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
宇文允
宇文允,字乾仕,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子。初封曹國公。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進爵為曹王。後來楊堅專權,誅殺北周宗室,宇文允及三個兒子被殺。
唐朝
徐世勣
徐世勣初隨翟讓為瓦崗軍
將領,後侍李密封東海郡公。李密投降李唐後,李密原來管轄的地盤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占據,沒有具體歸屬,李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
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於是派使者報告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李勣沒有奏表,只有信給李密,非常奇怪。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給李淵,李淵非常高興地說“: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一個純厚的臣子。”
李淵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後來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
東突厥、
高句麗,功勳卓著。
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
許敬宗、
蘇敬、
孔志約、
于志寧等編《
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
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
太尉、揚州
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
昭陵。
韋溫
韋溫(?-710年),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唐朝外戚大臣,唐中宗朝宰相,
韋皇后堂兄。
《舊唐書》載:禮部尚書兼揚州大都督、曹國公韋溫為太子少保兼揚州大都督、同中書門下三品。
《新唐書》則載,他是魯國公。
韋湑
韋湑,韋溫的弟弟。《新唐書》:韋溫初試吏,坐贓斥。神龍初,擢宗正卿,遷禮部尚書,封魯國公。弟韋湑,自洛州戶曹參軍事連拜左羽林大將軍,曹國公。
宋朝
趙元儼
趙元儼(985~1044)
宋太宗第八子,宋太宗時期封周王。
宋真宗即位,授檢校
太保、左衛上將軍,封曹國公。明年,為平海軍
節度使,拜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檢校
太傅,封廣陵
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軍節度使,進封榮王;祀汾陰,加兼
侍中,改鎮安靜、
武信,加檢校
太尉;祠太清宮,加兼
中書令。坐侍婢縱火,延燔禁中,奪武信節,降封端王,出居故
駙馬都尉石保吉第。每見帝,痛自引過,帝憫憐之。尋加鎮海、安化軍節度使,封
彭王,進太保。仁宗為皇子,加太傅。歷橫海永清保平定國節度、陝州大都督,改通王、涇王。
金國
完顏雍
金世宗
完顏雍(1123年―1189年),原名完顏褒,女真名烏祿,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之孫,金睿宗
完顏宗輔之子,母貞懿皇后李氏,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對金朝中期占有相當的重要地位。
皇統間,以宗室子例授光祿大夫,封葛王,為兵部尚書。貞元三年,東京留守,進封趙王。正隆二年,例降封鄭國公,進封衛國公。三年,再任留守,徙封曹國公。
正隆六年(1161年),登基為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二日,完顏雍病逝於中都宮中的福安殿,享年六十七歲。
蒲察按補
蒲察按補,金睿宗
完顏宗輔的
欽慈皇后蒲察氏的父親。金睿宗沒有當過皇帝,他的兒子
完顏雍即位,為金世宗,追封他為金睿宗。並追封他的生母完顏宗輔的妾侍李氏為貞懿皇后、完顏宗輔的正室蒲察氏為欽慈皇后。蒲察氏的父親蒲察按補追封太尉、曹國公。
完顏習不失
完顏習不失(?-1123年7月),習不失本作辭不失,後定為習不失。完顏烏骨出之次子,
金昭祖完顏石魯之孫。死後,追封開府儀同三司,曹國公。大定三年,進封金源郡王,配享太祖廟廷,諡號忠毅。
明朝
李貞
李貞(1303年-1378年),江蘇盱眙人,早年娶
朱元璋的二姐(後追封曹國
長公主)為妻,1339年生子保兒(
大都督、
岐陽王李文忠)。1351年,
