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普里斯特利(普里斯特利,J.)

約瑟夫·普里斯特利

普里斯特利,J.一般指本詞條

約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發現氧氣的偉大英國化學家。1733年3月13日生於利茲城附近的菲爾德黑德,1804年2月6日卒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諾森伯蘭。1765年獲愛丁堡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他的職業是牧師,化學只是他的業餘愛好。176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782年當選為巴黎皇家科學院的外國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瑟夫·普里斯特利
  • 外文名:J.Joseph Priestley
  • 國籍英國
  • 出生日期:1733年
  • 逝世日期:1804年
  • 職業化學家
個人簡介,重大貢獻,出生背景,個人經歷,寄人籬下,刻苦學習,投身科學,出版書籍,社會評價,名譽院士,神學家,科學家,

個人簡介

重大貢獻

普里斯特利的重大貢獻是發現和其他氣體。1772年發現了二氧化氮;1773年發現;1774年發現二氧化硫。1774年他利用一個大凸透鏡,把陽光聚焦起來,加熱氧化汞,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研究了這種氣體的性質。他發現蠟燭在這種氣體中以極強的火焰燃燒;老鼠在瓶中存活時間為相同容積的普通空氣的兩倍。他並用玻璃吸管從放滿這種氣體的大瓶里吸取它,感到十分輕鬆舒暢。普里斯特利是第一位詳細敘述了氧氣的各種性質的科學家。由於他是燃素說的信徒,遂推斷出新氣體必然含有極少的燃素或不含燃素,稱它為“脫燃素空氣”。同年,普里斯特利將氧氣的製法和性質告訴拉瓦錫。後者重複了這些實驗,指出普里斯特利制出的氣體不是“脫燃素空氣”,而是能夠助燃的氧氣。拉瓦錫還提出了燃燒反應的氧化學說。但是普里斯特利卻一直不接受拉瓦錫的理論,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他的著作有《電學史》(1766)、《光學史》(1772)和《各種空氣的實驗和觀察》(1774~1777)等。1772年普里斯特利還發明了製造碳酸飽和水的設備,成為製造碳酸飲料的始祖。他不僅研究了水的碳酸化,還研究了葡萄酒和啤酒的碳酸化。他指出水碳酸化後便產生一種令人愉快的味道,並可以和水中其它成分的香味一同逸出。他還強調碳酸水的醫療價值。

出生背景

約瑟夫·普里斯特利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茲市郊區的一個名叫菲爾德海德的農莊裡。

個人經歷

寄人籬下

他的父親約萬斯·普里斯特利經營著這個收入催臭跨微薄的小農莊,兼營毛織品的加工和裁縫,以維持多臭迎紋一家人的生活;約瑟夫·普里斯特利是家中的長子,由於欠少辯家境艱難,同外公、外婆一起度過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親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裡居住。姑母家裡經營著一個大農莊。普里斯特利在那裡不用幹活,任務就是學習。姑母一心要把他培養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優裕生活沒過上幾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
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養成了普里斯特利善於獨立思考的性格。18歲那年,由於經常與基督教的牧師來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責備。從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

刻苦學習

普里斯特利刻苦好學,興趣廣泛。他曾學過古文、數學。自然哲學導論等,後因體弱多病,中斷過一段學習,待康復後,他進入了考文垂的非國教的高等專科學校。因為他學習勤奮刻苦,成績超群,學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級的部分課程。他在後來的學習中,深感自己的數學與德語基礎太差,又主動要求學校允許他補學了這兩門。在學校里,他學會了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加上他在神學方面的廣博知識,他常常同那些信仰傳統宗教的人們進行辯論,並且總是占上風。以後,他做過教師,也當過牧師。在沃靈頓的非國教高白設灑櫻等專科學校里,他講授過語言學、文學、現代史、法律、口才學及辯論學等,甚至教過解剖學,他曾編著出版過《基礎英語語法》和《語言學原理》,寫過《口才學和辯論學講義》。1764年,愛丁堡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從此,他開始了科學生涯,著有《電學史》一書,1766年他被推薦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投身科學

