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趙孟頫題煙江疊嶂圖》是元代時期趙孟頫創作的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趙孟頫題煙江疊嶂圖
- 創作年代:元
- 作者:趙孟頫
- 規格:縱47厘米,橫413厘米
- 材質:紙本
- 書法類型:行書
- 現收藏地:遼寧省博物館藏
作品簡介,寫作時間,風格與意義,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元趙孟頫題煙江疊嶂圖》是北宋畫家王詵的作品,藏上海博物館。趙孟頫實際書寫的是北宋蘇東坡題詠王詵《煙江疊嶂圖》詩一首:江上愁心千疊峰,浮空積翠如雲煙。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趙孟頫墨跡傳世雖多,惟大字卻少見。從中不難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後文徵明在趙孟頫書蘇軾題王詵《煙江疊嶂圖》詩後補水墨米家山水。
寫作時間
《煙江疊嶂圖詩卷》抄寫的是蘇東坡的《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首七古,《煙江疊嶂》原是王詵(一O三七—一O九三;或作一O四八—一一O四)所作。王詵,字晉卿,妻英宗之女蜀國長公主,官駙馬都尉。能詩善畫,尤長山水,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均有交往。他作此圖後,東坡即有詩題。這首詩以詩的語言展示了畫面的情景,也隱寓了歸田的思想。由於東坡這首詩精彩異常,東坡詩題後,王詵也即有和詩。而《煙江疊嶂》圖也聲譽鵲起。後來,王詵又作過同樣題目的煙江疊嶂圖多件。傳世的《煙江疊嶂圖》,上海博物館藏,絹本,後有宋濂跋:“王晉卿畫《煙江疊嶂圖》余見散本。其布置廣狹皆不同。內一本有東坡親筆所賦詩者,尤為精絕。此卷簽題乃徽廟所書。蓋嘗入宋內府矣,可寶也。翰林學士宋濂識。”由此可知最初的《煙江疊嶂圖》上有東坡詩原跡。《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猶有著錄,還有蘇軾書寫的時間:“元祐三年(一O八八)十二月十五日,子瞻書。”元代離宋不遠,趙孟頫當有機會看見過該圖和蘇軾詩跋。柳貫《都待制文集》卷三有《松雪老人臨王晉卿〈煙江疊嶂圖〉歌》,表明趙孟頫臨王詵畫時已年老的事實。
明代的嚴嵩,曾收藏王詵的《煙江疊嶂圖》,嚴嵩籍沒後,該圖被王世貞購得。王跋說:“……然則晉卿作此畫有兩本,其行世者為王定國畫而長公作歌者也。當宣政問詔天下斷公文及墨跡進御之本,豈應復留公歌於後,而畫首乃有秘殿圖印。蓋定國之本僅餘公墨跡,而畫已失矣。御藏晉卿別本,又有江山平遠及千里江山圖,安知不落人間好事者取以配公等為一卷,作藝林奇玩耶?若以為延津之後,則吾未敢。蓋歌辭與畫境小牴牾耳。至於分布結構、紆徐掩映之狀妙極上致,斷非南宋人所能辨,而蘇長公筆法精純古雅,為平生冠,又不當參置蜉蝣之是也。”《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這表明畫與題詩分開,畫就此佚失。蘇詩配了另一圖。因蘇詩與此圖的意境不合,後來乾脆連蘇的題詩也沒有了。萬曆年間,文嘉跋該圖時說:“王晉卿煙江疊嶂余凡見兩本,其一在崑山魏氏,其一在金陵姚氏,皆無蘇詩。姚後覓得松雪所書而景象奇妙與蘇詩甚合。今已歸秘府矣。魏氏本設色行筆政與此同。此本氣韻清雅,坡書神妙與他書迥別,為可寶耳。萬曆丁丑(一五七七)夏,文嘉跋。”〈《式古堂匯考》考十二)
據此,可以肯定,趙孟頫曾為配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而寫過一篇蘇詩的長題。《書畫舫》云:“元美(王世貞)公藏王晉卿煙江疊嶂圖卷,筆意古雅,墨暈精微,極得古人遺法。後有東坡長歌一篇。淋漓委曲尤為遒勁刺眼。原系嚴分宜(即嚴嵩)故物,書畫皆佳。第不知較徐客齋舊本可頡頏耳。”(《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王世貞藏本上的蘇詩跋,恐怕就是趙孟頫的題作。上博的煙江疊嶂圖的尺寸為(45·2X66cm),故趙配的書題的高度也不應少於此。這對於寫慣橫卷(一般只在二十多厘米—三十厘米)的趙孟頫來說,就是一件大作品了。現在遼博藏的趙書題跋,49.8x413.9cm,與畫芯高度相差不多。只是後來沈周、文徵明重新畫了此圖,故遼博的趙跋,接到了沈、文的圖上,而並非王詵的原圖。
那么,趙孟煩的蘇詩題跋作於何時呢?大約作於他五十歲左右。其理由是:趙孟頫曾於大德七年(一三O三)畫過一幅《重江疊嶂圖》28.4厘米高。這幅的構圖與王詵的《煙江疊嶂圖》相近,可能是趙孟頫見到王詵的畫後再創作。這幅畫無趙自題,而有虞集的題跋:“昔日長江險,能生白髮哀。百年經濟盡,一日畫圖開。僧寺依稀在,漁舟浩蕩回。蕭條數株樹,時有海淖來。”題字十分大,與畫的宏大氣象合。趙孟頫自己也藏過王詵的《連山絕壑圖》,對王畫是情有獨鐘。一三O三年,趙孟頫在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任上,因之思想上也有隱歸之意,這與蘇軾的詩意合。因而,他在此時題蘇軾詩於王詵的《煙江疊嶂圖》較切合於其思想實際。
