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與政治》是李大釗所著作品,出自於《李大釗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暴力與政治
- 作者:李大釗
- 作品出處:李大釗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暴力與政治》是李大釗所著作品,出自於《李大釗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暴力與政治》是李大釗所著作品,出自於《李大釗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愚當執筆而欲有所論列,有一問題,首先迴旋於腦際而不能不舉以自叩者,即在今日之象,吾儕尚有國家與政治之可言否也?自來學者之釋國家,言人人殊,...
政治暴力,以階級統治為本質,以國家為依存實體的政治強制力,是由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各種強制手段所構成的國家鎮壓工具。作為國家鎮壓機器的政治暴力,其特點是:①具有嚴密的組織性。嚴密的組織化程度,不僅是為保證其控制社會衝突...
《日本暴力政治》是2021年麥田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子.丸子.施奈華。內容簡介 博徒、壯士、浪人、極道、暴力團 地下勢力如何與現實拉距打造出現代日本?第一本從暴力角度探討日本政治發展歷史全書 暴力與民主之間的協商,是今日...
”這就是說,暴力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原始主張。馬克思主義 (一)國家是社會管理的暴力機關。國家機器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對社會實行管理的暴力工具而出現的。在和平時期,國家暴力機關對社會進行管理。當人民的反抗威脅到政治統治的時候,...
暴力論是杜林提出的關於私有制、階級和國家起源的一種學說。他把暴力說成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在《國民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學教程》一書中予以系統闡述。杜林用“兩個男人”的例子來說明暴力就是一種奴役與被奴役的政治關係,這種政治關係...
在中國台灣地區,議會暴力通常是指“立委”鬥毆或“立委”群毆,是中國台灣“立法委員”集體打架意思,被認為是台灣民主政治的一個獨特現象。台灣當局“立法院”發生打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一般以1988年4月7日民主進步黨“立委...
公務化暴力對整個社會的傷害不言而喻。它不僅惡化已脆弱的政治-社會生態,而且根據歷史經驗,社會爆炸的火藥桶往往就是由這些事件點燃。“維護秩序”的思路 城管與被執法者之間的衝突只是一個表象,它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現有城市管理方式的...
《暴力與民主》是2014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約翰·基恩。內容介紹 在這本富有挑戰性的書中,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基恩呼籲重新認識民主與暴力之間的複雜關係。基恩探討了處於爭議中的暴力概念,提出並回答了如下一些...
暴力(violence)是指一定階級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取得或保持經濟和政治統治,而對其他階級或社會政治集團所施加的各種形式的強制力量(直至武裝行動)。被用於敵對階級、統治階級內部各派和國與國之間。國家是暴力的主要機關,由軍隊、警察、...
戰爭法是國家問對戰爭中的暴力行為適當性的共享信念。任19世紀下半葉以前,戰爭中的暴力權是國家的合法權利。此後,近代戰爭法的發展使國家在戰爭中的暴力權受到越來越大的限制。《暴力的限度——戰爭法的國際政治分析》對戰爭法發展的...
第二章 義大利和德國的政治暴力:時期劃分 運動家族、抗議周期和暴力 義大利的抗議與暴力(1960-1990年)德國的抗議和暴力(1960-1990年)比較義大利和德國的政治暴力 社會運動、抗議和暴力:一些初步觀察 第三章 暴力與政治體制:抗議管制...
暴力鬥爭,傷害個人和社會的暴烈性政治壓迫與政治反抗的行為。指傷害個人和社會的暴烈性政治壓迫與政治反抗的行為,它在政治革命和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最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後採取的鬥爭手段,最主要表現形式有暴動、武裝起義和戰爭...
革命的本義是指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關於政治革命,列寧有過明確的解釋。他說,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即打碎那由於和新的生產關係發生矛盾而到一定時機就要瓦解的上層建築。政治革命既不同於一般意義...
第三節 宗教在暴力衝突中的責任 第四節 社會安全與宗教衝突 第二章 斯里蘭卡國內衝突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 殖民主義統治下的佛教復甦 第二節 佛教僧伽進入政治.第三節 acbc的調查委員會及其調查報告書 第四節 政治比丘的理論...
戰爭是用以解決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鬥爭形式 ,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人類社會出現過多種類型的戰爭。按戰爭性質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按社會形態分為原始社會後期的戰爭,奴隸...
《暴力與社會秩序》是2013年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道格拉斯·C. 諾思。內容簡介 《暴力與社會秩序》在一個較為廣闊的社會科學和歷史學的框架中研究暴力問題,揭示經濟行為與政治行為是怎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在大多數我們稱之為...
政變指統治集團少數人通過密謀,用政治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徑實現權力轉移的行為。政變類型 政變不改變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國民也不參與。常見的類型有軍事政變和非軍事政變,流血政變和不流血政變。政變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有不同的...
多數人暴政,又稱暴民政治、多數人暴力、群體暴政。最先提出“多數人暴政”的是法國人托克維爾,他於1831年前往美國考察後,寫下了名著《論美國的民主》,他指出,“我最挑剔於美國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並不像大多數的歐洲人所指責的...
美國的歷史,充斥著暴力和擴張。1776年獨立以來美國動用武力不斷擴張,屠殺印第安人,入侵加拿大,發動美墨戰爭,策動美西戰爭,吞併夏威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挑起或發動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
史學角度的政治暴力 3 暴力 、暴力專家與政治 9 暴力與民主 13 比較史的方法 17 第一章 愛國者與博徒:暴力與明治國家的建立 21 志士:暗殺者、反抗者、愛國者 23 明治初期志士的貢獻 31 博徒:不法之徒、羅賓漢和地方領袖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