曹國長公主去世。之後,李貞攜帶李文忠四處流離、躲避戰火,1353年投奔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稱帝後,李貞被封為“恩親侯、
駙馬都尉”,1370年加封為“
特進、
榮祿大夫、駙馬都尉、右
柱國、曹國公”。1378年去世,追封為“
隴西王”、謚“恭獻”,並追贈李貞的祖父、父親為王爵。
朱元璋幼時,親戚都比較貧寒,惟有李貞家還能吃得飽飯,經常接濟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稱帝後,在所有親戚中,對李貞一家最格外照顧。
朱元璋不僅讓
李貞“敕免常朝,
贊拜不名”,還特許他穿五爪金龍的龍袍。李貞年紀大了以後,朱元璋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李貞,就把
皇城內城的一套房子賜給了他。朱元璋不僅自己經常去李貞家,皇太子、諸王也經常去李貞家。李貞自己都說“衣冠焜燿於三世,恩澤滂沛於一門,揆今食祿之家未有過於臣者”。
李貞是朱元璋稱帝後唯一一個活著的同輩親人。李貞病危的時候,朱元璋聽到訊息後立即趕到李貞的家裡,握住李貞的手說:“還認識我嗎?”,李貞仰著面對著朱元璋哭,朱元璋也不禁哭泣。朱元璋回宮後,派去詢問李貞病情的使臣絡繹不絕。李貞去世後,朱元璋為李貞“輟朝三日”,並“車駕臨奠”。李貞出殯那天,朱元璋又去了李貞的家裡,望著李貞出殯的隊伍哭。
附:《明太祖實錄》中關於李貞的文章:李貞對驟然而來的富貴,常不自安。他說:“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平時他穿衣服僅求適體,不求華麗,所食飯菜唯取適口,不求奢侈。
朱元璋常常送給他衣服,但他穿壞了的一定要縫補好再穿。他還經常向子孫懇切地敘說那些他還是一個普通農民時的情況。在朱元璋的親屬中,李貞年最長,他認為應該給子孫們做個榜樣。他說:“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
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
勸率家人!”
庚戌,
駙馬都尉、右
柱國曹國公
李貞薨。貞世居泗州
盱眙縣,後徒臨淮之東鄉,性孝友,敦約謙謹,尚皇姊長公主。元季,中原鼎沸,貞見里人有廣其田宅,厚自封殖者,輒嘆曰:“此何時也,乃欲為富家翁耶?”遂捐家資,椎牛豕,具酒食,會鄉里約,守望相助。居無何,亂兵入境,時淮東猶為元守,貞因挈家避地淮東。久之,聞上在滁陽,乃攜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亂兵中,草食露宿,幾不能存活,日夜籲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達滁陽見上,時甲午冬十有二月也。上見之大喜,衣服供具之甚厚,貞父子自慶幸曰:“吾與汝脫離禍亂,得至於此,可謂再生矣。況又得所依恩幸之厚,其何以報?”文忠時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愛之,曰:“吾甥猶
吾子也。”教養之備至,命從征討。歲戊戌,天兵下嚴、衢、婺、處諸郡,命文忠開閫於
嚴州,以經略郡縣之未附者,貞自金陵往就養。乙巳,
張士誠遣其部將由
烏石山犯嚴州及諸暨,經兩月不解,嚴人大恐,貞心不自安,乃權掌軍務,令文忠引兵擊敗之,六日而還,人賴以安。丙午,上大發兵,平
兩浙,命文忠以所部兵水陸並進,取杭州,貞復權掌軍務,兵出桐廬,俘其守關之卒,送居嚴州,俘卒至嚴,見城中勁兵悉出,陰有叛志,貞覺之,因饗其眾,至醉悉擒之,
械送於京師,上甚喜。文忠兵所向,無弗下者,杭州平,留文忠鎮守,貞復來就養。又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封貞為恩親侯。初,貞將避兵淮東而皇姊薨,
權厝里中。及是,上念之不已,追封為孝親公主,敕有司其喪禮還葬於先隴。貞時在杭,上思見貞形於夢寐,時遣中使問起居。三年,上欲朝夕見貞,賜第於內城西遍,召貞就第,加特進
榮祿大夫、
駙馬都尉、右
柱國、曹國公,追封孝親公主
曹國長公主。貞年近七十,既就第,敕免
常朝,
贊拜不名。上幸其第,錫宴,皇太子暨諸王亦常往存問,貞跼蹐不自安,但以手拊心曰:“恩義深重,言莫能報。”是時,北方既平,餘眾遁走沙漠。五年,上命將出師殄之,授文忠征虜左副將軍以行,師出嶺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頗以為憂,召貞入便殿諭意。貞進曰:“天生聖人承中華之運,陛下洪福齊天,海內盡歸
職方,彼元氏區區餘孽,假息沙漠,不足憂也。捷音行且至矣,願勿勞聖慮。”未幾,文忠果奏凱而還,車駕復幸貞第,錫宴歡甚,貞以表謝,並辭祿賜。表曰:“臣伏蒙聖恩,以孝親公主之
親寵賜府第,自揆何能叨榮至此?臣生長田疇,服勤稼穡,惟知食力,何望顯融?初年特蒙仁祖皇帝不以臣之
庸愚,俾居子壻之列,久
在侍下,撫教之恩,思之無窮,報之罔極。繼而中原兵起,室家無存,獨攜幼子避難他方,寄跡於豺狼之區,奔走於荊棘之地,命危朝露,豈意生全。欽惟陛下興師仗義,應天順人,握乾符而興帝業,奮神武而拯黔黎,四海歸心,群雄率服。臣之父子幸遇聖明,脫塗泥於衽席,濟垂絕而更生,收養