1762年,普里斯特利與瑪麗·維爾金良歸遜結了婚。他的妻子是當時英格蘭最大的鐵器製造商艾薩克的女兒,婚後,普里斯特利仍然專心地埋頭科學研究。到了1767年,由於他們的兒女先後出世,家庭經濟負擔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普里斯特利就放棄了教師職業,重新當上了牧師,家庭收入雖增加不多,但他卻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自由地從事科學研究和著書立說。《電學史》一書就是探埋笑這個時期寫成的。他不僅用通俗的、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概述了關於電現象研究的完整歷史,而且還具體地描寫了各種不同的試驗情況。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學方面的知識,於是把興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學。在化學領域中,他首先對空氣發生了興趣,思考著不少有關空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放在封閉容器中的小老鼠,幾天后就會死去。容器中本來有空氣,老鼠為什麼不能長期活下去。學生時代他參觀啤酒廠時,發現有一種能使燃著的木條立刻熄滅的空氣,這種空氣就存在於發酵車間內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懷疑是不是存在著好多種空氣。“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普里斯特利進行了多種有趣的實驗。例如,他點燃一根蠟燭,把它放到預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後蓋緊容器。他發現:蠟燭燃了一陣之後就熄滅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這一現象使普里斯特利想到,空連囑酷氣中大概存在著一種東西,當它燃燒時空氣就會被污染,因而成為不能供動物呼吸,也不能使蠟燭繼續燃燒的“受污染的空氣”。為了證明這一想法的正確與否,他構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氣加以淨化,使它又成為可供呼吸的空氣呢。他為此做了一個新的實驗。他用水洗滌受污染的空氣,其結果使他大為驚異,他發現,水只能淨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氣,而另一部分未被淨化的空氣,還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樣要死去。
善於思考和鑽研問題的普里斯特利進一步想到,動物在受污染的空氣中會死去,那么植物又會怎樣呢。對此,他設計了以下實驗: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內,花盆旁邊放了一支燃燒著的蠟燭來製取受污染的空氣。當蠟燭熄滅幾小時後,植物卻看不出什麼變化。他又把這套裝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發現,花不僅沒死,而且長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難道植物能夠淨化空氣嗎。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盡點燃了一支蠟燭,並迅速放入罩內。蠟燭果然正常燃燒著,過了一段時間才熄滅。當時,科學家們把一切氣體統稱為空氣。為了確定究竟有幾種空氣,普里斯特利曾多次重複自己的實驗。他認為,在啤酒發酵、蠟燭燃燒以及動物呼吸時產生的氣體,就是早先人們所稱的“固定空氣”(實則二氧化碳)。他對這種“固定空氣”的性質做了深入研究。他證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氣”可以放出“活命空氣”(實則氧氣)。還發現“活命空氣”既可以維持動物呼吸,又能使物質更猛烈地燃燒。

出版書籍

由此,普里斯特利想設法製取這種“活命空氣”。當時已知硝石也能助燃,於是他想:“也許硝酸能夠把它分離出來。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銅絲加熱,也許可以放出活命空氣。”他沿著這一思路,埋頭進行各種實驗。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裝入水銀,用手指堵住管口,把開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銀的槽中,再把裝有硝酸和銅屑的另一根管子與裝有水銀的管子連線在一起。然後,開始加熱混和物質。經過短時間加熱,產生的無色的氣體就把水銀排出管外,於是管內充滿了新的物質。普里斯特利小心地取出管子,打開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驚楞了:一種揮發的無色氣體,轉眼間就變成了棕紅色的蒸氣,它的強烈氣味很象硝酸,因此當時就稱它為“硝石空氣”。這種在空氣中變成的棕紅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試驗的結果未能製得“活命空氣”,卻發現了兩種新氣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他繼續試驗,又發現了許多新氣體,普里斯特利給它們定名為“鹼空氣”(氨)、“鹽酸空氣”(氯化氫)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後多年,普里斯特利一直在研究氣體,並寫成了《論各種不同的氣體》一書,大大豐富了氣體化學。

社會評價

名譽院士

普里斯特利在化學以及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學術威望。1772年,”他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名譽院士,同年12月,他被當時英國的一位政治顯貴謝爾本勳爵請去做家庭教師及圖書管理員。這項工作有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時間。所以每天下午,他仍舊可以從事科學研究。在這裡,他完成了許多著作。他的6個最有價值的氣體實驗,有5個是在這裡完成的。普里斯特利終生信奉燃素說,在這裡他寫過有關論證燃素說的文章。

