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是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目標,突出高職高專食品類、農林類、生物技術類等各專業的特點,著重介紹了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闡明了各類有機化合物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強化實驗技能的訓練。理論部分內容包括緒論,飽和烴,不飽和烴,芳香烴,旋光異構,鹵代烴,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含氮化合物,含硫、含磷有機化合物,雜環化合物和生物鹼,脂類,糖類,蛋白質和核酸十六章。各章前有“學習目標”,章節後除附有習題外,還編寫有“閱讀材料”內容,以便學生自主學習、及時複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實訓部分設計了12個實訓,涉及實訓基本操作、有機化合物合成、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提取與分離、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等內容,從多方面、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本教材可供高職高專食品類、農林類、生物技術類等相關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供其他專業的學生、教師及科技工作者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普通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有機化學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255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李靖靖 李偉華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22030948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 有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學
一、有機化合物
二、有機化學
三、有機化學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有機化合物的結構
第二節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一、按碳架分類
二、按官能團分類
第三節 有機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一、化合物的分離和提純
二、化合物的純度檢驗
三、化合物的元素分析
四、化合物分子結構式的確定
本章小結
習題
第二章 飽和烴
第一節 烷烴
一、烷烴的通式和構造異構
二、烷烴的命名
三、烷烴的性質
四、重要的烷烴
第二節 環烷烴
一、環烷烴的結構和命名
二、環烷烴的性質
【閱讀材料】沼氣——取之不盡、用之
不竭的再生能源
本章小結
習題
第三章 不飽和烴
第一節 單烯烴
一、烯烴的結構
二、烯烴的命名
三、烯烴的性質
四、誘導效應與馬氏加成規則的解釋
五、重要的烯烴——乙烯
第二節 炔烴
一、炔烴的結構
二、炔烴的性質
第三節 二烯烴
一、二烯烴的分類與命名
二、共軛二烯烴的結構
三、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
第四節 萜類化合物
一、萜類化合物的分類
二、萜類化合物的結構
【閱讀材料】“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四章 芳香烴
第一節 芳香烴的分類和命名
一、芳香烴的分類
二、芳香烴的命名
第二節 單環芳烴的結構
第三節 單環芳烴的物理性質
第四節 單環芳烴的化學性質
一、取代反應
二、氧化反應
三、加成反應
第五節 苯環上取代基的定位規律
一、兩類定位基
二、定位規律的理論解釋
三、定位規律的套用
第六節 稠環芳烴
一、萘
二、蒽、菲
第七節 多官能團化合物的命名
【閱讀材料】苯結構的發現——猜想和假設的
科學方法在化學科學中的套用
致癌芳香烴
本章小結
習題
第五章 旋光異構
第一節 物質的旋光性
一、物質的旋光性
二、比旋光度
三、旋光性與分子結構的關係
第二節 含一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
一、對映體
二、構型表示法
三、構型標記法
第三節 含兩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
一、含兩個不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
的旋光異構
二、含兩個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
【閱讀材料】光學活性異構體的發現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六章 鹵代烴
第一節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
一、鹵代烴的分類
二、鹵代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三、鹵代烴的命名
第二節 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第三節 鹵代烷烴的化學性質
一、取代反應
二、消除反應(去鹵化氫反應)
三、與金屬鎂反應—格利雅試劑的生成
第四節 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
一、乙烯基型和苯基型鹵代烴
二、烯丙基型和苄基型鹵代烴
第五節 重要的鹵代烴
一、三氯甲烷
二、四氯化碳
三、二氟二氯甲烷
四、四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
五、氯乙烯和聚氯乙烯
六、氯苯
七、苄基氯(苄氯)
【閱讀材料】氟里昂與地球環境
本章小結
習題
第七章 醇、酚、醚
第一節 醇
一、醇的分類和構造異構
二、醇的命名
三、醇的物理性質
四、醇的化學性質
五、重要的醇
第二節 酚
一、酚的分類和命名
二、酚的性質
三、重要的酚
第三節 醚
一、醚的分類和命名
二、醚的物理性質
三、醚的化學性質
四、重要的醚
【閱讀材料】乙醇汽油的發展現狀和
意義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八章 醛和酮
第一節 醛和酮的分類和命名
一、分類
二、命名
第二節 醛和酮的性質
一、醛和酮的物理性質
二、醛和酮的化學性質
第三節 醛和酮的重要化合物
一、甲醛
二、乙醛
三、丙酮
四、環己酮
五、苯甲醛
【閱讀材料】黃鳴龍改良還原法—有機化
學史上迄今唯一用中國人名字
命名的反應
本章小結
習題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一節 羧酸
一、羧酸的分類和命名
二、羧基的結構
三、羧酸的性質
四、羧酸的重要化合物
第二節 羧酸衍生物
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二、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
三、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