掖庭,待以肺腑,臣之幼子文忠
蒙然童穉,承再造之恩,扶樹教育,俾成立,
指授神筭,鎮守
邊陲,未效纖毫,以禆聖治,是猶
螢爝之光依於日月,蚊蚋之響附於雷霆,以致武功之成,亦預分封之例,祿食一品,位列上公,下至愚騃小孫景隆亦叨職於侍衛,衣冠焜燿於三世,恩澤滂沛於一門。揆今食祿之家未有過於臣者,緬思往時之艱苦,豈思今日之榮華?尺寸絲毫,莫非帝力,陛下憐臣之老,賜以免朝,憫臣之愚,待以殊禮,屢蒙車駕之幸臨,時沐皇儲之眷顧,寵錫每頌於天府,爵祿復厚於子孫,恩意之隆,言辭莫罄。方今朝廷清明,法度具舉,官不虛設,祿無幸食,臣每存知足之戒,恆切盈滿之懼,臣之俸祿在所當辭。伏望聖聰俯察微忱,準臣所請,庶幾情悃之獲伸,稍逭素餐之深愧,臣自憐衰邁,補報無由,伏願陛下壽同天地,宗社尊安,裕綿福祚之長,永樂太平之治。”蓋貞以國家為念,子雖在側,有晨昏之奉,不以為喜,或奉命征伐四方,久勞於外,亦不以為憂,其篤於忠誠如此。是年春三月,文忠扈從秦王、晉王之國,至六月還,僅五日,貞得疾忽不能言。上聞大驚,即幸其第問疾,上執貞手問曰:“還識朕否?”貞仰哭以對,上灑泣嗚咽不能止。有頃,上還宮中,使相繼問遺。至是薨,年七十有六。上震悼,輟視朝三日,車駕臨奠,追封
隴西王,謚恭獻。十有二月庚申,葬於
盱眙縣靈跡鄉斗光山之原,從長公主兆。發引之日,車駕復往,望哭於西城樓。長公主性至孝,未下嫁時事父母善承旨意,甚鐘愛,既嫁,助貞治家,尤極勤儉,事舅姑恭順,好修善行,平居鮮食葷肉,夜則禮北辰,日以為常,前貞二十八年薨,臨薨之時,神識不亂,端坐而逝。貞繼配陳氏,封淑德夫人,貞篤於孝敬太夫人,性嚴貞,微忤其意,輒加叱責。貞嘗
侍食,值太夫人怒投其食器於地,貞徐拾之,食如初,恭敬愈至。有弟四人,父既沒,求分財異居,貞語之曰:“父沒而母在,苟分財異居,老母得無不可於意乎?先人田廬俱候老母百歲後,隨所欲取之,吾不較也。”諸弟皆
愧服。及貴顯,
姻族有流遇外方者,必請於上而收之。嘗言:“人之生世,貧賤富貴當不改所守,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平生衣取適體,食惟適口,上不時賜衣,弊必緝之,雖一帶弊亦必藏以待用,或奉養太豐,輒不自安,召子孫集於前,懇懇言未遇時事以曉之,曰:“吾家素涼薄,叨沐上恩,以至於此,雖日日羙食盛饌,何患不繼?然奢靡之事,吾性所不喜也,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
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
勸率家人?汝曹念之。”其儉約蓋本於所性雲。
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 明代開國著名將領,字思本,漢族,江蘇盱眙人,於明
洪武二年(1369年)受封曹國公。
朱元璋外甥(母親
曹國長公主),李貞之子。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長大。
李文忠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嘗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
帖然。史稱“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師事金華范祖乾、
胡翰,通曉經義、能詩善歌,
恂恂若儒者。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增援
池州(今安徽
池州市),初建戰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
元帥府事。後與
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
建德。不久,元水陸軍數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
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
諸暨南)。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果獲大勝,殲
張軍數萬,俘將校600人。
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
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
偏將軍從
常遇春攻占
元上都(今內蒙古
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後,他代其職繼續遠征漠北,
俘斬元兵萬餘。次年,與
徐達分道北征,俘獲元順帝孫及后妃公主,繳獲宋,元、
玉璽、金寶、珊、鎖圭等,升
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隨
征虜大將軍徐達遠征
漠北,攻克
興和,兵至
察罕腦兒,五月,攻克
應昌(今內蒙自治區
克什克騰旗),生擒元帝之子買的-(里)-
八剌。洪武五年(1372年)
