仗圖》中的行列應該是由八十八位神仙組成,但是圖中缺了最後一位神仙。八十七位神仙共分為四種類型:三位帝君,八名武裝神,十名男神仙,六十七名女仙,這些女仙中有玉女,也有金童,但都著女裝。眾仙神態從容衣帶隨風飄舞,徐徐行進於蜿蜒的廊橋之上。佇列左端最前由仗劍披甲的天神開路,最右端以甲卒、金剛、神王、力士等殿後,氣象雄威;後面是仙官、侍從和樂隊,高舉旗幡傘蓋,手捧美食佳肴,吹奏絲竹管弦;三位帝君,華服盛裝,頭襯圓光,神態莊重,前後左右是金童玉女,畫中各神仙身旁還有長方格,內寫該神仙的尊號。個個神情嫻淑恬淡,沉穩慈祥,俊美動人,衣履裝束和髮髻頭飾,各盡其態;隊伍最後又是文武仙官,衣飾容貌也都各有特色,畫幅上面雲霧飄渺,下方叢生蓮花、香蒲,所有神仙列成長隊,過橋穿路,浩浩蕩蕩而來,熱鬧又莊重,仿佛能聽到眾神仙衣衫窸窣、環佩相碰之聲。

創作背景

武宗元的活動時期正值宋真宗趙桓在位(公元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崇奉道教,大興土木建築道院,在汴京(開封)所建“玉清昭應宮”,凡二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十分宏麗,屋宇稍有不合程式的,就拆掉重蓋,夜以繼日,七年才完工。又作“會靈觀”,規模略如玉清昭應宮,以首相王但為“昭應宮使”,次相王曾為“會靈觀使”。全國各地紛紛蓋道觀、立官職,把年老退職侍從大臣都授予道教的官銜,給以俸祿。在統治者這樣如醉如狂地提倡道教的運動中,產生了許多以畫道釋人物著名的壁畫家,專為裝飾宮觀,《朝元仙仗圖》便是武宗元在此時期為玉清昭應宮創作寺觀壁畫所繪製的小樣。

藝術鑑賞

技法

《朝元仙仗圖》中的線條勾勒看起來奔放有力,實則從構圖、人物安排、物象聚合到線條組織都顯示出“平”和“勻”的特點。以主像東華天帝君為例,圖中的頸部線條為三根大致平行的圓弧線,距離勻稱、平均、平穩,與衣領的關係模糊不清。通天冠頂部的一組珠飾的七顆寶珠形象相同,似乎為同一形象之複製,平均分布且排成一條僵硬的直線,圖中插入頭髮中以固定頭冠的玉簪導沒有傳達出物體互為垂直面的意義,而是畫成一個含糊的多邊形。整體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先是對於複雜重疊的衣褶採用了“鐵線描”的手法勾勒,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線條長垂流暢,飄飄欲舉,如有風吹拂,生動地表達佇列進行中的動感;而人物的面部和頭髮的線條又變得柔和,纖柔曼妙,如同遊絲,與衣紋的鐵線形成對比,既表現了不同質感,又使畫面具有豐富的線條美。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該畫作整體畫面色彩單純明朗,以石青石綠為主,衣冠寶蓋大量運用瀝粉貼金,總體色調既燦爛又沉厚。

形象

該畫作中共繪製了身份、等級各不同的八十七位神仙,其中東華帝君、南極大帝頭帶冕冠,腦後襯以圓光,輪廓豐腴,氣質雍容,在隊伍中尤其顯眼。而同為五方帝君之一的扶桑大帝整體則顯得較為樸素,但神情莊嚴、不怒自威。護衛的武裝神或披甲仗劍,或長袍執戟,有的表情淡漠直視前方,有的怒目圓睜環視四周,形象鮮明。而對於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仙官,則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加以區分,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整幅作品人物安排參差有致,神采飛動,人物神情各異,構圖整齊而不呆板,組織繁複而不雜亂。

構圖

該畫作中所塑造的諸神,是現實世界各種英勇、強健、崇高、恢宏、安詳、美麗、靜淑等人類最美的外形和性格的體現。從中可以發現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卓越才能,他通過每一個人物的衣飾動作和表情,表現出各人不同的內在品質。再加以儀仗、供品、煙雲、花草等的氣氛渲染,就構成一個莊嚴華麗的神仙境界——當時人類想像中的美好境界。在構圖上作者善於從統一中求其變化,在處理繁複的畫面時又能做到協調而不雜亂。準確而生動的用筆,富於節奏感的線條,隨心所欲地把作者想要表達的美感表達了出來。這都是這幅作品的成功所在。

後世影響

《朝元仙仗圖》稱得上是線條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的代表作之一 ,這樣的白描作品一直是歷代人物畫家學習的範本,無論是線條勾勒的技法,人物的造型特徵,衣紋穿插的規律還是人物組織構圖的方法,無處不值得人們在自己的創作中借鑑套用。遠至宋代白描大家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陳洪綬、清代的任伯年等,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朝元仙仗圖》的痕跡,流傳至今的元代永樂宮壁畫更是對《朝元仙仗圖》的直接傳承。當代人物畫家更是把該圖作為學習傳統人物畫的必修課,諸多優秀的工筆畫家如李少文、何家英、高雲、戴敦邦等的作品以及畫家李伯安的作品巨幅長卷《走出巴顏喀拉》在創作時也深受《朝元仙仗圖》的啟發,特別是眾多人物排列行進的場面與《朝元仙仗圖》更是如出一轍。

歷史傳承

兩宋之際,《朝元仙仗圖》歸翟妝文收藏。翟汝文之後《朝元仙仗圖》歸張氏收藏,張氏名字的最後一字很難釋讀,故其事跡不可知。元代時期,《朝元仙仗圖》歸張君錫收藏。張君錫之後,《朝元仙仗圖》轉歸杭人崔氏。明清時代《朝元仙仗圖》數百年流藏於廣東境內,曾藏於廣東順德盧氏。民國時期,《朝元仙仗圖》流入市肆,為“潁川飛鳧人”所得。不久之後,《朝元仙仗圖》歸廣東收藏家羅原覺收藏,之後羅原覺將此畫賣給李尚銘。李氏又將其抵押他人,後來於七七事件之前流往日本。建國之後,20世紀50年代《朝元仙仗圖》被美國人候時泰買去,之後歸王季遷收藏。2005年,《朝元仙仗圖》被王季遷後人託管於上海一家銀行的保險箱,2009年發現其真跡已被人掉包,至今下落不明。

作者簡介

武宗元(公元994年—1050年),初名宗道,字總之,河南白坡(今河南孟津)人,北宋時期畫家。他家世業儒,以蔭得太廟齋郎,官至虞曹外郎,宋真宗景德年間,建玉清昭應宮,征全國畫師三千多人,選中者百餘人,武宗元名列第一。中選百人分二部,宗元為左部之長。擅畫道釋人物,17歲時畫洛陽北邙山上清宮壁畫,被世人評為“驚絕”,也曾為開封、洛陽各寺觀作大量壁畫,史稱他的作品“神彩活動如草書”。其作品中僅有《朝元仙仗圖》流傳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