【閱讀材料】反式脂肪酸與人體健康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章 取代酸
第一節 羥基酸
一、羥基酸的分類和命名
二、羥基酸的性質
三、生物體內重要的羥基酸
第二節 羰基酸
一、羰基酸的分類和命名
二、羰基酸的性質
三、乙醯乙酸乙酯
【閱讀材料】阿司匹林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一章 含氮化合物
第一節 胺
一、胺的分類和命名
二、胺的性質
第二節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一、芳香族重氮鹽
二、偶氮染料與指示劑
第三節 其他含氮化合物
一、硝基化合物
二、腈類化合物
【閱讀材料】紅酒與生物胺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二章 含硫、含磷有機化合物
第一節 含硫有機化合物
第二節 磺酸及其衍生物
一、磺酸
二、磺酸的衍生物
第三節 含磷有機化合物
一、磷化物的分類
二、命名
【閱讀材料】有機磷農藥中毒處治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三章 雜環化合物和生物鹼
第一節 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命名及
結構
一、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
二、雜環化合物的結構和芳香性
第二節 五元雜環化合物
一、吡咯、呋喃和噻吩
二、吲哚
第三節 六元雜環化合物
一、吡啶
二、喹啉與異喹啉
第四節 生物鹼
一、生物鹼概述
二、生物鹼的提取方法
三、生物鹼的重要化合物
【閱讀材料】警惕生物鹼中毒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四章 脂類
第一節 油脂
一、油脂的存在和用途
二、油脂的組成和結構
三、油脂的物理性質
四、油脂的化學性質
五、肥皂和表面活性劑
第二節 類脂化合物
一、磷脂
二、蠟
三、甾族化合物
【閱讀材料】生物膜的化學組成和生理
功能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五章 糖類
第一節 單糖
一、單糖的結構
二、單糖的性質
三、單糖的重要化合物
第二節 二糖
一、概述
二、還原性二糖
三、非還原性二糖
第三節 多糖
一、澱粉
二、糖原
三、纖維素
四、果膠質
【閱讀材料】為什麼要少吃食糖?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六章 蛋白質和核酸
第一節 α胺基酸
一、胺基酸的分類和命名
二、胺基酸的性質
第二節 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元素組成
二、蛋白質的分類
三、蛋白質的結構
四、蛋白質的性質
第三節 核酸
一、核酸的化學組成
二、核酸的結構
三、核酸的生物功能
【閱讀材料】蛋白質對人體的作用
本章小結
習題
第十七章 實訓項目
實訓一 熔點的測定技術—用毛細管法測定苯甲酸的熔點
實訓二 普通蒸餾及沸點的測定技術—常量法測乙醇的沸點
實訓三 乙酸乙酯的製備
實訓四 乙醯苯胺的製備
實訓五 己二酸的製備
實訓六 苯甲酸的製備
實訓七 茶葉中咖啡鹼的提取
實訓八 醇、酚、醚的性質
實訓九 醛和酮的性質
實訓十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質
實訓十一 胺和醯胺的性質
實訓十二 糖的性質
參考文獻
序言
本教材是根據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和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的有關精神,在認真研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特徵的基礎上編寫的。本教材的建設宗旨是從根本上體現以套用性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以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為基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滿足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需要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對教材內容做了如下改革:教材內容中的理論知識遵循“必需”、“夠用”、“管用”的原則,同時重視化學實驗操作及練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套用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依據企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貫徹職業需求導向的原則;堅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原則,加入了實際案例、操作技能的論述,實現知識與技能、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統一,充分體現教材的實用性、實踐性;考慮多崗位需求和學生繼續學習的要求,注重新知識、新技術在教材中的套用,體現與時俱進的原則;為了便於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各章前面有“學習目標”,章節後面除附有習題外,還編寫有“閱讀材料”內容,以便學生自主學習、及時複習和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後繼課程提供必要的基礎。
本教材由中州大學李靖靖、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李偉華擔任主編,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陶玉霞、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王紅梅、濱州職業學院王立新擔任副主編。參加本書編寫的有李靖靖(第一章、實訓一、實訓二),李偉華(第三章、第十四章、實訓八、實訓九),陶玉霞(第四章、第五章、實訓三、實訓四、實訓五、實訓六),王紅梅(第十章),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譚書貞(第十一章),中州大學時憧宇(第二章、實訓七、實訓十、實訓十一、實訓十二),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王霞(第六章、第七章),漯河職業技術學院陳新華(第八章、第九章),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王文哲(第十二章、第十三章),重慶三峽職業學院沈澤智(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全書由李靖靖、李偉華負責統稿,陶玉霞、王紅梅、王立新參加了統稿工作。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化學工業出版社及各編者所在單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所限,本教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竭誠歡迎全國同行和讀者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