明太祖下令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分三路北征,李文忠掌東路軍,率師追至稱海(今蒙古哈臘烏斯湖南,哈臘
湖西),洪武七年(1374年),率軍攻克
大寧、
高州(今赤峰市東南部地區),斬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
氈帽山斬魯王,獲其妃
蒙哥禿,八月,率軍至
豐州,生擒元大臣12人。十年,負責
大都督府,十二年與
西平侯沐英進兵
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兼領
國子監事。李文忠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十七年病卒。
他器量深沉,變化莫測,臨戰意氣風發,遇大敵膽氣益壯。為人忠直,嘗命軍中收養道上棄兒,所全活無算。又勸
朱元璋少殺人,家故多客,嘗以客言,勸帝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
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以是積忤旨,不免譴責。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
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
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
功臣廟,位次第三。
賜葬鐘山之陰。
李景隆
燕王起兵反朝,擅長防守的
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退守真定城,以殘兵又堅守三日。朝廷撤換
耿炳文,召炳文還京師。
黃子澄建議由李景隆擔任主帥,
齊泰反對,皇上仍以李景隆接任,並增兵至五十萬人。景隆乃紈絝子弟,不懂兵法,妄自尊大,除挑選先鋒
平保兒外,於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景隆率軍進駐河間,令
江陰侯吳高圍攻水平(今河北盧龍),九月初五日,吳高不戰而走,燕軍連下水平、
山海關,直指
大寧(今內蒙古
寧城),復大敗
李景隆軍於
鄭村壩(今北京東),斃敵十萬,李景隆退還
德州。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約武定侯
郭英、
安陸侯
吳傑,合軍60萬人自德州分兵兩路,大舉北伐,兩軍會戰於
白溝河(今河北
雄縣境內),
李軍又大敗,燕師克德州。李景隆退守濟南。九月,以
盛庸代李景隆,景隆兵敗還京,
方孝孺罵他“壞陛下事者,此賊也。”眾臣怒拳相向,要求就地正法,帝不忍加誅。
最初當
朱棣知道李景隆的部署時,就說他有五敗,“軍紀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嚴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無嬴糧,馬無宿藁,不量險易而深入,三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智勇俱無,四也;剛愎自用,不聽忠直,專喜佞諛,部曲離心,五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師自
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
李景隆和谷王
朱橞開
金川門降燕。此時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史稱“
金川門之變”。
成祖即位,封他為
奉天輔運推誠宣力
武臣、
特進光祿大夫、
左柱國。朝廷有大事,以他為首主議,諸功臣都憤憤不平。永樂二年(1404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
陳瑛等告發“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景隆子)多立莊田,蓄童僕成千,意叵測。”上藉其家產,下李景隆於獄。後
削爵。景隆絕食十日不死,約卒於永樂末年。
世襲爵位
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
晜孫(六世孫)李性封臨淮侯,恢復李家的爵位。李性死後,叔叔李沂襲爵。
李沂之子李庭竹襲爵。李庭竹,屢典軍府,提督操江,佩平蠻將軍印,鎮湖廣。
李庭竹之子李言恭襲爵。李言恭,字惟寅,好學能詩,折節寒素。守備南京,入督京營,累加少保。
李言恭之子李宗城襲爵。李宗城,少以文學知名。萬曆中,倭犯朝鮮,兵部尚書石星主封貢,薦宗城才,授都督僉事,充正使,持節往,指揮楊方亨副之。宗城至朝鮮釜山,倭來益眾,道路籍籍,言且劫二使。宗城恐,變服逃歸。而方亨渡海,為倭所辱。宗城下獄論戍。
李宗城之子李邦鎮襲爵,直到明朝滅亡,廢除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