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辯證分型,治療,外感暴瀉,食傷暴瀉,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病因病機
辯證分型
(一)外感暴瀉
(二)食傷暴瀉
腹痛腸鳴,痛時即下,痛勢急劇拒按。瀉後痛減,糞便臭如敗卵,腹脹痞滿,食後痛甚,泄瀉更著,脈滑,舌苔垢濁或厚膩。
治療
外感暴瀉
1.治則:清暑散寒化濕。
3.方義:天樞是大腸之募,上巨虛是大腸經之下合穴,募穴是臟腑之氣所聚之處,合穴是經脈氣血所匯之地,二穴又統屬胃經,合用可調整胃腸傳導與運化功能,是止瀉之要穴。如為暑濕所致,加手陽明之合曲池,解陽明之腑熱;足太陰之井隱白,清利濕熱;如為寒濕所困,取神闕,溫陽健脾,消積寒而助運化;脾經之合陽陵泉,化濕滯而止泄瀉。
4.治法:天樞、上巨虛,平補平瀉,宜中強刺激,上巨虛應在壓痛明顯處刺入。曲池、隱白用瀉法,隱白出針後宜擠去惡血。神闕隔鹽灸,陰陵泉先瀉後補,以瀉為主。
5.古方輯錄
《神應經·腸痔大便門》:“暴泄:隱白”。
食傷暴瀉
1.治則:消食導滯和胃。
3.方義:本證為食傷脾胃所致,現脾之背輸脾俞,胃之腹募中脘,健脾和胃,實為治本之策;足陽明胃合足三里,更可通降胃腑氣機,配大腸俞化積導滯,推陳致新使大便得以轉實。
4.治法:脾俞用補法,余穴均用瀉法。
5.古方輯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大腸輸主腸鳴、腹月真腫、暴泄”。
《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陽明經天樞二穴……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古案選介/名家驗案
泄瀉案
一人患暴注,因憂思傷脾也,服金液丹,霹靂湯不效,蓋傷之深耳。灸命關二百壯,小便始長,服草神丹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