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杏坊(望杏坊)

紅杏坊

望杏坊一般指本詞條

紅杏坊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城江北老城西區,原指西區市場背之蘿蔔坪、十甲尾、長巷子一帶,作為古文化社區,延伸範圍亦包括黃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樓下等地。紅杏坊原名“望杏坊”,清初期,梅城有民謠曰“百花洲尾齊州前,諸生出狀元”,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順治壬辰科進士、程鄉知縣王仕雲,大覺寺前豎立坊表,題名曰“望杏坊”,寄望邑人讀書,科考及第,惜在康熙十二年,附近民居大火,災及坊表,致倒塌湮滅,然“望杏坊”地名延用200餘年,至民國前期,改名 “紅杏坊”。在清朝的科舉時代,“紅杏坊”共產生了八名文武進士和數十名舉人貢生

紅杏坊的範圍是指梅江區西郊街道十甲尾、黃泥墩、月影塘、禾好塘、更樓下一帶。這裡曾經有一個貨運碼頭,因此帶旺了周邊的商業。貨源充足,商業便在此地興盛了起來。20世紀30年代,中山街、中華街、輔庭路等是梅城熱鬧的街道,“中華街又叫米市巷,油米豆等糧食在這裡批發銷售,還有很多的進口商品店,逢年過節街道上都是人。”

那裡有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民居里有說不完道不盡的傳說故事,在那裡還有曾經繁華喧囂的騎樓,騎樓里承載了許多老梅城的青春回憶。除了文化名人的故居外,這裡還有眾多商業歷史遺蹟。走進紅杏坊,面對座座古屋名居,其人文之盛歷歷可表,聯科第、醉經居、醉經樓、仁風樓、貽谷樓、鶴和樓、節操樓、如意堂、都察院、秋官第、活泉書室,文雅飄逸,書香撲面,昭示紅杏坊人文之盛。

基本介紹

紅杏坊簡介,軼事典故,紅杏坊古蹟,保護規劃,牌坊,

紅杏坊簡介

紅杏坊又稱“望杏坊”,其核心區域在梅江區西郊街道蘿蔔坪、十甲尾、長巷子、黃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樓下周邊地區,是梅江區“一城兩坊”的重要組成部分。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順治壬辰進士、程鄉知縣王仕雲在大覺寺前,立起一座名為“望杏坊”的牌坊,寓意孕育位極人臣的讀書人之意,後因大火吞噬倒塌湮滅,而“望杏坊”卻作為地名保留了下來。“紅杏坊”一詞源自唐代詩人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寓意希望當地讀書人奮發進取,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這是唐代高蟾《落第詩》的詩句,詩中將晚唐時期得第者平步青雲的非凡氣象喻為“天上碧桃”和“日邊紅杏”。
梅城,有一個名叫“紅杏坊”的地方,那裡有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民居里有說不完道不盡的傳說故事,在那裡還有曾經繁華喧囂的騎樓,騎樓里承載了許多老梅城的青春回憶。
行走在紅杏坊,能看到乾隆四十四年起連續三科鄉試接連考中舉人的葉新鑒、葉新蓮、葉新豐的故居“聯科第葉屋”,梅州最後一批秀才、著名教育家梁伯聰的故居“鶴和樓”,太平天國康王指揮部舊址“仁風樓”,梅城最早的寺廟、距今1480多年的大覺寺。一個個歷史古蹟的背後蘊藏著動人的人文故事。
科舉時代,紅杏坊湧現文武進士8人,舉人、貢生無數,其中有黃仲容林丹雲張敦道“一里同科三進士”,“兄弟進士”之顏鳴皋、顏鳴漢,“兄弟聯科”之葉新鑒葉新蓮、葉新豐接連中舉等。近代,造就專家學者及教育名家,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梁伯強、最後一批秀才梁伯聰、國民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等。革命戰爭時期,亦湧現著名革命志士,有中國工農紅軍首任參謀長朱雲卿、革命烈士楊廣存黃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