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江上1愁心2千疊山3,浮空4積翠5如6雲煙7。
山耶8雲耶遠9莫知10,煙空11雲散12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13絕谷14,中有百道15飛來泉。
縈林16絡石17隱復見,下赴18谷口為奔川。
川平19山開20林麓斷,小橋野店21依山前。
行人稍度22喬木23外,漁舟一葉24江吞天25。
使君26何從得此本27,點綴毫末分清妍28。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29欲往買二頃田30。
君不見武昌31樊口32幽絕33處,東坡先生34留五年。
春風搖江35天漠漠36,暮雲卷雨山娟娟37。
丹楓38翻鴉39伴水宿40,長松落雪驚醉眠41。
桃花流水42在人世,武陵43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44我塵土,雖有去路45尋無緣。
還君46此畫三嘆息47,山中故人48應有招我歸來篇4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江上:猶言“山川”、“山河”。
2.愁心:愁悶的心緒。
3.千疊山:千層山。
4.浮空:飄浮空中。
5.積翠:是指山上草木積聚而成的青綠色。
6.如:似,像。
7.雲煙:雲氣煙霧。
8.耶: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或“呢”。
9.遠:謂歷年已久。
10.莫知:不知。
11.煙空:煙銷,煙霧散盡。
12.雲散:雲氣散去。
13.暗:暗淡不明。
14.絕谷:陡峭的兩山之間的流水道。
16.縈(yíng)林:纏繞的樹木。
17.絡(luò)石:盤繞的山石。
18.下赴:下到,下去,下往。
19.川平:水道平坦。
20.山開:山野明朗。開,引申為舒展,開朗。
21.野店:猶“茅舍”。
22.稍度:逐漸渡過。
23.喬木:高大的樹木。
24.一葉:形容打魚的船小,像一片葉子。
25.江吞天:是指天空倒映江中。
26.使君:封建社會裡對太守、刺史的稱呼。這裡指
王晉卿。
27.得此本:得到此底本。
28.清妍(yán):清新美好。妍,美。
29.徑(jìng):直,特地。
30.二頃田:頃,地積單位,百畝為一頃。語出《史記·
蘇秦列傳》:“使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31.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在長江之南,與黃州相對。
32.樊(fán)口:在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岸,舊武昌縣西北。
33.幽絕:僻靜之極。
34.東坡先生:作者自稱。
35.搖江:搖盪江水。
36.漠漠:密布,廣遠。
37.娟娟:美好,秀美。
38.丹楓:朱紅色的楓香樹。
39.翻鴉:飛鴉。《
甘澤謠》陶峴詩:“鴉翻楓葉夕陽動,鷺立荷花秋月明。”
40.伴水宿:《
禽經》雲,“凡鳥林曰棲,水曰宿”。此指人宿江邊,不指鴉。
41.醉眠:喝醉酒後神志不清的睡眠狀態。
42.桃花流水:這裡是指仙境。
43.武陵:東晉詩人
陶淵明《
桃花源詩並記》有“武陵人既出桃花源,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所描繪的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
44.清空:清明的天空。
45.去路:往路,走去的路。
46.還君:歸還你。
47.三嘆息:多次讚嘆,嗟嘆。
48.故人:舊友。此為擬設詞,並無實指。
49.歸來篇:東晉詩人陶淵明於晉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辭彭澤令歸田時所作《
歸去來兮辭》,其辭云:“田園將蕪胡不歸?”文中敘述歸田後的心情和樂趣。《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此用其意。
白話譯文
江上的山峰喚起觀者的愁心,綠色的山峰高入雲煙繚繞之處。
那山那雲是多么久遠,沒人知道,煙消雲散之後山依然還在。
還是可以看見兩座懸崖,以及暗淡不明的流水道,中間似乎有許多泉水匯集而來。
纏繞的樹木和盤繞的山石隱約可見,下到山谷成為奔騰的泉水。
水道平坦,山野明朗,森林從山腳開始斷絕,小橋和小店就在山前。
行人逐漸渡過高大的樹木,天空倒映江中,江上的漁船就像一片葉子。
王晉卿你是從哪裡得到的這幅畫,略加襯飾就顯得格外清新美好。
不知道人間哪裡有畫中這個場景,想特地前往去買幾百畝地。
你找不到武昌和樊口這些非常僻靜的地方,而我卻在這裡呆了五年之久。
春風搖盪著江水,天非常廣遠,傍晚的雲帶著雨,山非常秀美。
朱紅色的楓香樹和飛鴉宿江邊,古松上積攢著雪,看著像喝醉了似得。
仙境自在人間,住在武陵的人也不都是神仙。
大好河山,清明的天空都與我無緣,雖然有路通往但是我無緣走上這條路。
