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脊台面石核是產於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龍潭山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脊台面石核
- 外文名:Core with Crested Platform
- 形成時代:更新世晚期(Q3)
- 產地:昆明市呈貢區龍潭山
有脊台面石核是產於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龍潭山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
有脊台面石核是產於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龍潭山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特性描述石核台面緣曲折。1保存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館。1...
有脊台面(dihedral):由兩個片疤構成。多疤台面(facetted):由眾多片疤構成。憲兵帽形台面(en chapeau de gendarme):一種修理台面,形似法國憲兵帽。翼狀台面(winged):形似鳥翼的台面。喙狀台面(pecked):形似鳥喙的台面。馬刺狀台面(spur):形似馬刺的台面。線狀台面:台面為線狀。點狀台面(pucti...
觀音洞出土的石製品分為三大類,即石核、石片、石器。石核絕大多數是單台面、雙台面和多台面的,台面角最大90°,最小50°。其長度在20~100毫米,顯然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石片形制多樣。包括天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小台面石片、有疤台面石片、有脊台面石片和修理台面石片6種。以人工台面石片居多,據...
石製品主要採用石英岩(n=79)為原料,其次為燧石(n=47)和石英(n=14)。石製品平均長、寬小於5cm。石核剝片以簡單的單面-單向為主,同時包含1件兩面不對稱型的向心剝片。石片台面主要為石皮台面(57.5%),其次為素台面(21.9%),單楞脊台面(8.2%)、線狀台面(8.2%)和點狀台面(4.1%)的比例...
石核中分單台面石核、雙台面石核、多台面石核。石片包括錘擊石片和砸擊石片兩大類。錘擊石片又分為自然台面石片、素台面石片、有疤一脊台面石片、修理台面石片。石器中包括刮削器、端刮器、尖狀器、砍砸器和雕刻器。研究價值 四方洞遺址是燕山山脈深處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蹟。在器物風格與...
一般打制厚大的石片用砸擊法,將石片從巨大的岩塊或岩體上用大石塊砸擊下來,這種方法鵝毛口人常用且很熟練;那些較小的短石片,則是用諸如扁形石核之類在石砧上摔擊出來的;而較小的長而薄的石片,是用石錘從石核上的平面或有棱脊的台面上打擊下來的。在眾多的石片中,歪尾石片(石片的尾端均有向...
石核:共6件,毛坯為大石片或岩塊,均為雙台面石核,未見修理台面。石片:共75件,包括石葉7件,平均長寬厚為48*38*12mm,台面以素台面最多,還有自然台面、有疤台面、有脊台面等。石片角和背緣角分別為80-132°與51-145°。石片腹面特徵明顯,普遍具有使用痕跡。工具:共59件,可分為邊刮器、凹缺刮...
西侯度遺址的文化遺物共發現了石製品三十二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經過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岩,打片採用了錘擊、砸擊和碰撞三種方法。小型的漏斗狀石核和有棱脊台面的石片,反映出石器工藝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石器用石片加工,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等類型。在遺址中發現了帶有人工砍砸或刮削過...
標本LTP573台面近圓形,自台面前緣向後緣有兩個片疤及一些碎疤,工作面上遺有一個完整的片疤,和一些不成功的打擊疤痕,台面角80°,工作面的疤痕與台面後緣的自然面在石核的底部形成一個橫脊,石核的尺寸為3×4.3×3.3(厘米)。標本LTP575石核50%左右的表面為節理面,從遺留在石核表面的情況來看,石核...
石核有用錘擊法產生的和碰砧法產生的兩種。但從石片來看,當時打片還使用了投擊法。用錘擊法打制石片,多以礫石平面為台面,而特意打制出台面或利用石片疤相交脊棱為打擊點的比較少。石核上常常保留大部分礫石面,石片疤一般寬大於長,說明石核的利用率很低。用碰砧法和投擊法產生的石片寬而厚,形狀多...
