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民俗

服飾民俗,民族個性特徵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主要指人們在穿戴、裝飾方面所形成的禮儀風俗、行為習慣。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傳統文化的視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服飾民俗
  • 類型:服飾術語
服飾產生,服飾類型,服飾含義,服飾禁忌,推薦書目,

服飾產生

服飾是人類文明生活的重要支柱,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種獨有的創造和技巧,但人類出現的初期並沒有服飾,它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據考古資料推斷,約在50萬~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穿衣物;至距今5萬~2.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衣物已相當發達。
最初,寒冷地帶的人們穿的是用骨針縫綴的獸皮,炎熱地帶則穿樹皮、植物葉子等做成的衣服。如據法國尼斯附近距今40萬年前的太拉·阿姆塔洞穴居址中發現的切肉切痕推測,當時的毛皮曾以某種形式作包裹身體之用;俄羅斯北部冰凍的岩層中發現了兩具距今10萬年的身穿皮褲、皮衣及皮靴的少年遺體,同時還有精巧的骨針;距今25 000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時期,已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縫線可能是用動物韌帶劈開的絲筋(中國鄂倫春族直至20世紀初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方法)。
後來,人類發現了纖維,最先使用包括麻和動物纖維的絲在內的天然長纖維,其中被廣泛使用的麻類沿用至今。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亞麻織物是1854年在瑞士湖底發現的1萬年前的亞麻布殘片。隨著紡織技術的發明,短纖維毛、棉被大量使用。至今約1萬年間,人類的衣料主要仍依靠天然纖維。人造纖維發明於1883年。在人類漫長的衣文化歷史中,各個時代、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傳統,從表征上體現為服飾形制、用色、工藝、組件,從民俗上則形成一系列服飾常規和禁忌。

服飾類型

歷代的服飾形制名目繁多,大致可分為4種基本類型。
①衣著類。是服飾中最基本的類型,包括:
ⓐ首服。指飾首的服飾,包括冕、冠、幘、風帽、笠子、抹額、帽、圍巾、蓋頭、面紗、面具等。
ⓑ衣裳。歷代服裝中主要為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上衣包括襦、襖、半臂、霞帔、背心、內衣、披肩等;下裳包括裳、圍腰、長褲、短褲、套褲、裙等;衣裳連屬制即上衣下裳合二為一,被製成一件長衣,其中包括深衣、袍、衫、褂、背子、連衣裙等。
ⓒ足服。護足之服,包括靴、鞋、襪等。
②裝飾類。包括飾發的簪、釵、梳、髮夾;飾耳的耳環、耳璫、耳墜;飾頸的項圈、項鍊、長命鎖;飾胸、肩的胸針、銀披肩、徽章;飾手臂的手鐲、戒指、手錶;飾腰的皮帶、金縷帶、腰吊、腰箍;飾腳的腳鈴、腳環等。
③人體自身裝飾類。指通過改變人體的外部形態、色彩所進行的裝飾,包括髮式、鑲牙、鑿齒、束胸、纏足、文身、文眉、隆胸、化妝等。
④帶有裝飾性的日用品類。指人們日常生活中既有裝飾作用又具有實用價值的物品,包括各種佩刀、手杖、雨傘、背兜、挎包、手提袋、錢包、香包、荷包、手絹、摺扇、菸袋、眼鏡等。

