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書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⑴
天人幾何同一漚⑵,謫仙非謫乃其游⑶,
麾斥八極隘九州⑷。
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⑸。
開元有道為少留⑹,縻之不可矧肯求⑺!
西望太白橫峨岷⑻,眼高四海空無人;
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真⑼。
“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⑽!”
作詩一笑君應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丹元子:道士姚丹元。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記蘇軾“晚因王鞏又得姚丹元者,尤奇之,真以為李太白所作,贈詩數十篇。姚本京師富人王氏子,不肖,為父所逐,事建隆觀一道士。天資慧,因取道藏遍讀,或能成誦,又多得其方術丹藥。大抵好大言······浮沉淮南,屢易姓名······”真:畫像。
⑵天人:詩里借指古代才俊之士。漚:浸,泡。
⑶謫仙:指李白。
⑷“麾斥”句:謂縱游宇宙而以九州為狹小。《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麾斥,即揮斥,放縱,奔放。八極,最邊遠之處。隘九州,以九州為隘。隘,狹小。
⑸“化為”二句:韓愈《雙鳥詩》:“雙鳥海外來,飛飛到中州。一鳥落城市,一鳥巢岩幽。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天公怪兩鳥,各提一處囚”,“還當三千秋,更起鳴相酬。”韓愈此詩有指李杜、韓孟、佛老三說,蘇軾採取前一說,以兩鳥比李杜,並說後世難以為繼。
⑺縻(mí):籠絡,羈留。矧(shěn):況且。
⑽“平生”二句:《新唐書·李白傳》:“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邀楊貴。帝欲官白,妃輒沮止。······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生平,一本作“平生”,不識,一作“不知”。高將軍,高力士,曾任右監門衛將軍、驃騎大將軍,專擅朝政,“帝或不名而呼將軍。”嗔(chēn),怒。一作“瞋”。“瞋”、“嗔”原本可通用,皆為發怒的意思。但“瞋”又可作“瞠目”講,兼有瞪目之態和憤怒之情,則更可取。
白話譯文
自然和人到底是什麼?不過同是一個水中浮泡虛無暫短,李謫仙並非天上貶下的仙人,只不過偶爾遊歷來到人寰。奔放的遊蹤到達最最邊遠的地方,九州大地在他看來過於褊狹,他和杜甫化作兩隻小鳥,互相酬唱結成的友誼傳為佳話。自從他們鳴唱停止已過了三千年,再也沒人能有那樣美妙的歌喉,以為開元皇帝是有道明君,太白才肯在宮廷稍稍逗留,他不願受到一點兒束縛籠絡,哪裡還會為了名利去乞求?向西望去,太白山絕斷了峨眉山,他眼高看四海之內都空無一人。他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交好,並說:“我平生不認識高將軍,他為我脫靴,手污了我的腳,對我懷恨在心。”作詩已罷,付之一笑,你應該是聽到的吧。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時詩人罷禮部尚書任,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充河北西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知定州(今河北定縣)軍州事。此年九月高太后死,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人物,貶斥元祐諸臣,蘇軾被命知定州,告別弟轍時詩人曾感傷地說:“今年中山(指古中山國即定州)去,白首歸無期。”(《東府雨中別子由》)詩人離京赴任本當上殿面辭,哲宗卻拒絕召見。政治生涯中的大起大落、忽起忽落,使蘇軾在看到丹元子出示的李白畫像時,產生了異代知己的親切感,因而作此詩讚頌李白,並藉以自明心志。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蘇軾題在李白畫像上的一首詩。這類詩,舊稱“像贊”,多應像主或其後人之請,說些頌揚的話。蘇軾晚於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動題詩,這不是一般的“像贊”,而是詩人在抒發對這位偉大前輩的深刻而獨特的理解。前人說蘇軾詩“用事博”,這首詩運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詩中就把十分複雜的“並莊、屈為心,合儒、仙、俠為氣”的李白精神面貌表達得明朗而豐滿。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開頭兩句異峰突起,寫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鄲淳讚揚曹植的話(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裴注引《魏略》),整句是說古來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沒。這裡用“天人幾何同一漚”來反襯李白的聲名永垂。下句從“謫仙”翻出新意,顯出李白的卓立不凡。