神學家

他還是一位神學家,在這裡完成了一部關於神學的代表作《物質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還著有《哲學必要性學說注釋》(1777年)。他明確地剖析了神學和科學哲學之間的聯繫。
在氣體化學的研究成果中,普里斯特利最重要的是對氧氣的發現。1774年,他得到了一個大型凸透鏡(火鏡),開始研究某些物質在凸透鏡聚光產生的高溫下放出的各種氣體。他研究的物質中有“紅色沉澱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稱水銀燒渣,也就是(氧化汞)。普里斯特利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鐘罩內的水銀面上,用一個直徑30厘米、焦距為50厘米的火鏡,將陽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發現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種氣體,將玻璃罩內的水銀排擠出來。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的空氣”。他以排水集氣法,把這種氣體收集起來,然後研究其性質。發現蠟燭會在這種空氣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這種氣體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體積的普通空氣中活的時間長了約4倍;他還親自嘗試了一下,感覺這種空氣使人呼吸輕快、舒暢。他對實驗的全過程做了詳細的描述。

科學家

其實早在1771年,普里斯特利把硝石加熱對,已經製得了氧氣。他在題為“各種空氣的觀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從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氣)中,不僅蠟燭能點燃,而且火焰增大,還聽到了響聲,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燒爆的聲音。”但由於他當時把這種氣體,混同於一般空氣,所以未能發現氧。普里斯特利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區別僅在於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從汞燒渣中分解出來的是新鮮的、不含一點燃素的空氣,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彆強。因此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空氣”。而尋常的空氣,由於經過動物呼吸、植物的燃燒和腐爛,已經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氣被燃素飽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變成“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指氮氣)或叫“燃素化空氣”。在後來的研究中,普里斯特利發現,綠色植物在陽光中也能放出“脫燃素空氣”,成為光化學作用研究的基礎。
謝爾本勳爵支持普里斯特利的研究工作,一直為他提供研究經費。1774年,他帶著普里斯特利一起訪問了歐洲大陸。在歐洲,他們結識了許多科學家,這對普里斯特利的學術生涯具有重大意義。在巴黎,普里斯特利拜訪了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他向拉瓦錫介紹並演示了從氧化汞中提取氣體的實驗。拉瓦錫後來又重複了他的實驗,並且把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實驗結果聯繫起來。拉瓦錫能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大膽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燒的氧化理論。他指出所謂“脫燃素空氣”實際上就是氧氣,終於推翻了統治化學近百年的燃素學說。而堅持燃素說的普里斯特利卻堅決反對拉瓦錫的新觀點,他拒絕接受拉瓦錫對氧和水的任何解釋。於是,二人由此開始了一場爭論。
雙方的爭論最初出現在《哲學學報》上,後來,這些爭論文章又被編輯成一些小冊子。他們爭論的最後一批文章發表在美國出版的《美國哲學會會報》上,其它刊物上也時有他們的文章發表。
在爭論中,普里斯特利證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鹽酸就是一個例子。他以此來反對拉瓦錫的氧化理論。但是,普里斯特利在爭論中所使用的理論始終是燃素說。這使他象一個守舊的老人,嘴裡經常念叨著教條的燃素學說,而絲毫不願放棄它。普里斯特利與拉瓦錫,一直都在持續地進行各自的觀察與研究。但他們觀察的深度不同,對觀察到的現象背後的本質理解不同。普里斯特利總是躲避開理論上的思考,他只埋頭於實驗,認為只有實驗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狹隘的經驗論,影響他的認識進一步發展。而拉瓦錫則不然,他在實驗的基礎上很重視理論思考,這使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實現了第一次化學革命。
縱觀普里斯特利的一生,他從37歲起研究氣體化學,直到終生。他曾分離並論述過的大批氣體,數目之多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說是18世紀下半葉的一位業餘化學大師。是他發明了帶有酸味的氣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冊子《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空氣”》,該書深受歡迎,非常暢銷,當年就被譯成法文。普里斯特利名揚世界,1773年他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銅質獎章。他對氣林化學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強烈的求知慾與非凡的勤奮態度為基礎的,二是他得益於自己的實驗技能。為此,皇家學會曾授予他卡普里獎。他出版過巨著《關於種種空氣的實驗與觀察》(三卷)。以後他的研究成果又匯集於《與自然科學各個部門有關的實驗與觀察》(三卷)。
1804年2月6日,普里斯特利卒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諾贊巴蘭鎮,終年71歲。普里斯特利一生主要靠自學成為一位化學大師。其刻苦奮勉精神,堪稱今人之典範。

