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三昧

有智三昧,印度教瑜伽派用語。瑜伽派把三昧分為有智三昧和無智三昧。有智三昧,指瑜伽行者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 限定於某一狀態,在這種狀態中苦樂煩惱的情意作用逐漸減少,塵世的束縛逐漸消失。有智三昧又分四個階段:(1)粗考三昧, 又稱“有尋三昧”,指修行者將心專注於某一粗大對象,使心與粗大對象等同起來,如專注於五粗大原素(地、水、風、火、空)或月亮、神像等。(2)細考三昧, 又稱“有伺三昧”, 即將心專注於某一精細對象,使心與對象等同, 如專注於五細微原素(色、聲、香、味、觸)等。(3)歡喜三昧。瑜伽派認為, 上述粗大和精細原素仍屬於外界對象,是構成原初物質的三種性質(三德)中“憂”、“闇”兩種性占主導地位的結果。只有“喜”的性質占主導地位時,才能顯現出統覺、自我意識等。當修行者專注於“喜”占統治地位的統覺、自我意識時,便達到“歡喜三昧”,可直接體驗到“我很喜歡”的心理感受。(4)自存三昧。當修行者進一步專注於統覺和自我意識,使心與統覺和自我意識本身等同起來時,便產生“我存在”的直接體驗,進入“自存三昧”的境界。最終歡喜之情也斷滅,主客觀完全融合,達到無智三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