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西晉年號,東晉年號,五胡十六國,前趙,成漢,前涼,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胡夏,北燕,北涼,其他政權,東吳,代國,冉魏,西燕,北魏,翟魏,譙蜀,其他,歷年年號對照,武帝,惠帝,懷帝,愍帝,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海西公,簡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地方勢力年號,
西晉年號
西晉(266年——317年)年號一覽:
皇帝 | 年號 | 時長 | 乾支(改元) | 公元起止 |
---|---|---|---|---|
晉武帝司馬炎 | 泰始 | 10年 | 乙酉(十二) | 266——274 |
鹹寧 | 6年 | 乙未 | 275——280 | |
太康 | 10年 | 庚子(四月) | 280——289 | |
太熙 | 1年 | 庚戌 | 290 | |
晉惠帝司馬衷 | 永熙 | 1年 | 庚戌(四月) | 290 |
永平 | 1年 | 辛亥 | 291 | |
元康 | 9年 | 辛亥(三月) | 291——299 | |
永康 | 2年 | 庚申 | 300——301 | |
永寧 | 2年 | 辛酉(四月) | 301——302 | |
太安 | 2年 | 壬戌(十二) | 302——303 | |
永安 | 1年 | 甲子 | 304 | |
建武 | 1年 | 甲子(七月) | 304 | |
永安 | 1年 | 甲子(十一) | 304 | |
永興 | 3年 | 甲子(十二) | 304——306 | |
光熙 | 1年 | 丙寅(六月) | 306 | |
晉懷帝司馬熾 | 永嘉 | 7年 | 丁卯 | 307——313 |
晉愍帝司馬鄴 | 建興 | 5年 | 癸酉(四月) | 313——317 |
建興四年十一月,晉愍帝向劉聰投降,晉朝其他地區依舊使用建興年號。次年十二月被殺。前涼君主沿用該年號至建興四十九年。
其他年號:建始(301年正月—四月)
東晉年號
建興五年三月,司馬睿在建康即大晉皇帝位,改元建武。史稱東晉。
皇帝 | 年號 | 時長 | 乾支(改元) | 公元起止 |
---|---|---|---|---|
晉元帝司馬睿 | 建武 | 2年 | 丁丑(三月) | 317——318 |
大興 | 4年 | 戊寅(三月) | 318——321 | |
永昌 | 2年 | 壬午 | 322 | |
晉明帝司馬紹 | 永昌 | 壬午(閏十一) | 322——323 | |
太寧 | 4年 | 癸未(三月) | 323——325 | |
晉成帝司馬衍 | 太寧 | 乙酉(閏七月) | 325——326 | |
鹹和 | 9年 | 丙戌(二月) | 326——334 | |
鹹康 | 8年 | 乙未 | 335——342 | |
晉康帝司馬岳 | 建元 | 2年 | 癸卯 | 343——344 |
晉穆帝司馬聃 | 永和 | 12年 | 乙巳 | 345——356 |
昇平 | 5年 | 丁巳 | 357——361 | |
晉哀帝司馬丕 | 隆和 | 2年 | 壬戌 | 362——363 |
興寧 | 3年 | 癸亥(二月) | 363——365 | |
晉廢帝司馬奕 | 太和 | 6年 | 丙寅 | 366——371 |
晉簡文帝司馬昱 | 鹹安 | 2年 | 辛未(十一月) | 371——372 |
晉孝武帝司馬曜 | 寧康 | 3年 | 癸酉 | 373——375 |
太元 | 21年 | 丙子 | 376——396 | |
晉安帝司馬德宗 | 隆安 | 5年 | 丁酉 | 397——401 |
元興 | 3年 | 壬寅 | 402——404 | |
義熙 | 14年 | 乙巳 | 405——418 | |
晉恭帝司馬德文 | 元熙 | 2年 | 己未 | 419——420 |
其他年號:
1、建康(319四月——320五月)
晉南陽王司馬保之年號。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年),司馬保自稱晉王,改年號為建康,設定百官。次年五月,其部將張春和楊次軟禁司馬保,並將他殺死,時年二十七。