投身科學

1762年,普里斯特利與瑪麗·維爾金遜結了婚。他的妻子是當時英格蘭最大的鐵器製造商艾薩克的女兒,婚後,普里斯特利仍然專心地埋頭科學研究。到了1767年,由於他們的兒女先後出世,家庭經濟負擔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普里斯特利就放棄了教師職業,重新當上了牧師,家庭收入雖增加不多,但他卻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自由地從事科學研究和著書立說。《電學史》一書就是這個時期寫成的。他不僅用通俗的、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概述了關於電現象研究的完整歷史,而且還具體地描寫了各種不同的試驗情況。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學方面的知識,於是把興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學。在化學領域中,他首先對空氣發生了興趣,思考著不少有關空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放在封閉容器中的小老鼠,幾天后就會死去。容器中本來有空氣,老鼠為什麼不能長期活下去。學生時代他參觀啤酒廠時,發現有一種能使燃著的木條立刻熄滅的空氣,這種空氣就存在於發酵車間內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懷疑是不是存在著好多種空氣。“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普里斯特利進行了多種有趣的實驗。例如,他點燃一根蠟燭,把它放到預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後蓋緊容器。他發現:蠟燭燃了一陣之後就熄滅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這一現象使普里斯特利想到,空氣中大概存在著一種東西,當它燃燒時空氣就會被污染,因而成為不能供動物呼吸,也不能使蠟燭繼續燃燒的“受污染的空氣”。為了證明這一想法的正確與否,他構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氣加以淨化,使它又成為可供呼吸的空氣呢。他為此做了一個新的實驗。他用水洗滌受污染的空氣,其結果使他大為驚異,他發現,水只能淨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氣,而另一部分未被淨化的空氣,還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樣要死去。
善於思考和鑽研問題的普里斯特利進一步想到,動物在受污染的空氣中會死去,那么植物又會怎樣呢。對此,他設計了以下實驗: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內,花盆旁邊放了一支燃燒著的蠟燭來製取受污染的空氣。當蠟燭熄滅幾小時後,植物卻看不出什麼變化。他又把這套裝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發現,花不僅沒死,而且長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難道植物能夠淨化空氣嗎。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盡點燃了一支蠟燭,並迅速放入罩內。蠟燭果然正常燃燒著,過了一段時間才熄滅。當時,科學家們把一切氣體統稱為空氣。為了確定究竟有幾種空氣,普里斯特利曾多次重複自己的實驗。他認為,在啤酒發酵、蠟燭燃燒以及動物呼吸時產生的氣體,就是早先人們所稱的“固定空氣”(實則二氧化碳)。他對這種“固定空氣”的性質做了深入研究。他證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氣”可以放出“活命空氣”(實則氧氣)。還發現“活命空氣”既可以維持動物呼吸,又能使物質更猛烈地燃燒。

出版書籍

由此,普里斯特利想設法製取這種“活命空氣”。當時已知硝石也能助燃,於是他想:“也許硝酸能夠把它分離出來。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銅絲加熱,也許可以放出活命空氣。”他沿著這一思路,埋頭進行各種實驗。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裝入水銀,用手指堵住管口,把開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銀的槽中,再把裝有硝酸和銅屑的另一根管子與裝有水銀的管子連線在一起。然後,開始加熱混和物質。經過短時間加熱,產生的無色的氣體就把水銀排出管外,於是管內充滿了新的物質。普里斯特利小心地取出管子,打開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驚楞了:一種揮發的無色氣體,轉眼間就變成了棕紅色的蒸氣,它的強烈氣味很象硝酸,因此當時就稱它為“硝石空氣”。這種在空氣中變成的棕紅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試驗的結果未能製得“活命空氣”,卻發現了兩種新氣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他繼續試驗,又發現了許多新氣體,普里斯特利給它們定名為“鹼空氣”(氨)、“鹽酸空氣”(氯化氫)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後多年,普里斯特利一直在研究氣體,並寫成了《論各種不同的氣體》一書,大大豐富了氣體化學。

社會評價

名譽院士

普里斯特利在化學以及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學術威望。1772年,”他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名譽院士,同年12月,他被當時英國的一位政治顯貴謝爾本勳爵請去做家庭教師及圖書管理員。這項工作有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時間。所以每天下午,他仍舊可以從事科學研究。在這裡,他完成了許多著作。他的6個最有價值的氣體實驗,有5個是在這裡完成的。普里斯特利終生信奉燃素說,在這裡他寫過有關論證燃素說的文章。

