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堡服飾
- 批准時間:2018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龍巖市連城縣
- 項目序號:173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婦女服飾,兒童服飾,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相傳,清朝初年,四堡有一商人在京城開店,經常看到皇宮貴族婦女的服飾花團錦簇,華麗多姿。這位商人非常仰羨,於是繪下圖案帶回家鄉依樣仿做,先在自己妻子身上試穿。四堡婦女從未出過家門見過世面,見到這種奇麗妝飾,也紛紛仿做穿戴。經過一代代的改進,革新,便成了獨樹一幟的女妝。
四堡裝之所以衣袖分開,一是因為江南天氣炎熱,夏天時褪下衣袖,冬天時再套上,一套衣服成為“冬夏二用衫”這種設計較為科學。二是與印刷術有關。當年四堡印刷書業盛況空前,婦女們也要參與勞作,但長長的衣袖很不方便,於是,乾脆衣袖分開,又成為“作休二用衫”了。
還有,四堡的書商遍布江南,尤以廣西為多,於是,壯族婦女服飾的鮮艷、亮麗就體現在四堡年輕女性的追求中,壯族圖騰的怪異圖案也出現在孩童衣帽、肚兜的繡圖中。
民俗內容
婦女服飾
四堡婦女服飾,因有多條彩色邊條相綴,與少數民族服飾有異曲同工之妙,同其餘客家婦女服飾相區別。四堡婦女服飾類似於清代皇宮貴族婦女的服飾,卻又不完全一樣。上衣衣袖分開。圓領,衣襟沿右斜線開下。安上布紐扣或銅紐扣。其服飾的主要特點是統以陰丹士林藍和紅棉布作主料,在頸袖、手袖、褲袖及衣服開合邊均綴有三至四種色彩的邊條,四堡當地人稱“大邊小捆”。上衣衣袖袖口上翻四寸,折成三疊挽到胳膊,充衣袋用,可放手帕、錢幣。古人云“袖著幾兩銀子”,就是把銀兩放在袖袋。前臂是用另種顏色布做成的袖筒,接到衣袖管內,可隨時拆洗。據說,這是因為以前參與雕版印刷作業,為免衣袖沾上印墨,故而高挽,另接袖筒,又因方便,使疊起的袖管成裝小樣物品的“袖袋”。
上衣偏長,衣腳至膝蓋部。褲子很寬鬆,褲頭下翻。用布帶系之,褲腳飾以花邊。
四堡裝沒有襪子的提法,叫水褲,用一塊顏色鮮艷的布蓋在鞋面,用紅色的帶子從下往上纏至小腿肚,兼有裝飾、取暖、纏腳三重功用。四堡人把打發女客人的錢稱為“水褲錢”。
婦女穿的繡花鞋叫魚頭鞋,白布為底,絨布為面料,手工縫製而成,因其鞋頭上翹,整個形狀像躍起的魚,故稱魚頭鞋。
穿四堡裝還有髮型的講究,就是要梳髻子,頭髮上插金釵、銀釵,配上耳環,手鐲。
青年婦女愛美,服飾和老年裝稍有不同,色彩更艷麗,裝飾更講究,如老年婦女一般只用士林藍或黑色布料,青年婦女則可選用比較鮮艷的紫色、紅色,衣服做工較精細,加上“大邊”“小捆”“花頭”之類的裝飾。
兒童服飾
兒童有四類帽子。一是養孩帽,出生一個月左右戴,用棉線織成,柔軟舒適;二是蓮葉帽,夏天時戴,絨布為底,兩旁用絲織成蓮葉的形狀,中空,美觀而又透氣;三是虎頭帽,過周前戴;四是獅頭帽,過周后戴。獅頭帽的外形象一頭獅頭,男孩子戴在頭上,生氣勃勃,可愛之致。獅頭帽的正排位九個銅質“菩薩子”正中是“壽星”,左右為“八仙”;其後有五個稍小的“菩薩子”為觀音;頂部居中是一朵鮮艷的紅絨花;兩側各有五個梅花狀銅飾,稱“五梅花”;頂部兩旁用白色絨布做成二個獅子耳朵。
四堡當地人稱項圈為“麒麟獅道鼓”,銀質為圈,正中掛的是麒麟,兩旁各掛一個鏤空的小鼓。
遮肩的繡花較為精緻,還繡有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元、亨、利、貞一十二字,前八字為八卦,後四字“元、亨、利、貞”都是美好的祝願語,一個小小的遮肩,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四堡地理位置偏僻,又有著濃厚的文化蘊藏,所以,受外界的干擾較少,保留著中華古服飾的傳統,四堡服飾是中華古服飾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四堡服飾承繼著悠遠的民族傳統,蘊育著濃厚的地方特色,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一塊瑰寶。
傳承人物
馬小坤,女,漢族,1970年3月生。2022年3月被評為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四堡服飾。
保護措施
連城縣文化館為“四堡服飾”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8年6月9日,連城縣非遺宣傳展演活動在街心公園舉行。非遺“嘉年華”內容囊括了連城縣4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7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以及四堡服飾等21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