2、大亨(402三月—十二月)
3、桓楚政權
元興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廢晉安帝為平固王,自立為帝,國號楚,改元建始,後因與趙王司馬倫同,改作永始。次年(404年)五月桓玄兵敗被殺。《晉書》《資治通鑑》均未言桓謙建年號,李兆洛《紀元編》載有天康一號,注云:一作天安。羅振玉《校增紀元編》作“天康”,注云:元興三年僭號,明年二月平。
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興亡表如下,表中國祚計算以表中公元起止計:
國號 | 民族 | 開國之君 | 公元起止 | 國祚 | 亡國之君 | 亡於 |
---|---|---|---|---|---|---|
前趙 | 匈奴 | 劉淵 | 304——329 | 26年 | 劉曜 | 後趙 |
成漢 | 巴氐 | 李雄 | 304——347 | 46年 | 李勢 | 東晉 |
前涼 | 漢族 | 張寔 | 317——376 | 60年 | 張天錫 | 前秦 |
後趙 | 羯族 | 石勒 | 319——351 | 33年 | 石袛 | 冉魏 |
前燕 | 鮮卑 | 慕容皝 | 337——370 | 34年 | 慕容暐 | 前秦 |
前秦 | 氐族 | 苻洪 | 350——394 | 45年 | 苻崇 | 後秦 |
後秦 | 羌族 | 姚萇 | 384——417 | 34年 | 姚泓 | 東晉 |
後燕 | 鮮卑 | 慕容垂 | 384——407 | 24年 | 慕容熙 | 北燕 |
西秦 | 鮮卑 | 乞伏國仁 | 385——431 | 47年 | 乞伏暮末 | 胡夏 |
後涼 | 氐族 | 呂光 | 386——403 | 18年 | 呂隆 | 後秦 |
南涼 | 鮮卑 | 禿髮烏孤 | 397——414 | 18年 | 禿髮傉檀 | 西秦 |
南燕 | 鮮卑 | 慕容德 | 398——410 | 13年 | 慕容超 | 東晉 |
西涼 | 漢族 | 李暠 | 400——421 | 22年 | 李恂 | 北涼 |
胡夏 | 匈奴 | 赫連勃勃 | 407——431 | 25年 | 赫連定 | 吐谷渾 |
北燕 | 漢族 | 馮跋 | 407——436 | 30年 | 馮宏 | 北魏 |
北涼 | 匈奴 | 沮渠蒙遜 | 397——439 | 43年 | 沮渠牧犍 | 北魏 |
附:不屬於十六國的其他政權興亡表:
國號 | 民族 | 開國之君 | 公元起止 | 國祚 | 亡國之君 | 亡於 |
---|---|---|---|---|---|---|
代國 | 鮮卑 | 拓跋猗盧 | 315——376 | 61年 | 拓跋什翼犍 | 前秦 |
冉魏 | 漢族 | 冉閔 | 350——352 | 03年 | ———— | 前燕 |
西燕 | 鮮卑 | 慕容泓 | 384——394 | 11年 | 慕容永 | 後燕 |
翟魏 | 丁零 | 翟遼 | 388——392 | 05年 | 翟釗 | 後燕 |
譙蜀 | 漢族 | 譙縱 | 405——413 | 09年 | ———— | 東晉 |
前趙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漢光文帝劉淵 | 5年 | 304十月——308九月 | 甲子 | |
2年 | 308十月——309四月 | 戊辰 | ||
2年 | 309五月——310七月 | 己巳 | ||
漢昭武帝劉聰 | 2年 | 310七月——311五月 | 庚午 | |
5年 | 311六月——315二月 | 辛未 | ||
2年 | 315三月——316十月 | 乙亥 | ||
3年 | 316十一月—318六月 | 丙子 | ||
漢隱帝劉粲 | 漢昌 | 1年 | 318七月—九月 | 戊寅 |
前趙昭文帝劉曜 | 12年 | 318十月——329八月 | 戊寅 |
註:(漢)前趙廢帝劉和、漢天王靳準在位時間短且未建年號,不列入。光初十一年劉曜與後趙軍交戰被俘後,攝政太子劉熙未正式即帝位,且沿用光初年號,亦不列入。光初十二年九月,石虎破上邽,俘太子劉熙及前趙官僚,前趙亡。
成漢
註:1、玉恆
鐘淵映認為《華陽國志》沒有玉衡,只有玉恆,可能是玉衡是李期所改,李雄並沒有改元玉衡,而記載錯誤,誤以為是李雄年號;也有可能是李期沒有改元,而是沿用李雄年號。但是這兩個年號無從考質。《太平御覽》卷一二三引崔鴻《十六國春秋 蜀錄》,李雄年號有玉衡,李期年號為玉恆,與《資治通鑑》相符。
