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智朴和尚
- 字號:字拙庵
- 所處時代:明清時期
- 出生地:江蘇徐州人
人物簡介,與《紅樓夢》,《青松紅杏圖》與燕昭王墓新證,
人物簡介
智朴和尚與文人"南朱北王"、"南洪北孔"等經常詩酒往還。據王漁洋《居易錄》記載:盤山拙庵(智朴)和尚,自江南還山,以《滄浪高唱》畫冊來索題。蓋師訪宋牧仲開府於吳門,適朱竹坨(彝尊)太史自禾中來,會於滄浪亭,共賦詩見懷,而畫史高簡圖之者也。宋詩云:"清溝辟就老煙霞,瓢笠相過道路賒。摧得一瓶豆苗菜(菜名,出盤山),來看三月牡丹花。因緣大事公能了,潦倒粗官我自嗟。好向滄浪亭子上,旃檀香里奉袈裟。經行斜日且觀魚,黃鳥緡蠻入耳初。接席金風舊亭長(竹坨),懷人蠶尾老尚書(阮亭)。春深玉版容參悟,歲晚花宮待掃除。拂子一揮懷小住,空林明月暮鐘余。"
與《紅樓夢》
康熙四十一年智朴和尚江南之行,名為"掃塔",實則探望當時返回江南的老友朱彝尊、吳玉峰、宋犖、洪升等人。並曾於蘇州滄浪亭與宋犖、朱彝尊等人酬唱,結成詩集畫冊《滄浪高唱》,歸來後請王漁洋品題。智朴和尚從江南回盤山後,閉門不出,專心評點小說。王漁洋為此曾戲稱其為"淨金聖歎",意為佛家的金聖歎。金聖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評書家,曾評點過小說《水滸傳》等。
評點的是那本小說?筆者推測就是洪升剛剛創作完成的《石頭記》。康熙四十一年前二年恰是己卯年和庚辰年,《石頭記》己卯本和庚辰本剛剛脫手。智朴和尚從江南抄錄回來後開始評點,這同鄭慶山先生分析的立松軒本是在己卯、庚辰本基礎上評點而成的結論是完全一致的。智朴和尚在評點過程中,使用"松齋"、"杏齋"、"立松軒"等筆名作批語,也完全符合他的身份和閱歷,有《青松紅杏圖》可證。
會看《紅樓夢》中關於"抄錄問世"者空空道人的記載:其一,智朴和尚擁有的拙和尚、拙道人僧道二重身份,同《紅樓夢》中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離奇情節吻合;其二,智朴和尚去江南掃塔,同《紅樓夢》中所說"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吻合;其三,智朴和尚的"淨金聖歎"評點小說行為,同立松軒的評點行為吻合;智朴和尚與"青松"、"紅杏"的淵源,同評點者"松齋"、"杏齋"、"立松軒"等室名吻合;其五,智朴和尚的僧人兼詩人身份,同立松軒本批語多用佛家語言和詩化語言的風格吻合;其六,智朴和尚的明軍將領身份,與《石頭記》及其批語中表達的民族主義情緒吻合。這么多的吻合之處,恐怕不是偶合可以解釋的。
立松軒是誰?他為哪朝人又有何等身份?這一切在紅學界仍然雲裡霧裡。筆者曾對立松軒批語進行詳細解讀後,提出這些批語批語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寫下了大量的回前回後總批;二是批語多使用佛家語言;三是批語中多詩化語言,並寫下了大量詩詞。並根據這三個特點,推論這個立松軒就是從"石兄"手裡把《紅樓夢》抄錄回去,問世傳奇的"空空道人"。他的真實身份是清初京東盤山青溝寺住持智朴和尚。智朴和尚釋名拙庵,俗稱拙和尚,又稱拙道人,確實是個具有僧道二重身份的人,《紅樓夢》中說空空道人改名情僧,並非毫無來由的杜撰。
智朴和尚是否有可能為自己的書齋命名松齋呢?是完全有可能的。盤山有三絕:怪石、奇松、秀水。青溝寺所在的中盤。就是以松勝著名的去處。在智朴撰寫的《盤山志》中記載:"盤山之松以百萬計,而其奇絕者多生罅中,臃腫捲曲,其勢不得伸,枝多旁抽,如怒龍之攫,又有陂陀土壤而生者,大數圍,龍鱗斑駁,或挺聳直上,或青蔥垂下。"就連乾隆皇帝也曾讚嘆:"天下何處無松,盤山之松天下松之宗"。由此可見,青溝寺的智朴和尚完全有理由以松齋自居,亦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立松軒。