板狀石核剝片技術(sliced slab technology):是在大型平板狀原料上進行剝片的一種技術。首先選擇較為平整的自然面作為台面,打掉板裝石料的兩個角,這兩個石片被稱為“肩部石片”(shoulder flakes);接著將兩個片疤形成的棱脊剝掉,降低剝片面隆起的高度;最後剝取大石片。如果打擊力度和角度合適,剝下的...
b.標本HP00040,B3Ⅲ:11,火山岩質,近長葉形,單脊,打擊台面斜平,可作刮削器用。長7.5厘米、寬2.9厘米、厚1.2厘米。c.標本HP00041,C7Ⅱ:1,黑曜石質,近半石核形,器身留有剝落的細小石片疤痕,一側邊緣有少量使用痕跡。長3厘米、寬1.8厘米、厚0.7厘米。d.標本HP00042,AⅢ:1,火山岩質...
三件採集到的石器中:其一為石核,呈梭形,長90毫米,單台面。其二為石片,其原料為紅色砂岩,長略小於寬,打擊點散漫。其三為尖狀器,由石英岩石片製成,左側單面加工,右側兩面加工,在中軸相交,屬正尖尖狀器。僅通過這些石器難以推斷元謀人的石器加工技術。但可得知以下幾點:元謀人會用捶擊法製造以及修理...
石製品中,石核、石片及加工時產生的碎塊為大宗,石器僅占極少的數量。石核多為石英砂岩或石英岩礫石。石核大小不一,最大的重達4500克最小的重儀166克,一般重量在500~1500克之間。石核的利用率不商。有的僅有1處剝片疤痕,台面均為原礫石面,多為單台面,多台面者少見。檯面上打擊點清晰,疤痕放射線可見...
先後幾次發掘獲得石製品1000多件,骨製品30多件和動物化石以及用火遺蹟。出土文物 石製品有石核、石片、石錘和石器。原料以燧石為主。石核有錘擊和砸擊之分。錘擊石核居多,又有單、雙、多台面之別。石片以錘擊石片居多,砸擊石片有一端和兩端石片。石錘有錘擊石錘、砸擊石錘和銳棱砸擊石錘。以刮削器...
石核類:有船底形石核、楔形石核、圓錐形石核、圓柱形石核。細石葉是以間接打擊法產生的,剖面多呈三角形和梯形。石片主要有長條形和不規則形,為直接打擊法產生,一般都帶有一個小台面,有些石片背面還保留自然面,少數石片邊緣有使用痕跡。刮削器中有長身圓頭刮削器、短身圓頭刮削器,半月形刮削器或圓刃...
在大荔人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發現了數百件石製品,大多數是石片和石核,石器約占30%。石製品較小,長度一般不超過4厘米,重量小於20克。原料多為采自當地砂礫層中的石英岩和燧石。打片方法以錘擊法為主,偶爾用砸擊法。用錘擊法生產石片後留下來的石核,一般較厚,形制不規整,多自然台面。石核厚度大,表明其...
該石器較為特殊,是將加工了數件石器之後最終剩下的石核經進一步改造而成的。其頂端還保留了操作台面最初的狀態,雖歷經數千年其石料外皮的痕跡依然明顯。從該石器側面幾處大的打擊面可以看出被打下的石片(稱石葉)也是做刮削器用的。而且該器作為石核還保留了壓制的痕跡,在其側面正中間至上而下有一道明顯的...
石核 根據和龍大洞遺址石核的剝片技術特徵,石核分為錘擊石核、砸擊石核和細石核。根據台面數量,分為單台面、多台面。單台面長5.3厘米、寬2.89厘米、厚2.33厘米,重28.8克。打制台面,長2.01厘米、寬2.31厘米,台面角86度。一個剝片面,四個明顯窄長剝片疤,呈羽狀。最大剝片疤長4.7厘米、寬0...
甜水溝文化的石製品的石料以燧石為多,石英岩、脈石英較少。打片主要用錘擊法,砸擊法居次要地位。石核、 石片多不規整,自然台面多、多數工具是用小型石片製成的,加工用錘擊法,向背面加工為主,加工簡單粗糙,類型單調,以刮削器為主,尖狀器較少,少許砍砸器和石球。大荔人頭骨化石 大荔人頭骨化石缺失...
呌石器的製法主要是錘擊法和碰砧法,也有砸擊法,有的用原礫石的平面作台面,有的則用已打過石片的疤痕作台面。石片大多寬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製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單面刃和雙面刃兩種,刮削器則多為單面加工,即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