《新唐書·李白傳》載,賀知章讀了李白的文章,對他讚嘆說:“子,謫仙人也!”後人因稱李白為謫仙。但蘇軾對此猶不滿意,謫降人間,終是凡人,所以翻案說“謫仙非謫乃其游”:人間的李白並非神仙謫降,而是神仙出遊。這個美妙的想像和讚譽,比賀知章的“謫仙人”高出一頭,李白既不是謫仙,更不是天人,而是遠遠地超乎兩者之上的到處遨遊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說“麾斥八極隘九州”。“揮斥八極”,語出《莊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這是說李白遨遊天地,放縱八極,那個八極之內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裡就顯得十分狹窄了。“化為”兩句,用韓愈《雙鳥詩》意,又生髮出一個奇特的想像。蘇軾藉此把同時的李白和杜甫喻為天外飛來的雙鳥,把他們不朽的詩歌喻為“一鳴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幾千年才出現一個李白、一個杜甫。
李白並不是遨遊八極的神仙、天外飛來的神鳥。“麾斥八極隘九州”,只是從空間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闊大;“一鳴一止三千秋”,也只是從時間上比喻李白詩才的難遇。這些比喻想像,虛而又玄,但恢廓宏遠,其“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埃之外”,正是從巨觀上為李白立照傳神。如此運筆,也是在為下文作鋪墊。
“開元”兩句是說:遨遊的神仙,天外的神鳥,只因見到人間有個開元盛世,才來此稍事勾留;想籠絡他多留些時日尚且不可,他難道還肯去乞求什麼嗎?這么一轉,總收以上恢宏的幻境;而李白來到人間,也是王朝的瑞氣,國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來看待他。全詩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寫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
後七句則著重寫李白的蔑視權貴,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韻,韻隨意轉,七句換韻,音節頗有特色,這在古體詩中是少見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錯誤地從換韻處割裂為兩首詩。
後段以“西望”兩句領起,是承前而來。兩句本指秦、蜀之間,只有鳥道可通,人難逾越。蘇軾化此兩句為“西望太白橫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無人”,是說李白眼高絕頂,雄視四海。“大兒”句是說李白視天下無人,只和郭子儀、司馬子微兩人交好。句中的“大兒”、“小兒”,本是東漢末年禰衡的話。這裡借來安在李白名下,顯得口氣很大。這四句連寫李白的高視無人,因前七句已鋪墊豐厚,所以平平道來,自然熨貼。但它又是在為下文蓄勢,警策、高峰都在下兩句。勢足氣壯,奇峰崛起:“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後被加封為右監門衛將軍和驃騎大將軍,稱高力士為“將軍”,以顯其權勢之盛。相傳李白在宮中陪玄宗飲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從此懷恨,於是中傷李白。這兩句承前而起,托李白的口氣說話。這時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輕視高將軍,而是聲色俱厲、痛加呵斥了。這充分表現了李白對權貴的蔑視,也表現了蘇軾對權貴的蔑視。人稱李白為“謫仙”,稱蘇軾為“坡仙”,論氣質,論詩,蘇軾都最接近李白,蘇軾也自認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後一句,是詩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話。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筆歌墨舞,實有手弄白日,頂摩青穹之氣概,足為白寫照矣。後人刊詩有將此作,分為兩首者,特以平韻承接之故。然分則意象不昌,豈惟不諳詩法,且並其佳處失之。觀集內《儋州夜夢》一詩,猶用此體,可以為證。”
賀裳:“文人有一言,使人升九天,墮九淵者,此類是也,亦公自寫其傲岸之趣,卻令太白生面重開,勝《碑陰記》一段文字遠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