從書法的風格看,此時的趙孟頫已充分顯示出成熟的書法風格,赤壁賦、吳興賦等代表作品都用筆嫻熟,結體俊美飄逸,書寫十分自然。遼博藏本的趙書風貌,基本上屬於這一時期的風格特徵。用筆爽朗清俊,筋骨秀逸。筆勢奔放而揮灑則十分隨意。因此,趙孟頫寫蘇詩題跋的時間當與畫《重江疊嶂圖》的時間差不多,即他五十歲時。
風格與意義
遼博藏的趙孟頫題蘇詩跋,與常見的趙書婉麗溫潤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值得對該作的風格特徵作一番梳理與追尋。
趙孟頫早期的行書,結體俊美,筆意溫潤婉轉,姿態翩翩,這是他對“二王”書風的長期臨摹的結果。早期行書如《歸去來辭》、《趵突泉詩卷》用筆豐腴,體勢扁闊,捺腳較重,而骨力相對稍乏。到大德元年的《洛神賦卷》、五年的《赤壁二賦》,姿態雖然依舊俊美,線條依舊圓潤,但用筆的頓挫已大有增強,因之筋骨較為朗健,一些技術的細節更加講究。如潘伯鷹先生指出的:“如《蘭序序》中左右的左字,上面一橫接著向左一挑,接處提筆向上翻出一個小圈,在《蘭亭帖》中本不甚顯。由於他細心學出, 他特意強調將翻筆的圈兒寫大一些。”(《中國書法簡論》一三二頁)“ 有”、“右”、“雄”這些字都有這個特色。到了大德六年,《吳興賦》的用筆更加爽健,頓挫有力,筋骨與姿態均達到新的高度。故大德七年的趙書詩跋,是沿著書風的這一轉向而來。它的風格特徵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用筆爽朗、奔放,橫畫勁健,撇捺爽利,甚至有較為誇張的線條出現,如第三行兩個“耶”的豎筆,不但極有氣勢,且骨力強健。第七行的“斷”字,一字占了幾字的位置,這在趙書中是極為罕見的;二是結體向縱勢發展,不再扁闊。這個體勢的變化,也反映出柔媚書風向雄放勁健書風的轉變;三是節奏力度的加強,也一改過去輕重均勻、行筆虛和的局面。由於紙幅比趙孟頫慣寫的橫幅高度大,每個字的字形也極大,有小兒拳大。故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出現了新變化。大小錯雜懸殊很大,枯潤交替,因而節奏強烈。全幅出現奔放、熱烈的節奏,第一行七字,第三行只四字,多處枯筆纏繞,蒼澀有力,故有沉著中的痛快。這與過去的作品拉開了距離,與極晚年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卷》相仿佛。由於趙書的這幾個特點,讓我們看到了趙孟頫書法的又一種面貌。
趙孟頫在通常人的眼中是一個氣節不全的軟骨頭,逆來順受是其性格。其實趙也是一個直率之人。他有詩說:“我性真且率,不知恆怒嗔。俯仰欲從俗,夏畦同苦辛。”(《松雪文集》卷三)徐復觀說:“趙松雪心靈上的清,是來自他身在富貴而心在江湖的隱逸性格。”(《中國藝術精神》三八四頁)又說:“《重江疊嶂圖》為松雪煊赫名跡,王世貞謂其‘沖澹簡遠,意在筆外。’但虞集的詩卻是‘昔日長江險,能生白髮哀。百年經濟盡,一日畫圖開。’虞集是能真正了解趙松雪的;並且他也是能領略此一圖卷沖澹簡遠的崇高價值的。可是他更能知道在這種沖澹簡遠的後面,卻是一位‘白髮哀’的作者。此後更有明代大畫家沈周,也能說出‘還從慘澹見舊物,似有涕淚含孤忠’的話。” (同上書,三七九頁)這段話,透徹地分析了趙孟頫為什麼畫《重江疊嶂圖》,以及他在畫中寄託的隱逸之思。趙孟頫的思想性格是複雜的,但他抄寫東坡詩、臨王晉卿畫卻是寄寓其真性情的。他的畫沖澹簡遠,他的題跋也是隨意奔放,簡逸澹遠。因而,趙孟頫的這幅作品確實是一件難得的佳作,它不但讓我們看到了趙書風格的多樣、風格的轉向,也看見了趙孟頫性格的真率的一面。
作者簡介
趙孟頫( 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太祖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宋亡,歸里閒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經程鉅夫薦舉,任兵部郎中,後官至翰林學士,封魏國公,諡文敏。是元代成就最高的書畫家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畫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文人畫新畫風。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傳世書跡較多。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謝幼輿匠壑圖》、《秋郊飲馬圖》、《浴馬圖》、《人騎圖》等。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