2、嘉寧
347年,成漢被東晉所滅,成漢將領隗文、鄧定等推范賁為帝,沿用嘉寧年號至四年(349年)。後被東晉平定。
前涼
前涼(317年——376年),始於建興五年(317年),止於昇平二十年(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前秦苻堅建元十二年,376年)為前秦所滅。張氏自張軌301年受封涼州刺史始,世守涼州,西晉亡後,張寔依舊行使晉愍帝建興年號,直至建興四十九年(361年)張玄靚才改行晉穆帝昇平年號稱昇平五年至二十年。前涼雖奉晉朝正朔,但東晉鞭長莫及,前涼境內軍國事皆自專。關於前涼紀年,《晉書》中只載張祚於永和十年(354年)改元和平,其餘諸王皆未建年號。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用建興,張玄靚先用建興後用昇平,張天錫沿用昇平。新疆出土文書中有見“建興三十六年”及“昇平十一年”字樣,與《晉書》相同。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備註 |
---|---|---|---|---|---|
前涼昭王張寔 | 建興 | 五年——八年 | 317——320五月 | 丁丑 | 一作永安 |
前涼成王張茂 | 建興 | 八年——十二年 | 320六月——324四月 | 庚辰 | 一作永元 |
前涼文王張駿 | 建興 | 十二年——三十四年 | 324五月——346四月 | 甲申 | 一作太元 |
前涼桓王張重華 | 建興 | 三十四年——四十一年 | 346五月——353 | 丙午 | 一作永樂 |
前涼威王張祚 | 和平 | 2年 | 354——355九月 | 甲寅 | |
前涼沖王張玄靚 | 建興 | 四十三年——四十九年 | 355閏九月—361十一月 | 乙卯 | |
昇平 | 五年——七年 | 361十二月——363七月 | 辛酉 | 一作太始 | |
前涼悼王張天錫 | 昇平 | 七年——二十年 | 363八月——376八月 | 癸亥 | 一作太清 |
前涼哀公張耀靈於建興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繼位,次月被張祚廢為涼寧侯,不列入。
其他年號:鳳凰(386二月——十一月)
前涼世子張大豫之年號。386年(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前秦苻丕太安二年),張大豫起兵反秦,自稱撫軍將軍、涼州牧,改元鳳凰。十一月事敗被殺。
後趙
後趙(319年——351年)。319年十一月,前趙鎮東大將軍羯族人石勒自稱趙王,與劉曜決裂。初以趙王王號紀元,至328年二月始建年號太和。329年滅前趙,次年稱帝,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史稱後趙。335年石虎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350年閏二月冉閔廢殺石鑒,自立為帝,國號魏,史稱冉魏。同年三月,石袛在故都襄國即位。次年(351年)四月,後趙大將劉顯迫於冉魏軍事壓力殺石袛。後趙亡。同年七月,劉顯在襄國稱帝。次年(352年)正月,冉魏攻破襄國,殺劉顯。同年四月,冉魏亦為前燕所滅。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後趙明帝石勒 | —— | 10年 | 319十一月——328正月 | 己卯 |
3年 | 328二月——330八月 | 戊子 | ||
4年 | 330九月——333 | 庚寅 | ||
後趙文帝石弘 | 1年 | 334 | 甲午 | |
後趙武帝石虎 | 14年 | 335——348 | 乙未 | |
1年 | 349正月——四月 | 己酉 | ||
後趙少帝石世 | 太寧 | 349四月——五月 | 己酉 | |
後趙成帝石遵 | 太寧 | 349五月——十一月 | 己酉 | |
後趙仁武帝石鑒 | 太寧 | 349十一月——十二月 | 己酉 | |
1年 | 350正月——閏二月 | 庚戌 | ||
後趙興武帝石袛 | 2年 | 350三月——351四月 | 庚戌 | |
(劉顯) | 永寧 | —— | 351七月——352正月 | 壬子 |