神學家

他還是一位神學家,在這裡完成了一部關於神學的代表作《物質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還著有《哲學必要性學說注釋》(1777年)。他明確地剖析了神學和科學哲學之間的聯繫。
在氣體化學的研究成果中,普里斯特利最重要的是對氧氣的發現。1774年,他得到了一個大型凸透鏡(火鏡),開始研究某些物質在凸透鏡聚光產生的高溫下放出的各種氣體。他研究的物質中有“紅色沉澱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稱水銀燒渣,也就是(氧化汞)。普里斯特利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鐘罩內的水銀面上,用一個直徑30厘米、焦距為50厘米的火鏡,將陽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發現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種氣體,將玻璃罩內的水銀排擠出來。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的空氣”。他以排水集氣法,把這種氣體收集起來,然後研究其性質。發現蠟燭會在這種空氣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這種氣體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體積的普通空氣中活的時間長了約4倍;他還親自嘗試了一下,感覺這種空氣使人呼吸輕快、舒暢。他對實驗的全過程做了詳細的描述。

科學家

其實早在1771年,普里斯特利把硝石加熱對,已經製得了氧氣。他在題為“各種空氣的觀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從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氣)中,不僅蠟燭能點燃,而且火焰增大,還聽到了響聲,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燒爆的聲音。”但由於他當時把這種氣體,混同於一般空氣,所以未能發現氧。普里斯特利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區別僅在於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從汞燒渣中分解出來的是新鮮的、不含一點燃素的空氣,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彆強。因此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空氣”。而尋常的空氣,由於經過動物呼吸、植物的燃燒和腐爛,已經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氣被燃素飽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變成“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指氮氣)或叫“燃素化空氣”。在後來的研究中,普里斯特利發現,綠色植物在陽光中也能放出“脫燃素空氣”,成為光化學作用研究的基礎。
謝爾本勳爵支持普里斯特利的研究工作,一直為他提供研究經費。1774年,他帶著普里斯特利一起訪問了歐洲大陸。在歐洲,他們結識了許多科學家,這對普里斯特利的學術生涯具有重大意義。在巴黎,普里斯特利拜訪了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他向拉瓦錫介紹並演示了從氧化汞中提取氣體的實驗。拉瓦錫後來又重複了他的實驗,並且把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實驗結果聯繫起來。拉瓦錫能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大膽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燒的氧化理論。他指出所謂“脫燃素空氣”實際上就是氧氣,終於推翻了統治化學近百年的燃素學說。而堅持燃素說的普里斯特利卻堅決反對拉瓦錫的新觀點,他拒絕接受拉瓦錫對氧和水的任何解釋。於是,二人由此開始了一場爭論。
雙方的爭論最初出現在《哲學學報》上,後來,這些爭論文章又被編輯成一些小冊子。他們爭論的最後一批文章發表在美國出版的《美國哲學會會報》上,其它刊物上也時有他們的文章發表。
在爭論中,普里斯特利證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鹽酸就是一個例子。他以此來反對拉瓦錫的氧化理論。但是,普里斯特利在爭論中所使用的理論始終是燃素說。這使他象一個守舊的老人,嘴裡經常念叨著教條的燃素學說,而絲毫不願放棄它。普里斯特利與拉瓦錫,一直都在持續地進行各自的觀察與研究。但他們觀察的深度不同,對觀察到的現象背後的本質理解不同。普里斯特利總是躲避開理論上的思考,他只埋頭於實驗,認為只有實驗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狹隘的經驗論,影響他的認識進一步發展。而拉瓦錫則不然,他在實驗的基礎上很重視理論思考,這使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實現了第一次化學革命。
縱觀普里斯特利的一生,他從37歲起研究氣體化學,直到終生。他曾分離並論述過的大批氣體,數目之多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說是18世紀下半葉的一位業餘化學大師。是他發明了帶有酸味的氣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冊子《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空氣”》,該書深受歡迎,非常暢銷,當年就被譯成法文。普里斯特利名揚世界,1773年他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銅質獎章。他對氣林化學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強烈的求知慾與非凡的勤奮態度為基礎的,二是他得益於自己的實驗技能。為此,皇家學會曾授予他卡普里獎。他出版過巨著《關於種種空氣的實驗與觀察》(三卷)。以後他的研究成果又匯集於《與自然科學各個部門有關的實驗與觀察》(三卷)。
1804年2月6日,普里斯特利卒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諾贊巴蘭鎮,終年71歲。普里斯特利一生主要靠自學成為一位化學大師。其刻苦奮勉精神,堪稱今人之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