歸還你這幅畫之後還多次嘆息,這山中的舊友應該是在叫我到山林中去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元祐三年(1088)冬,時蘇軾在汴京任翰林學士。蘇軾從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到達貶所,至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共在黃州度過了四年多的辛酸歲月。此時,他因看《煙江疊嶂圖》而有所感觸,喚起了對往事的回憶。這是一首題畫詩,也表達了自己的歸隱之意。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山水畫在畫面空間的開拓方面,往往採用散點透視、以大觀小的方法,表現空問的無限廣闊性。所謂“以大觀小”,即畫家觀察認識自然山川時,採用“步步移,面面觀”,把江山疊嶂層巒和流水無盡之美盡情地收入畫面,鋪舒為宏圖。這樣既打破了固定的空問限制,也打破了作為內容連續性上的時間界限,創造出山水畫可觀、可游、可居的藝術境界。蘇軾所題北宋畫家王晉卿《煙江疊嶂圖》正是如此。
詩的前十二句就畫中景色作了描述。山水畫家為了表現景色的空間距離,所畫景色,要顯得若有若無。這樣“迷遠”的處理方法,給人“空雲煙”的感覺。首四句突兀而起,描繪畫面迷遠之景:峰巒聳立,層層疊疊,草木蔥鬱青翠,像煙靄飄浮在半空,是山是雲簡直令人莫辨。在水墨畫盛行之前,山水畫都是青綠著色的,“空天”及水往往用石青石綠來渲染。唐畫山水,如李思訓、李昭道的金碧設色,水、天皆畫色。宋畫山水,捲軸畫中有些兼工帶富的山水畫,水、天也大多染色。詩人一開頭就直接點明此畫幅是青綠重色。接下來詩人又以遠、中、近景的不同分述:遠望山崖陡峭,蒼蒼茫茫,兩崖之間晦暗不明。稍近又見蒼崖之上直瀉百道飛來之泉,躍過煙林山石,旋即匯為奔騰不息的長流。近處可以看到山野開朗,山腳下小橋連著茅舍,行人穿過樹林,捕魚的如葉小船,逐著水流駛向曠遠。詩人以健筆勁毫,連珠妙語,遠近結合,明暗相問,層層勾勒。一氣流注地抒寫出全圖的大輪廓。畫中雄奇壯美、絢爛多姿的景色,達到縱深無限、廣遠無盡而又自然連綿,令讀者感到步步有景、處處怡情。“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此是畫家毫端之巧,也是詩人筆下之妙。
詩的後十六句抒寫觀畫人的情況和感慨。“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二句過渡非常自然,上句承接畫景而來,下句啟示下文。畫家王晉卿曾一度謫居南州,因此有“萬里之行”。
樓鑰在王的《江山秋晚圖》中題跋:“若丹青非親見,景物則難為。”又說他“不有南州之行”,難以達到畫藝的大成就。詩人蘇軾推譽畫家王晉卿體物繪形,筆法工細,真切動人,以致以畫作真,忽發奇想,“徑欲往買二頃田”,表示要在此一勝境隱居躬耕終年,用身心去體驗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北宋上層統治集團新舊黨爭的政治鬥爭中,詩人遭遇坎坷悲苦,對仕途充滿疑慮,頭腦中樂觀進取與消極退避,或隱或顯,不斷矛盾鬥爭。他想高蹈江湖,逍遙山林,尋找心靈的歸宿。“春風搖江天漠漠”以下四句用對偶工整的句式,依次分寫黃州春、夏、秋、冬的景色,點明現實生活中一年四季皆可流連。回憶黃州所見景色,詩人又覺得不能避俗隱居。時而想要隱居,時而又不想隱居,既感性又理性,詩人內心有著難言的隱衷。他的所謂要隱居,其實只不過是借題發揮,抒發內心的抑鬱不平。在蘇軾看來,“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極樂世界、理想王國的世外桃源與他是無緣的。“山中兮不可久留”,還是應當回到現實社會中。結尾“還君此畫三嘆息”二句,上句承圖,下句承觀圖之人,首尾圓通,結構謹嚴。
這首詩用飛動流走的形象,把畫面寫得活動跳脫,表現出煙江疊嶂之闊大、空曠、壯觀、雄奇的氣勢,不但有化工肖物之妙,而且能傳出山水之神韻。詩人敘寫畫景講求經營位置,將繪畫之法用於詩法,巧妙地使用方位詞,如“中”、“下”、“前”、“外”等,成為構圖的樞紐、連線物象的媒介,寫得層次分明、疏密得體,克服了平面圖的呆板,成為渾然一體的山水全貌。詩人隸事用典,坦露胸懷,傾吐肺腑,尤其對桃源的議論頗有見地,表現出他的慧眼卓識。
名家點評
清·
方東樹《
昭昧詹言》卷十二:“起段以寫為敘,寫得入妙而筆勢又高,氣又遒,神又王。”
清·
紀昀《蘇文忠詩集》卷三十:“奇景幻景,筆足達之。”
清·
乾隆皇帝《
唐宋詩醇》:“竟是為畫作記,然摹寫之神妙,恐作記,反不能如韻語之曲盡而有情也。君不見以下‘煙雲卷舒’與前棚稱。”
清·
王文誥《蘇文忠詩編注集成》卷三十:“《孟子》長篇多兩扇法。如此詩,即用兩扇法。以上自首憑空突起,至此為一扇,道圖中之景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
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
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
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
東坡易傳》、《
東坡書傳》、《
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