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顯,男,北齊僧人。
基本介紹
- 本名:曇顯
- 文獻:《續高僧傳》
- 性別:男
- 身份:北齊僧人
曇顯,男,北齊僧人。
曇顯,男,北齊僧人。人物生平據《續高僧傳》卷二三載,北魏末游止鄴中(在今河北臨漳南),棲無定所。北齊天寶年間(551—559)曾與諸道士論辯佛道之優劣。常衣冠不整,不拘禮節,放達流俗,潛遁人世。後不知所終。...
曇花一現,漢語成語,拼音是 tán huā yī xiàn,意思是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出自《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成語出處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
關於曇鸞墓址的記載最早見於唐代高僧道宣的《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曇鶯傳》,傳中記載曇鸞終日,蟠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蓬勃,聲音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瞻之.事以上聞,救乃葬於汾西泰陵文谷,營建磚塔,並為立碑,令並存焉.道宣當時曾在...
曇摩耶舍,中文名法明,是罟安人。少而好學,14多時就受到佛教大師弗若多羅的賞識。長大成人後,具有非凡的才幹,文雅而有神慧,廣覽佛門經、律,具有超人的悟性。耶舍於晉隆安(公元397年一401年)年間,來到廣州,住在白沙寺。因耶舍...
薩曇,男,是歸墟戰場英雄,出自《天下3》。歸墟戰場英雄 自詡創造新世界的神,蜃氣和邪影在他的背後張牙舞爪的顯現,無數生命和愛恨卻在天樞院的毒池中悄然逝去。優點:遠程,群攻,可依靠技能自我回血,傷害高!團戰不可或缺的...
有定國寺沙門曇顯,體態軒昂,儀度雄偉,為一寺主僧。外奉佛教,內實貪淫。善房術,御女能徹夜不倦。寺中密構深房曲院,為藏嬌之所。以廣有蓄積,交結權貴,故人莫敢禁。太后至寺行香,見而悅之,假稱倦怠,欲擇一深密處少息...
宇文泰也提倡大乘,嘗命沙門曇顯等依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百二十法門》,以為講述的資料。取代西魏而興的北周王朝,亦頗崇佛。明帝(557—560)建大陟岵、陟屺二寺,並每年大度僧尼。當時名僧曇延、道安稱為玄門二傑,南方的學僧...
異譯本有東晉 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為《大般涅□經》 初分異譯)6卷,相當於曇無讖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 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曇無讖譯本為主,並依法顯等譯 《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
《游故苑詩》是南北朝詩人曇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即為曇瑗與洪偃同游六朝舊苑時有感而作,並題寫在樹上的五言古詩。這首詩語詞精煉、意境優美、感情充沛、對仗工穩,堪稱為五言精品。作品原文 游故苑詩 丹陽松葉少,白水...
3.三國時西來傳教者以曇摩迦羅、曇帝、康僧鎧、康僧會、支謙等最著名:曇摩迦羅(法時、曇柯迦羅),中天竺人,嘉平二年(251年)於魏都洛陽譯僧祗戒心,立羯磨法授戒、為中土有佛教戒律受戒之始。曇帝(諦),安息人,譯有...
6、宗趣通別,闡述曇隱所立因緣、假名、不真、不實四宗。7、部類品會,有彰本部、顯品會、明支類、辨釋四門。8、傳譯感通。9、總攝名趣。10、別解文義。流通分則解釋全經的七處九會。《演義鈔》的四段是:1、總序名意...
;曇學、威德等八人,見《祐錄》卷九;僧純、曇充、道曼,見《祐錄》卷十一;智猛與曇纂、竺道嵩等十五人,見《高僧傳》卷三;法勇、僧猛、曇朗等二十五人,見《高僧傳》卷三;沮渠京聲;道泰;法盛共師友二十九人,見《名...
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會稽郡已有佛教活動。兩晉南北朝時期,郡境所建名剎眾多。同時,出現一批高僧,有佛教般若即色宗創始人支遁(道林)、般若學派宗師竺法汰高徒竺道壹,以及略後的慧皎、曇斐、洪偃、智永等。隋、唐時期...
什門十哲,是佛教名相,“什”指的是中國佛教三論宗初祖,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的“ 鳩摩羅什 ”三藏法師;“什門十哲”是指鳩摩羅什門下的十位高足,十哲分別是: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曇影、慧嚴、慧觀、僧䂮、道常、...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殘長9.2厘米。出土於平潭殼丘頭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殘長9.2厘米。系用動物骨骼簡單加工而成,呈扁平錐形,雙面刃,整體加工粗糙,僅刃部磨製,兩面...
《佛本行經》別稱《佛所行贊》,古印度馬鳴著,北涼曇無讖翻譯。簡介 《佛本行經》,佛教經典。又稱《佛所行贊》。古印度馬鳴著,北涼曇無讖譯。5卷,以詩體敘述佛陀行跡並宣說佛教義理。有南朝宋寶雲之異譯本,7卷。亦有藏...
竺法護,又稱曇摩羅剎(梵 Dharmaraksa ,意為法護), 月氏國人,世居敦煌郡,八歲出家,禮印度高僧為師,隨師姓“竺”,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讀經能日誦萬言。當時中原地區雖然禮拜寺廟、佛像,然而大乘經典未備,法護立志西行,...
覺賢三藏因被人指斥顯神通而見擯於北方,遠公特遣弟子曇邕入關,替他們和解,由於覺賢不願再回北方,便投奔遠公。遠公邀他加入蓮社,請他翻譯佛經,並以負責的精神致書國主姚興,為覺賢解除了被擯的處分,恢復了覺賢的名譽。後來...
佛滅後百年間,付法藏第五祖優婆椏多之下有五弟子,於戒律上各抱異見,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別,即曇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粗富羅部。(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詳細釋義 指曾盛行於西北印度的小乘五部派所...
異譯本有東晉法顯與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為《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6卷,相當於曇無讖譯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嚴、慧觀與謝靈運等以曇無讖譯本為主,並依法顯等譯《大般泥洹經》增加品目,從原本壽命品分出經敘、純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