服飾含義

在不同社會、民族的文化背景下,服飾還承載著環境、生理、群體心態特徵等信息。服飾的性格、要素與形制,與這些信息相結合,構成服飾民俗的豐富內涵。
①環境含義。服飾與民俗的關係,首先是人適應自然環境的關係,由於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差異很大,造就了不同的服飾。如青藏高原氣候多變,溫差大,藏民的半皮半單服飾適應這一環境特點。自然環境往往會決定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甚至造就獨特的服飾。中國赫哲族世代以捕魚為生,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魚皮服飾(圖1)。生活在寒冷地區的鄂倫春族為適應遊獵生活,創造了極具特色的狍頭帽、狩獵手套。狍頭帽鄂倫春語稱為“米納共”,既可保暖禦寒,又是狩獵時的極好偽裝(圖2)。狩獵手套是鄂倫春人冬季打獵時所戴,毛層厚實,中間有特製的開口,手指可從中間伸出來扣動扳機,方便獵人的活動。
②禮儀含義。服飾民俗與社交禮儀密切相關。民間禮儀中,往往把改換裝束當作人生各個重要階段的標誌,誕生、成年、婚嫁、喪葬,都要通過特殊的裝扮和儀式來體現個人與社會的融合。因此,觀服可以知俗。誕生禮為人生四大禮儀之首,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一套與婦女產子、嬰兒新生相關的民俗事象和禮儀規範。中國普米族在婦女產前要準備一張羊羔皮,以便生產後用來包裹嬰兒,意在使之得到羊神的護佑;白族稱嬰兒出生7天后穿的第一件衣服為“儀筐彼亦”,意為“穿狗皮衣服”,以土布縫製,領口用象徵吉利護魂的紅布鑲邊,衣服縫好後,先在狗身上披一披,取其暖氣,以求孩子容易養活,鬼祟不敢近身。歐洲家庭的新生兒在接受洗禮時服飾由親生父母準備,衣服必須是白色,衣長要超過腳面。形形色色的嬰兒服飾與儀式體現出人們對新生兒平安、健康、成長的期盼。成年禮,通過換裝標誌少年男女經過家族和社會的認可,步入成年階段。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有各自認定的成年時間和禮儀規範。中國自商周始,歷代漢族男女在15~20歲行成年禮,改梳成人髮髻,男子“加冠”,女子“加笄”。納西族女子年滿13歲行“穿裙禮”,男子年滿13歲行“穿褲禮”。基諾族女子15歲髮式改為一條獨辮並圍上花圍腰,耳孔中插上鮮花;男孩16歲生日把帽子改成包頭,穿上繡有月亮徽標的上衣,挎上有同樣徽標的挎包。斯里蘭卡僧伽羅女子的成年禮依據少女初潮的日子舉行,由長輩婦女為女孩下身和頭上各圍一塊白布,然後為少女洗澡、穿衣、梳頭、佩戴首飾。坦尚尼亞瑪孔德人的成年儀式,男孩要行割禮,女孩要沐浴淨身,都要換上新裝,參加化裝舞會。在一些民族中,成年換裝儀式還帶有性開禁的意味,少年男女在換裝後便可談情說愛,參加男女交往活動,尋覓意中人。婚禮是人生大禮,不同民族有各自的表達方式。中國多數地區婚禮喜用紅色(圖3)。紅色是血的顏色,代表性能力和血親生命的世代傳承,婚禮上新娘多著紅裝,新房內外也以紅色裝飾渲染喜慶吉祥。婚禮中,新人皆穿新衣,取“新婚吉慶”之意。但黔東南地區的侗族卻是例外。婚禮之日,送親的姑娘個個穿新衣、戴銀飾,唯新娘穿舊衣、草鞋,無頭飾,不帶嫁妝,意在告誡新娘婚後要勤儉持家。美國新娘的婚服有“四有”之說,即“有新、有舊、有借、有藍”。“新”是新娘的白色禮服必須是新的,代表新生活;“舊”是新娘頭上的婚紗必須是母親用過的,以示不忘父母;“借”是新娘手裡的白手帕須是從女友那裡借的,以示不忘友誼;“藍”是新娘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以示對愛情的忠誠。在歐洲,90%以上的女性會選擇白色或米色的緞面禮服為婚服。喪禮是對逝者的治喪之禮,其中最能傳達人們觀念的是喪服。喪服分兩類,一是送葬人的服裝,稱孝服;一是死者的壽衣,稱壽服。中國古代有嚴格的喪服制度,將孝服分為五等,稱五服,以麻布的粗細標誌家族成員的地位,強化倫理意識。壽服,一般忌用緞子製作,因“緞子”與“斷子”諧音,可用“綢子”,寓意“稠子”,以求多子多福。壽衣採用三、五、七、九件,忌用雙數。亞洲人在舉行喪禮時,亡人親屬大多穿白衣,如印度尼西亞巴厘人、日本人、朝鮮人等;歐洲人則多穿黑色衣服表示對死者的哀悼。現今世界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城市喪禮中,亡人親屬的喪服大都戴黑紗、白花以示哀悼。
③信仰含義。信仰,作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不僅鑄造了服飾的文化精神,也規範著服飾的形制特徵,不同款式、色彩、工藝、組件的服飾,往往具有特殊的信仰含義。根據伊斯蘭教禮節,頭在室外不加任何遮蓋是對天的褻瀆。因此,中國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戴繡工精緻的小花帽。廣西賀州瑤族男女的頭飾上繡有眾多的太陽紋;苗族有尾飾的五色斑衣,也有戴狗形帽的習俗,這些都是祖先崇拜的遺留。印度的拉克夏·本坦節里,女子要將一種用綢帶做的護身符系在兄弟的手腕上,祝願他們消災免難。居住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認為,面具是神靈的化身,每逢重大節日就跳起面具舞。男子身穿勇士服,頭戴面具及飾羽帽,一手持盾牌,一手拿搖鈴;女子穿口袋式寬大衣裙,頭戴面具,手捧香爐,男女雙雙結伴而舞。
④職業含義。社會分工促進職業的發展,服飾服從職業特點的要求,並漸次發展,愈益複雜化。官有官服,民有民衣,工匠有工匠的穿著,商人有商人的裝束,僧侶道士等各有其專服,各種身份、職業的服飾差別很大。中國很早就有文、武職之分,相應地產生了文臣武將、學生士兵各不相同的服飾。進入現代社會,職業的分化、獨立更為明顯,職責、制度、秩序、功能等的劃分往往同具有符號標識意義的職業服飾相聯繫,軍隊、公安、司法、工商、稅務、郵電、鐵路、航空、醫療、體育、商貿、學校等,各行各業都擁有各自醒目的服飾,以至於不同的服飾成為不同職業的表征。

