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毛澤東七律詩作(現代))

有所思(毛澤東七律詩作(現代))

《有所思》,是毛澤東七律詩作(現代),作於1966年6月,正是文革序幕揭開的時候。毛澤東寫這首詩的前後,正在南方巡視。這收詩反映了作者在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歷史關頭的複雜心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有所思
  • 創作年代:1966年6月
  • 作者:毛澤東
  • 創作背景:正是文革序幕揭開的時候
詩文內容,創作背景,注釋,賞析,原跡賞析,

詩文內容

作者:毛澤東
1966年6月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這首詩作於1966年1月根據作者審定的抄件刊印。

創作背景

毛澤東寫這首詩的前後,正在南方巡視。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他在杭州;途經長沙於十七日到韶山滴水洞,在滴水洞住了十一天;二十八日依依不捨地離開韶山,赴武漢。
毛澤東與周恩來(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澤東與周恩來(文化大革命初期)
此詩寫於一九六六年六月,正是文革序幕揭開的時候。詩中所描繪的是,神州首都北京正經歷一系列重大的事件,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處理所謂“彭、羅、陸、楊反黨集團”。
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由毛澤東在杭州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指出要警惕混進“黨、政、軍的的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要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赫魯雪夫那樣的人物,他們正睡在我們的身旁”等等。
“又來南國踏芳枝”,這裡的“踏芳枝”指作者的南巡,反映了他既置身事外、又在靜觀事態發展的心境。
“一陣風雷驚世界”,指“文革”的興起及其反響。
“滿街紅綠走旌旗”,寫“文革”初期民眾運動的具體表現。最後的兩句似乎才真正點明主題,引人遐思,使人有沉鬱以至蒼涼之感。
文化大革命的發起,自上海《文匯報》1965年11月發表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開始;經毛澤東1966年初指責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包庇壞人、壓制左派”,提出了“打倒閻王、解放小鬼”的口號;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五·一六通知》,對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進行了批判;通知發出的同時,毛澤東離京南巡,回來後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把鬥爭鋒芒指向了“以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等幾個階段……
毛澤東在1966年6月的《有所思》很快就有了思索的結果。而且這個思索結果以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表現了出來。1966年7月16日,一聲驚雷震驚中國和全世界,73歲高齡的毛澤東在武漢橫渡長江,突然在人民中現身,在響徹雲霄的“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中,毛澤東與人民已水乳交融,他似乎終於在這裡找到了領導與實現這場革命的具體形式。幾個月後,他說,通過三件事,吹響了文革的號角:批准廣播聶元梓的大字報;8月1日寫給紅衛兵的一封信;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
此後,文革烈焰迅速在全國範圍內蔓延。

注釋

神都:古謂京城。這裡指首都北京。
南國:中國南方的泛稱。作者寫這首詩的前後,正在南方巡視。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五日在杭州;途經長沙於十七日到韶山滴水洞,在這裡住了十一天;二十八日赴武漢。
憑欄靜聽瀟瀟雨:化用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憑欄處瀟瀟雨歇」句。闌同欄。瀟瀟,驟急的雨勢。
故國:即祖國。

賞析

這收詩反映了作者在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歷史關頭的複雜心境。
首聯:正是、又來兩句,看似是時間上的偶然銜接,其實兩者原始具有密切內在聯繫的;頷聯:青松、敗葉,陣線分明,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分別指革命小將和走資派;頸聯:讚頌文化大革命的聲威;尾聯:遙應開端,把視線收回到南巡主體,暗含作者“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心情。整首詩讀來使人深感遺憾,引起沉鬱以至蒼涼的感覺。

原跡賞析

古曰:“詩言志”,作為二十世紀巨人的毛澤東,他所創作的絕大多數詩篇都與他的政治理想和報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毛澤東《有所思》原稿毛澤東《有所思》原稿
1966年6月毛澤東寫就的七律《有所思》就是這樣一首政治詩篇,它真切地透露出毛澤東發動文革的複雜運思。
其詩作於1966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聶元梓等人的大字報後,毛澤東眼看著各大、中學校迅速地掀起了“革命”浪潮而十分的高興,十分滿意,欣喜之餘,命筆成詩“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從這樣的詩句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叱剎風雲的領袖的氣勢與情懷,指揮若定,氣定神閒。
便是在這首是的原稿上,也可以看出下筆的自信從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