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鋸鰩

普通鋸鰩

普通鋸鰩(學名:Pristis pristis)是鋸鰩科、鋸鰩屬魚類。體長3米。雖然它們游得很像鯊魚,但普通鋸鰩實際上是一種鰩魚。頭部腹側扁平,嘴和鰓位於下方,眼睛位於背部。它們最顯著的特徵是長而扁平的喙鋸(齒),沿邊緣鑲有喙齒。體背在鹽水中呈深灰色至金棕色。淡水標本呈淺灰色,背部、下側、第二背鰭、腹鰭和尾鰭周圍呈紅色。第一個背側可能是淡黃色,後部尖端略帶紅色。它們的牙齒比小齒鋸魚的大,每個下顎大約有12排功能性的牙齒。隨著普通鋸鰩的成熟,牙齒的數量也會增加。新生普通鋸鰩有70顆牙齒,較大個體約80-90隻。

普通鋸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淺海沿岸水域。躺在海底時,可以通過每隻眼睛後面的大洞將水吸入鰓中呼吸。主要以底棲甲殼類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蘇利南、孟加拉國、貝里斯、巴西、哥倫比亞、法屬蓋亞那、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宏都拉斯、印度、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獅子山、索馬里。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 分類學
普通鋸鰩有效的科學名為Pristis pristis。屬名Pristis源自希臘語單詞“Pristis”,意思是“鋸(saw)”。
  • 生活史
歷史上,普通鋸鰩廣泛分布在大西洋西部的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河口和淡水中,從烏拉圭經過加勒比海和美國中部,季節性地到達美國的墨西哥灣(伯吉斯等,2009年;Faria等人,2013年)。然而,隨著它們數量的減少,它們現在只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淡水和河口生境中被可靠地發現。歷史上,普通鋸鰩發現於東太平洋較冷的水域(Faria,2012;Cook等人,2005)。該種曾經分布於墨西哥的馬扎特拉恩、秘魯(ChrimiGiNo&Cornejo,2001;Cook等人,2005;Faria等人,2013)。印度-西太平洋普通鋸鰩種群從西印度洋到印度、孟加拉灣和東南亞,再到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然而,它們的分布分散在這一範圍內。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高棉、越南和菲律賓記錄了標本(Roberts 1978;Tan&Lim 1998;Compagno等人,2005年;Stevens等人,2005年)。有證據表明該物種可能已經在南非、塞席爾和泰國滅絕。與其他種類相比,普通鋸鰩在澳大利亞北部的表現相當不錯。它們可以在澳大利亞北部熱帶昆士蘭、約克角、卡彭塔利亞灣和金伯利北部地區找到。也有記錄表明,有些遷移到澳大利亞西南部(Last&Stevens,2009年)。

形態特徵

普通鋸鰩成體長3米。雖然它們游得很像鯊魚,但普通鋸鰩實際上是一種鰩魚。頭部腹側扁平,嘴和位於下方,眼睛位於背部。它們最顯著的特徵是長而扁平的喙鋸(齒),沿邊緣鑲有喙齒。這些“牙齒”深深地固定在堅硬的軟骨中,如果牙根受損,就不會再長出來。
體背在鹽水中呈深灰色至金棕色。淡水標本呈淺灰色,背部、下側、第二背鰭、腹鰭和尾鰭周圍呈紅色。第一個背側可能是淡黃色,後部尖端略帶紅色。
普通鋸鰩的頰齒向前彎曲,有鈍的刃口。它們的牙齒比小齒鋸魚的大,每個下顎大約有12排功能性的牙齒。隨著普通鋸鰩的成熟,牙齒的數量也會增加。新生普通鋸鰩有70顆牙齒,較大個體約80-90隻。普通鋸鰩的真皮小齒比櫛齒鋸鰩的上表面分布更廣。葉片呈卵球形,傾斜度很強。基底大致呈四角形,在非常年輕的標本中通過皮膚可見,但在較大的標本中更為隱蔽。
普通鋸鰩
普通鋸鰩

近種區別

普通鋸鰩和櫛齒鋸鰩Pristis pectinata)在外觀上相似,在西大西洋和東大西洋的部分地區有重疊的範圍。這兩個物種通常可以通過在喙鋸上的牙齒數目來區分。普通鋸鰩在喙鋸的一個邊緣上有14-24顆喙齒,而櫛齒鋸鰩通常有20-30顆。這兩個物種也可以通過它們第一個背鰭的位置來區分。普通鋸鰩第一背鰭起源於腹鰭的前面,而櫛齒鋸鰩第一背鰭起源於腹鰭的前面。普通鋸鰩的胸鰭比櫛齒鋸鰩的胸鰭大。此外,只有普通鋸鰩的尾鰭上有明顯的下葉。

棲息環境

普通鋸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淺海沿岸水域。在海灣、河口和瀉湖的淤泥和沙質底部,它們通常靠近海岸。它們很少下潛到超過10米的深度,儘管在尼加拉瓜湖深122米的水中發現過它們。幼魚在遷移到河口和海洋水域之前在淡水中生活4-5年。
普通鋸鰩
普通鋸鰩

