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岳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岳
西嶽崚嶒竦處尊⑴,諸峰羅立似兒孫⑵。
安得仙人九節杖⑶,拄到玉女洗頭盆⑷。
車箱入谷無歸路⑸,箭栝通天有一門⑹。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西嶽:即華山。崚嶒(líng céng):高聳突兀。竦(sǒng)處:高崇之處。
⑵羅立:分布。
⑷洗頭盆:《集仙錄》載,明星玉女居華山祠,祠前有五個石臼,稱王女洗頭盆,盆中水色澄碧;不溢不耗。
⑹箭栝(guā):箭的末端,發射時搭在弓弦上的缺口處,此處代指箭桿。用以形容峽谷的窄直。一門:華山上有南天門,“一門”應指此。
白話譯文
華山群峰聳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長者,其他諸峰宛如兒孫羅立在身邊。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節杖,拄著它一路飛行到達明星玉女的洗頭盆前?峽谷何其險啊,車箱進入便無歸路,就像一支箭桿直通南天門。待到秋風送爽之後,我要登上山巔探訪白帝的仙居,詢問仙道的本源。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為華州(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鬱悶,他經常眺望西嶽華山,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詩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緊扣詩題,切合仰望華山之意。“尊”字,寫出了華山的崇高和尊嚴,暗示詩人是帶著虔誠恭敬的心情仰望華山的,從而體現了華山可敬的特色。“似兒孫”,想像奇特,把華山主峰比喻為受到兒孫尊敬的祖宗,其他山峰像一個個矮小的兒孫,羅列在它的周圍。這是客觀事實的描述,生動而細膩;更是詩人獨特的心理感受,把華山寫得頗具人情味,使華山體現了詩人的人格力量。
頷聯寫詩人極想攀登華山,營造了神話境界,給華山蒙上了一層神奇感,進一步誼染首聯描寫的崇高奇異氣氛,詩味濃郁。“安得”,是浪漫主義的想像。作者雖然極欲登山,“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
頸聯寫華山險峻難登,突出一個“險”字。“車箱”“箭栝”,以地名巧妙入詩,天衣無縫,又可看出山路艱難,車不能回。這兩句實際上是計畫未能實行,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
尾聯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融情於景。詩人于欣賞華山美景後,突發奇思:欲到華山絕頂求仙問道,以排遣內心苦悶。這是憂傷與愁郁、渴求與希望在詩中的折射;亦是詩人發自心靈深處的深沉感慨。寓哲理于山水形象之中,寫山又進一層。
在這首詩里,詩人緊扣“險”字描寫。前寫望中所見,直接描寫華山之“險”後寫詩人渴望克服華山之險,求得仙道。
這首詩,與詩人早年望東嶽的心情、氣勢、境界截然不同。望東嶽,抒發了詩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雲壯志和昂揚精神,氣勢磅礴,境界闊大;而望西嶽,感情趨於深沉,眼前之景處處為“險”,登臨目的也僅僅是求仙訪道了。從這兩首《望岳》詩,可以看到詩人情感演變的某種軌跡,也可看到舊時代人才的悲劇。
這首詩想像奇特,融入神話,創造了一種神奇的藝術境界。全詩語言樸實,筆力老成,風格自然。另外,詩人為了避免俗套,有意識地以拗救平,使之成為一首拗體七律。
名家評價
清·黃生《杜詩說》:“玉女洗頭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節杖”引起,能化俗為妍,而句法更覺森挺。
明·鍾惺《唐詩歸》:真雄,真渾、真朴,不得不說他好!無一句不是望岳。似歌行(“安得”二句)。不必至其處,自知力寫景真話(“車箱”二句)。厚力(末句)。
清·黃周星《唐詩快》:自是奇句(“諸峰”句)。同一望岳也,“齊魯青未子”,何其雄渾;“諸峰羅列似兒孫”,何其奇峭!此老方寸間,固隱然有五嶽。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乾元戊戍,公為房琯事,出為華州司功。作是詩,應在是時。薄宦不得遂意,托於遐舉,其殆有去志乎?明年去官入蜀。
清·張謙宜《繭齋詩談》:《望岳》此拗格第一。“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列似兒孫”,筆勢自上壓下。“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自下騰上,才敵得住;不對,所以有力,若移五、六在此,便軟。此是格拗,不是句拗,唐人多有之。望岱、華、衡,筆勢皆與之配,此是他氣魄大,非才華學力所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