服飾禁忌

服飾禁忌最早出自民間,同人們原始的鬼魂神靈信仰相關。它將超出人力所限的許多不可知現象同服飾聯繫起來,並逐漸成為約定俗成的風習。
①用色禁忌。多數民族對服飾用色的貴、賤、吉、凶都有各自的觀念。中國古代,黃色、紫色、香色(次明黃一類)被尊為貴色,只有皇族權貴才能享用;白色、黑色被視為凶色,尤其忌諱全身穿白色服飾;紅色被看作吉、喜之色,婚嫁、生子、過年節最為多用,但因其色澤同鮮血、太陽相似,與陰間之色相衝突,故在喪葬活動中,最忌諱穿紅色服飾。在埃及,黑色表示不幸和悲傷,除服喪外,埃及人一般不穿黑色衣服。土耳其人認為花色布料是凶兆,忌穿花衣。衣索比亞人只有在對死者表示哀悼時才穿淡黃色衣服,因此忌諱出門做客時穿淡黃色服裝,認為會對主人不祥。比利時人最忌諱藍色服飾,因藍衣常作為家中遇到災難的標誌。阿爾巴尼亞人認為白衣象徵吉祥如意,因而百褶裙只能以白色棉布為原料。
②形制禁忌。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有一套相對固定的服飾形制,具有規範的功用。中國舊時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等級森嚴,服飾禁忌不可逾越,土司穿從漢族地區買進的細布綢緞、毛料、絲邊做的衣服;黑彝穿全毛、棉布服裝,佩戴金銀飾品;白彝穿自製的羊毛或麻布衣裙;鍋莊奴隸則只能披破麻布粗製衣。印度舊俗,紅色吉祥痣是已婚女子的標誌,未婚姑娘和寡婦都忌點紅痣。在烏拉圭,戴帽子是未婚女子的專利。西班牙婦女上街最忌不戴耳環。日本人認為,生者衣服要與死者相反,因此平時穿衣忌諱把領子窩在衣內,或是以後為前、以里為面。
③生活禁忌。中國彝族把帽子和頭飾看得十分神聖,忌諱他人觸摸。四川涼山彝族男子從兒時起在頭頂蓄的天菩薩被看作靈魂居住的地方,非常尊貴神聖,他人不能觸摸。尼泊爾、印度有的教派參觀或朝拜神廟佛寺時,嚴禁穿鞋和繫鞋帶,甚至攜帶其他皮製品也認為會觸犯神靈。在日本,客人進入主人房間時,忌諱穿著大衣或其他外套,同時嚴禁衣著不整或赤腳、露腿、光背。英國人忌諱將襯衣下擺放在褲子外面。高棉人在寺院參加宗教儀式時,男性忌穿花衣、女性忌穿單薄或袒胸露背的上衣。在西爪哇的巽達人地區,孕婦及其夫均不得在門檻房梯上停留和系紐扣,認為在“門戶重地”滯留或結扣會使孕婦難產。服飾民俗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豐富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重大作用。不同的時代、環境和民族使服飾民俗呈現出千差萬別的形式,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融入社會意義、文化意義,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推薦書目

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高春明.中國服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