生活習性

普通鋸鰩躺在海底時,可以通過每隻眼睛後面的大洞將水吸入鰓中呼吸。普通鋸鰩主要以底棲甲殼類動物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它用鋸子從基質上攪起。鋸子也可用於在食用前通過擊暈的小型魚類(如鯔魚和較小的鯡魚)使獵物喪失能力。
普通鋸鰩的天敵包括美洲鱷魚Crocodilus acutus)、窄齒鯊(Carcharhinus brachyurus)、牛鯊Carcharhinus leucas)和虎鯊galecerdo cuvier)捕食。也可能成為赤潮的犧牲品。赤潮(Karenia brevis)發生在墨西哥灣,沿著佛羅里達州海岸,並影響許多魚類和野生動物物種。

分布範圍

存在不確定:巴哈馬、汶萊達魯薩蘭國、中國、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海地、印度尼西亞、牙買加、肯亞、茅利塔尼亞、緬甸、菲律賓、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越南、葉門。
存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蘇利南、孟加拉國、貝里斯、巴西、哥倫比亞、法屬蓋亞那、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宏都拉斯、印度、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獅子山、索馬里。
可能滅絕:安哥拉、貝寧、高棉、喀麥隆、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瓜多、赤道幾內亞、加彭、甘比亞、加納、瓜地馬拉、幾內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賴比瑞亞、馬來西亞、墨西哥、奈及利亞、秘魯、塞內加爾、塞席爾、新加坡、南非、泰國、多哥、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普通鋸鰩
普通鋸鰩分布圖

繁殖方式

普通鋸鰩是卵生的。卵子留在子宮裡,胚胎在卵黃囊的滋養下發育。幼仔在出生時發育完全,產仔數為1-13胎,其中7-9胎是最常見的產仔數。尼加拉瓜的標本在出生時被記錄為長76厘米。可能每隔一年生產一次。普通鋸鰩的交配季節為六月初至七月,妊娠期約五個月,十月至十二月出生。幼魚的鋸齒不會完全張開,直到出生後才被一層組織覆蓋,以在分娩過程中保護母親。
普通鋸鰩生長緩慢,10歲時才成熟,很少有幼魚。因此,他們的人口增長極低。儘管野生動物的壽命未知,但研究表明,該物種的壽命約為35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3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種群現狀

普通鋸鰩及其近種櫛齒鋸鰩(Pristis pectinata)是西大西洋唯一發現的兩種鋸鰩(Bigelow&Schroeder,1953)。這兩個物種曾經分布廣泛,包括熱帶和亞熱帶海洋環境,以及東大西洋從加勒比到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非洲的河口和毗連淡水生境。在美國,普通鋸鰩主要發生在墨西哥灣沿岸,主要沿德克薩斯和東佛羅里達州海岸線,在溫暖的淺海海岸生境中,更有可能受到保護,如瀉湖或河口位置。然而,移民帳戶報告說,在它們的數量減少之前,他們一直向北到紐約,當然也沿著大西洋海岸到卡羅萊納州。尼加拉瓜湖也生活著相當數量的淡水普通鋸鰩,儘管到1981年,這些普通鋸鰩因過度捕撈而急劇枯竭。後來,普通鋸鰩已經從佛羅里達水域滅絕。在墨西哥灣報導的普通鋸鰩的遭遇是罕見的,只有最近的一條記錄(2017)記錄在靠近路易斯安那線的德克薩斯海岸。大西洋種群最北延伸至美國東南部。偶爾也有來自中美洲、巴西北部和一些西非地區的當代記錄。

瀕危原因

普通鋸鰩主要威脅來自捕撈;普通鋸鰩的長齒使它們極易被任何形式的網具纏住,棲息地的退化和喪失也威脅著整個範圍內的鋸鰩。

保護措施

自從1992年禁止商業和娛樂性捕魚以來,鋸鰩一直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保護。代表普通鋸鰩的請願書因缺乏有關該物種的信息而被拒絕。然而,歷史數據表明,普通鋸鰩是一種常見的在整個墨西哥灣。在墨西哥灣的一些地區,仍然存在大量的普通鋸鰩,它們的數量非常少。2010年3月,普通鋸鰩被重新提交審議,列為“瀕危物種”。審查發現,該物種在其不斷縮小的範圍內有滅絕的危險,並建議將其列為“瀕危物種”;然而,儘管有這一建議,但當時並未將其列為瀕危物種。在2011年7月的《聯邦公報》中,國家海洋漁業局最終決定根據《瀕危物種法》將落葉松列為瀕危物種。截至2011年7月21日,根據1973年《瀕危物種法》,普通鋸鰩正式被列為瀕危物種。
2007年6月,《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對保護所有鋸鰩種實施了制裁,使鋸魚肉、其喙或鰭的貿易成為國際非法行為。唯一允許的鋸鰩貿易是澳大利亞的公共水族館的活鋸魚貿易,數量極其有限。

主要價值

普通鋸鰩喙齒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紀念品或古董出售。歷史上,鋸鰩喙齒一直被用於宗教儀式和傳統醫學。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喙齒是手工製作的工具,或附著在鬥雞鳥的腿上。鋸鰩肉可以食用。鋸鰩魚翅比魚肉更值錢,並在亞洲的“魚翅”貿易中銷售。一些文化認為用鋸子製成的茶有助於治療哮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