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允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往鄉曼允村)

曼允村(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往鄉曼允村)

該村隸屬勐海縣勐往鄉,地處勐往鄉西北邊,距勐往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78公里。東鄰灰塘村委會,南鄰勐往村委會,西鄰勐往村委會,北鄰瀾滄縣。截至2008年底,轄曼允、曼老、曼海等7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曼允村
  • 所屬地區勐海縣勐往鄉
  • 面積:6.76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20.50℃,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6.76平方公里,海拔780.00米,年平均氣溫20.50℃,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橡膠、茶葉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84畝(其中:田1567畝,地2317畝),人均耕地1.63畝,主要種植水稻茶葉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633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12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2畝,主要種植芭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9畝,其中養殖面積69畝;其他面積 520畝。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535戶通自來水。有535戶通電,有4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7.57%和58.6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6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2戶(分別占總數的67.85%和35.88%)。
太陽能太陽能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89輛,機車42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98畝,有效灌溉率為31.4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8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3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6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8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3戶居住於乾欄式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1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1.00萬元,占總收入的39.51%;畜牧業收入252.00萬元,占總收入的22.58%(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2970頭,肉牛141頭,肉羊5頭);漁業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34%;林業收入334.00萬元,占總收入的29.93%;第二、三產業收入74.00萬元,占總收入的6.63%;工資性收入6.30萬元,占總收入的0.56%。農民人均純收入239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30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7人(占勞動力的1.89%),在省內務工22人,到省外務工5人。
生態牛生態牛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35戶,鄉村人口2401人,其中男性1261人,女性1140人。其中農業人口2388人,勞動力 1417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082人,拉祜族630人,其他民族510人。
衛生室衛生室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39人,參合率73.22%;享受低保6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23戶,占農戶總數的42.72%。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759.0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268人,距離鄉中學3.00公里。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60人,其中小學生268人,中學生92人。
曼允村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6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540.4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8年末集體總收入2萬元,有固定資產41.3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計畫生育宣傳和賬務公開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7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2 人,少數民族黨員52人,其中男黨員42人、女黨員10人。
黨組織開會黨組織開會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88人。

人文地理

民族簡介
曼允村委會共有7個村民小組,鄉村人口:2455人;農戶數:561戶;男性:1265人;女性:1190人;漢族:188人;少數民族:2267人,傣族:1130人;拉祜族:597人、布朗族:449人、其他民族91人,主要以傣族為主。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布朗老人布朗老人
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紋身的主要是男青年。花紋有幾何圖案、鳥獸、花卉、以及文字元號等。男子如果不紋身,就會被姑娘看不起。 男子著無劣讜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統裙。 他們居住“乾欄”式竹樓,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行一夫一妻制,具有等級內婚特點。
婚俗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布朗族的老人們布朗族的老人們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糯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乾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傣族以種植水稻為主,有較完整的耕作體系,耕作技術精細。“普洱茶”中外馳名,制茶業設備先進,近年來還成功地發展了橡膠等亞熱帶經濟作物。飲食以大米為主愛吃糯米,喜飲酒和食酸辣。
歡度潑水節歡度潑水節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製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菸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醃蛋乾黃鱔等。
節慶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基礎設施建設差,遷莫大溝沒有修建,造成農民農田用水存在困難,山壩區小組發展不平衡,山區小組貧困戶仍然存在,沒有文化娛樂場所。村容村貌不夠整潔,農戶庭院環境衛生差,清潔節能能源使用率低,垃圾沒有固定的傾倒點和處理設施。
焚燒垃圾焚燒垃圾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高海拔地區發展茶葉種植,低海拔地區發展橡膠種植。並利用壩區田塊,抓住氣候溫和濕潤,適宜種植各種蔬菜、瓜果等多種農作物的特點,著力培植冬季農業,使種植產業結構有新變化,加大訂單農業,山區培育壯大以大牲畜為主的養殖業;大力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曼允大溝的建設。到十一五期末,人均純收入已達到2982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