前燕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 (燕王) | 四年——十一年 | 337——344 | 丁酉 |
(燕王) | 十二年——十五年 | 345——348 | 乙巳 | |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 | (燕王) | 元年——四年 | 349——352 | 己酉 |
6年 | 352十一月——357正月 | 壬子 | ||
3年 | 357二月——359 | 丁巳 | ||
前燕幽皇帝慕容暐 | 11年 | 360——370十一月 | 庚申 |
按《晉書》《資治通鑑》所載,慕容皝以古代諸侯之禮即位,各稱元年,奉東晉王朝正朔。後於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始不用晉年號,稱燕王十二年。十五年(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九月慕容儁繼位,次年(永和五年,349年)稱元年。四年(永和八年,352年)十一月,慕容儁即大燕皇帝位,建元元璽。慕容暐建熙十一年(晉廢帝太和五年,前秦苻堅建元六年,370年)十一月,被前秦所滅。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氐族苻洪所建,350年,苻洪據關中稱三秦王。次年,其子苻健自稱大秦天王。建元皇始。皇始二年(352年),苻健即大秦皇帝位,都長安,史稱前秦。394年為後秦所滅。凡六主四十四年。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前秦惠武帝苻洪 | —— | 1年 | 350 | 庚戌 |
前秦景明帝苻健 | 5年 | 351——355五月 | 辛亥 | |
前秦廢帝苻生 | 3年 | 355六月——357五月 | 乙卯 | |
前秦宣昭帝苻堅 | 3年 | 357六月——359五月 | 丁巳 | |
6年 | 359六月——364 | 己未 | ||
21年 | 365——385七月 | 乙丑 | ||
前秦哀平帝苻丕 | 太安 | 2年 | 385八月——386十月 | 乙酉 |
前秦高帝苻登 | 太初 | 9年 | 386十一月——394六月 | 丙戌 |
前秦後主苻崇 | 延初 | 1年 | 394七月—十月 | 甲午 |
後秦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後秦武昭帝姚萇 | 3年 | 384四月——386四月 | 甲申 | |
9年 | 386四月——394四月 | 丙戌 | ||
後秦文桓帝姚興 | 6年 | 394五月——399九月 | 甲午 | |
18年 | 399九月——416正月 | 己亥 | ||
後秦末帝姚泓 | 2年 | 416二月——417八月 | 丙辰 |
後燕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後燕武成帝慕容垂 | 3年 | 384——386二月 | 甲申 | |
11年 | 386二月——396四月 | 丙戌 | ||
後燕惠愍帝慕容寶 | 3年 | 396四月——398四月 | 丙申 | |
後燕昭武帝慕容盛 | 1年 | 398七月—十二月 | 戊戌 | |
長樂 | 3年 | 399——401七月 | 己亥 | |
後燕昭文帝慕容熙 | 7年 | 401八月——406 | 辛丑 | |
1年 | 407正月—七月 | 丁未 |
其他年號:
延平(397七月—十月),後燕趙王慕容麟年號。
青龍(398四月—七月),後燕昌黎王蘭汗之年號。
《資治通鑑》載:晉安帝隆安二年(後燕永康三年,398年)四月,蘭汗(後燕成武帝慕容的舅父)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昌黎王,改元青龍。同年七月被慕容盛殺死,慕容盛即皇帝位,改元建平。
西秦