那么這個智朴和尚是否還有可能把自己的寺院命名為杏齋呢?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智朴和尚的青溝寺,被康熙皇帝題名為"盤谷寺",並另題一匾為"戶外一峰"。據智朴和尚所著《盤山志》記載,盤谷寺杏花甚盛,智朴曾繪有《紅杏圖》,並題詩云:"杏花萬樹開,映日光皎潔, 東風過嶺來,滿地翻晴雪。" 由此可見,青溝寺的智朴和尚也完全有理由以杏齋自居。
至於乾隆朝的曹雪芹,他確實在《石頭記》的基礎上,"披閱增刪"了一本《紅樓夢》。這部《紅樓夢》就是他自己題名的《金陵十二釵》,就是明義、永忠、惲珠、宋鳴瓊等人看到並題詠的那部《紅樓夢》。不過,曹雪芹的《紅樓夢》早已失傳了,流傳的脂本《石頭記》乃是康熙年間洪升創作、智朴和尚抄錄問世的作品,是曹雪芹藉以"披閱增刪"的底本。這同《紅樓夢》書中的記載,以及關於《紅樓夢》的諸多史料記載,也都是一致的。
《青松紅杏圖》與燕昭王墓新證
智朴和尚手繪的《紅杏圖》,全稱是《青松紅杏圖》,曾長期為北京崇效寺的鎮寺之寶。據清震均《天咫偶聞》記載:"崇效寺,俗名棗花寺,花事最盛。昔,國初以棗花名。乾隆中以丁香名,今則以牡丹名。而《青松紅杏》卷子,題者已如牛腰。相傳僧拙庵本明末逃將,祝髮於盤山,此圖感松山杏山之敗而作也。其圖畫一老僧趺坐,上則松蔭雲垂,下則杏英霞艷。首有王象晉序,後題以竹垞、漁洋冠其首,續題者幾千人,亦大觀也。然而金貂共狗尾偕陳,玉楮與敗葉參見。甚至有妄人,將己名與古人夾寫,真為不識好惡之尤。曾有某君題詩於匣以止之,亦無人肯顧也"。
燕昭王姬平,燕國第三十八代國王,燕召公奭之後,曾築黃金台招賢納士,吊死問孤,是燕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國君。乾隆欽定《盤山志》載,燕昭王冢在盤山千像寺東南十里。《盤山志》的作者智朴禪師乃乾隆帝的密友,因志書被皇帝欽定,其後的《薊州志》、《順天府志》、民國《薊縣誌》都沿用了智朴的說法,現已被大多數人接受。
智朴的觀點源於劉之推的《九州要記》,曰:“古漁陽郡北有無終山,山上有燕昭王冢,冢去千像寺東南不數里,而人無識之者”。古漁陽郡北,即今薊縣城北。智朴認為這裡的無終山指盤山,理由是陳壽在《田疇傳》中載“疇舉家遷往無終山”,而盤山碑刻記載著田疇曾隱居舟山,且山上有千像寺,故智朴認為盤上就是無終山,燕昭王墓就在千像寺東南,一直延續至今。
智朴的觀點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盤山在薊縣西北邊界,而不是薊縣城北,薊縣城北自古就有無終山(又名崆峒山,今稱府君山),如果《九州要記》中的無終山是盤山,原文中應加上一個“西”字,即“古漁陽郡西北有無終山”。例如下文的“冢近千像寺東南”,作者就在“南”字前面加了一個“東”字,準確地描述了燕昭王冢的方位,書中既稱古漁陽郡北有無終山,理應指府君山。天獨有偶,在智朴之前的舊志——明熊相《薊州志》也稱燕昭王冢在薊縣城北五里的府君山上,說明《九州要記》中的無終山確指府君山。至於書中所說“昭王冢與千像寺不遠數里”,或是指盤山千像寺到府君山的直線距離,或是府君山附近另有千像寺。古時府君山寺廟眾多,且縣境內的寺廟又多有重名,遺憾的是今天均已蕩然無存,史書中又無記載,已無證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