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人遺址是古人類化石遺址之一。位於陝西省大荔縣段家鎮解放村,1978年發現比較完整的頭骨。大荔人頭骨的多數特徵和數據介於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間,而與早期智人一致,屬於早期智人的較早類型或是處於直立人到早期智人的過渡時朗。在含人頭骨化石地層中發現564件石製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石錐和雕刻器。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袖系法測定含人化石的第層年代距今18萬~23萬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荔人遺址
- 發掘:1978年
- 位於:陝西渭南市的大荔縣
- 化石特點:粗壯、厚實、骨質較厚等
遺址概述,考古發掘,男性頭骨,動植物,石器,發掘意義,最新研究,
遺址概述
大荔人遺址位於陝西西渭南大荔縣西北解放村,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1978年春,在村子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的砂礫層中發現一具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1978年秋和1980年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西北大學地質系、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發掘。
考古發掘
男性頭骨
化石年代經鑑定距今約20萬年左右,屬不足30歲的男性頭骨,顱穹低矮,前額扁平,顱骨壁較厚,眉脊粗狀,其形狀和北京人接近。但頂骨相對較大,枕骨隆凸下移,頂枕部較高,吻部不那么前突,顴骨細弱,顴骨鱗部非三角形而呈圓麟狀,這些又都是智人的進步特徵。腦量約為1120毫升,比北京人平均值稍大,體質特徵介於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類型。
“大荔人”頭骨化石總的特點是粗壯、厚實、骨質較厚,頭長目低矮。其眉脊粗壯,較北京人的稍低,比馬壩人顯著高突;額骨低平,其傾斜度甚至比北京人的還小;骨板較厚,有的骨板與爪哇人、北京人相近或更厚;頂骨相對較大,頂結節發育,枕骨隆凸位置下移,頂枕部較高,腦量較大,這些又都是較北京人要進步得多,與馬壩人的特點相近似的地方。而其脊間的眉間部分最寬厚,面骨特低矮等則又是與其它人類化石不同的地方。
動植物
與大荔人伴生的動物有古菱齒象、腫骨大角鹿、鴕鳥等10餘種。發現的植物孢粉有蒿、菊、藜等草木植物,松柏、雲杉等針葉樹種,而沒有發現闊葉樹種,表明在大荔人生活時期,當地屬森林一草原型環境。
石器
與大荔人同出的石器和石製品約500多件,原料以石英岩為主,燧石次之,還有少量脈石英、火成岩等。石製品中,大多數是石片和石核,石器約占30%。器形普遍較小,長度一般不超過4厘米,重量約在20克左右。類型以刮削器為主,凹刃刮削器數量為多,其次是尖狀器和少量的雕刻器、石錐、砍砸器、石球等。打制技術主要是錘擊法,打片較厚,不甚規整。砸擊法也偶爾見得,或在一端,或在兩端可見砸痕。第二步加工以單向背面加工為主,刃緣曲折,刃口不齊,多呈鋸齒狀或波紋狀,或銳或鈍。石器中單刃多於復刃。尖狀器加工稍為精緻,有正尖、角尖、雙尖、歪尖等類型。大荔人的文化特徵,屬於我國華北地區以小石器為主的船底形刮削器一雕刻器類型。
發掘意義
通過“大荔人”的發現,了解了許多過去在古人類學上難以得到形態細節,從而填補了中國國古人類研究上的一大空白,對研究中國古人類的演化很有價值,為中國古人類學增添了新的資料。再從它的完整性來說,不但是中國罕見的、難得的,也是當前世界少有的。
最新研究
大荔人化石的最新研究顯示,大荔人腦顱具有古老特徵,但是面顱具有進步特徵。這一鑲嵌型形態特點為探討中國現代人起源提供了演化背景。然而,人們對大荔人石器技術的認識主要來自於最初的發掘報告,新的研究將有助於進一步認識大荔人的石器技術行為與策略。
2018年3月30日,國際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副研究員與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Matt Lotter博士對大荔人遺址石製品的最新研究成果。
遺址兩次發掘共出土石製品582件。石製品埋藏於河流礫石層,經歷了一定程度搬運和磨蝕。因此,研究人員對這批材料進行了重新鑑定,排除了在水流作用下碰撞形成的假石器,譬如表面具有重疊、淺層波紋狀疤痕的“石製品”。大荔人遺址人工性質明確的石製品共140件,其中石核9件,石片95件(完整石片73件、裂片9件、殘片13件),斷塊9件,成型工具25件,不定型工具2件。
石製品主要採用石英岩(n=79)為原料,其次為燧石(n=47)和石英(n=14)。石製品平均長、寬小於5cm。石核剝片以簡單的單面-單向為主,同時包含1件兩面不對稱型的向心剝片。石片台面主要為石皮台面(57.5%),其次為素台面(21.9%),單楞脊台面(8.2%)、線狀台面(8.2%)和點狀台面(4.1%)的比例較小,缺乏預製台面。石片背面片疤方向多樣,以從近端的單向剝片為主(54.8%)。71.2% 的石片打擊泡顯著,表明硬錘錘擊法是主要的剝片方法。成型工具的類型多樣,包括14件鋸齒刃器、5件刮削器、5件凹缺器和1件尖狀器,這些工具的修理目的性強、修疤連續。
大荔人遺址沒有出現西方同期遺址中具有的預製石核技術,而呈現出與華北地區早、中更新世遺址石核技術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在小型石片工具方面,大荔人遺址出現多樣的工具類型以及較為精緻的修理技術,這一點有別於簡單的奧杜威技術。與華北地區早更新世遺址相比,大荔人遺址體現出石器技術上的發展和進步。研究人員認為,大荔人石器技術表現出的連續性和進步性,與大荔人頭骨化石顯示的鑲嵌演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協同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