西秦(385年——400年,409年——431年),鮮卑酋長乞伏國仁所建。385年,鮮卑酋長乞伏國仁在隴西稱大單于,又被前秦封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肅榆中)。388年,其弟乞伏乾歸立,稱大單于,河南王,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西)。400年七月乞伏乾歸降於南涼禿髮利鹿孤,八月又降於後秦。409年七月復國,改稱秦王,次年八月復都苑川。乞伏熾磐又遷都枹罕(今甘肅臨夏市東北)。431年被胡夏所滅。凡四主四十七年。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 | 4年 | 385九月——388六月 | 乙酉 | |
西秦武元王乞伏乾歸 | 13年 | 388六月——400七月 | 戊子 | |
更始 | 4年 | 409七月——412八月 | 己酉 | |
西秦文昭王乞伏熾磐 | 8年 | 412八月——419十二 | 壬子 | |
9年 | 420正月——428五月 | 庚申 | ||
西秦厲武王乞伏暮末 | 4年 | 428五月——431正月 | 戊辰 |
後涼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後涼懿武帝呂光 | 太安 | 4年 | 386十月——389正月 | 丙戌 |
麟嘉 | 8年 | 389二月——396六月 | 己丑 | |
龍飛 | 4年 | 396六月——399十二 | 丙申 | |
後涼靈帝呂纂 | 鹹寧 | 3年 | 399十二月—401正月 | 己亥 |
後涼末帝呂隆 | 神鼎 | 3年 | 401二月——403八月 | 辛丑 |
龍飛四年(399年)十二月,呂光死,子呂紹繼位,未改元,旋即為呂纂所殺,不列入。
南涼
弘昌三年(404年)二月去年號,407年遷都姑臧,408年十一月復稱涼王,改元嘉平。嘉平七年(414年)七月,禿髮傉檀向西秦投降,國亡。
南燕
南燕(398年——410年),後燕范陽王慕容德所建。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在滑台(今河南滑縣)稱燕王。“依燕元故事,稱元年。“三年(隆安四年,400年)遷都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稱帝,建元建平。史稱南燕。410年為東晉劉裕所滅。凡二主十三年。
西涼
胡夏
胡夏(407年——431年),始於赫連勃勃龍升元年(407年)六月,止於勝光四年(431年)六月亡於吐谷渾。凡三帝二十五年。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武烈帝赫連勃勃 | 7年 | 407六月——413二月 | 丁未 | |
鳳翔 | 6年 | 413三月——418十月 | 癸丑 | |
昌武 | 2年 | 418十一月—419正月 | 戊午 | |
7年 | 419二月——425七月 | 己未 | ||
4年 | 425八月——428二月 | 乙丑 | ||
4年 | 428二月——431六月 | 戊辰 |
北燕
北燕(407年——436年),始於407年馮跋滅後燕立高云為燕天王,止於436年亡於北魏。凡三主三十年。
北涼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文王段業 | 3年 | 397五月——399正月 | 丁酉 | |
天璽 | 3年 | 399二月——401五月 | 己亥 | |
武宣王沮渠蒙遜 | 12年 | 401六月——412十月 | 辛丑 | |
17年 | 412十一月—428六月 | 壬子 | ||
4年 | 428六月——431六月 | 戊辰 | ||
義和 | 3年 | 431六月——433四月 | 辛未 | |
哀王沮渠牧犍 | 7年 | 433四月——439九月 | 癸酉 |
其他年號:
1、真興
新疆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未見玄始十三年以後的年號,卻有相當於玄始十三年及十四年的真興六年和真興七年的文書,證明北涼於玄始十三年開始改用夏赫連勃勃的真興和赫連昌的承光年號。428年後北涼又自建年號。
2、太緣
該年號不見於史籍,見於甘肅酒泉文書山出土石塔,上有“太緣二年丙子歲”。或謂沮渠牧犍奉行北魏太延年號改寫作太緣。
3、建平
諸史不載。考古發現有建平紀年文書,從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沒有乾支紀年。因此該年號的時間各家觀點不同。有人認為沮渠牧犍很有可能在承和五年(437年)四月改元建平。而沮渠無諱很可能在建平六年或七年改元承平。
高昌北涼
高昌北涼嚴格意義上已經脫離十六國的範疇,是屬於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割據政權。442年,沮渠蒙遜之子、沮渠牧犍之弟沮渠無諱據高昌,對南朝宋奉表稱臣,被封為河西王,是高昌北涼建立之始。隔年(443年),改元承平。承平二年(444年)六月,沮渠無諱死,沮渠安周繼立,不改元,南朝宋仍封安周為河西王。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滅亡。
其他政權
本文列舉265年至420年期間除十六國之外的其他政權的年號。
東吳
代國
冉魏
冉魏(350年——352年),冉閔所建。前趙石鑒青龍元年(晉穆帝永和六年,350年)閏二月,冉閔殺石鑒,自立為大魏皇帝,建元永興(350閏二月——352四月)。永興三年(352年)正月攻破後趙故都襄國,四月與前燕交戰兵敗被殺,國亡。
西燕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西燕烈文帝慕容泓 | 燕興 | 1年 | 384四月—十二月 | 甲申 |
西燕威帝慕容沖 | 更始 | 2年 | 385——386二月 | 乙酉 |
西燕廢帝段隨 | 昌平 | 1年 | 386二月—三月 | 丙戌 |
西燕中帝慕容顗 | 建明 | 1年 | 386三月 | 丙戌 |
西燕文帝慕容瑤 | 建平 | 1年 | 386三月 | 丙戌 |
西燕代帝慕容仲 | 建武 | 1年 | 386三月—九月 | 丙戌 |
西燕武桓帝慕容永 | 中興 | 9年 | 386十月——394八月 | 丙戌 |
北魏
翟魏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起止 | 乾支 |
---|---|---|---|---|
翟魏天王翟遼 | 建光 | 4年 | 388二月——391十月 | 戊子 |
翟魏定鼎帝 | 定鼎 | 2年 | 391十月——392六月 | 辛卯 |
譙蜀
譙蜀(405年——413年),漢族譙縱所建。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益州軍隊受命東下討伐攻陷江陵、俘虜安帝的桓振,由於蜀軍不願離鄉別井,因此發生兵變,變軍脅迫時任參軍的譙縱當首領,之後又攻陷成都,譙縱稱成都王,譙蜀建立。譙蜀建立後上表向後秦稱臣,未建年號。
其他
歷年年號對照
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統治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紀年 | 泰始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
公元 | 265 | 266 | 267 | 268 | 269 | 270 | 271 | 272 | 273 | 274 |
乾支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紀年 | 鹹寧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太康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公元 | 275 | 276 | 277 | 278 | 279 | 280 | 280 | 281 | 282 | 283 |
乾支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紀年 | 太康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太熙元年 | |||
公元 | 284 | 285 | 286 | 287 | 288 | 289 | 290 | |||
乾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惠帝
晉惠帝司馬衷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 | (漢)前趙 |
---|---|---|---|---|
290 | 庚戌 | 永熙元年 | ||
291 | 辛亥 | 永平元年/元康元年 | ||
292 | 壬子 | 元康二年 | ||
293 | 癸丑 | 元康三年 | ||
294 | 甲寅 | 元康四年 | ||
295 | 乙卯 | 元康五年 | ||
296 | 丙辰 | 元康六年 | ||
297 | 丁巳 | 元康七年 | ||
298 | 戊午 | 元康八年 | ||
299 | 己未 | 元康九年 | ||
300 | 庚申 | 永康元年 | ||
301 | 辛酉 | 永康二年/永寧元年 | ||
302 | 壬戌 | 永寧二年/太安元年 | ||
303 | 癸亥 | 太安二年 | 李特/李流/李雄建初元年 | |
304 | 甲子 | 永安元年/建武元年/永興元年 | 建初二年/建興元年 | 劉淵元熙元年 |
305 | 乙丑 | 永興二年 | 建興二年 | 元熙二年 |
306 | 丙寅 | 永興三年/光熙元年 | 建興三年/晏平元年 | 元熙三年 |
懷帝
晉懷帝司馬熾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 | (漢)前趙 |
---|---|---|---|---|
307 | 丁卯 | 永嘉元年 | 李雄晏平二年 | 劉淵元熙四年 |
308 | 戊辰 | 永嘉二年 | 晏平三年 | 元熙五年/永鳳元年 |
309 | 己巳 | 永嘉三年 | 晏平四年 | 河瑞元年 |
310 | 庚午 | 永嘉四年 | 晏平五年 | 河瑞二年/劉聰光興元年 |
311 | 辛未 | 永嘉五年 | 玉衡元年 | 光興二年/嘉平元年 |
312 | 壬申 | 永嘉六年 | 玉衡二年 | 嘉平二年 |
313 | 癸酉 | 永嘉七年 | 玉衡三年 | 嘉平三年 |
愍帝
晉愍帝司馬鄴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李雄) | 前趙(劉聰) |
---|---|---|---|---|
313 | 癸酉 | 建興元年 | 玉衡三年 | 嘉平三年 |
314 | 甲戌 | 建興二年 | 玉衡四年 | 嘉平四年 |
315 | 乙亥 | 建興三年 | 玉衡五年 | 嘉平五年/建元元年 |
316 | 丙子 | 建興四年 | 玉衡六年 | 建元二年/麟嘉元年 |
317 | 丁丑 | 建興五年 | 玉衡七年 | 麟嘉二年 |
建興四年十一月,晉愍帝向劉聰投降,晉朝其他地區依舊使用建興年號。次年十二月被殺。前涼君主沿用該年號至建興四十九年。
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李雄) | (漢)前趙 | 前涼 | 後趙(石勒) |
---|---|---|---|---|---|---|
317 | 丁丑 | 建武元年 | 玉衡七年 | 劉聰麟嘉二年 | 張寔建興五年 | |
318 | 戊寅 | 建武二年/大興元年 | 玉衡八年 | 麟嘉三年/劉粲漢昌元年 | 建興六年 | |
319 | 己卯 | 大興二年 | 玉衡九年 | 劉曜光初二年 | 建興七年 | 趙王元年 |
320 | 庚辰 | 大興三年 | 玉衡十年 | 光初三年 | 張茂建興八年 | 趙王二年 |
321 | 辛巳 | 大興四年 | 玉衡十一年 | 光初四年 | 建興九年 | 趙王三年 |
322 | 壬午 | 永昌元年 | 玉衡十二年 | 光初五年 | 建興十年 | 趙王四年 |
明帝
晉明帝司馬紹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李雄) | 前趙(劉曜) | 前涼 | 後趙(石勒) |
---|---|---|---|---|---|---|
323 | 癸未 | 永昌二年/太寧元年 | 玉衡十三年 | 光初六年 | 張茂建興十一年 | 趙王五年 |
324 | 甲申 | 太寧二年 | 玉衡十四年 | 光初七年 | 張駿建興十二年 | 趙王六年 |
325 | 乙酉 | 太寧三年 | 玉衡十五年 | 光初八年 | 建興十三年 | 趙王七年 |
成帝
晉成帝司馬衍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 | 前趙 | 前涼(張駿) | 後趙 |
---|---|---|---|---|---|---|
326 | 丙戌 | 太寧四年/鹹和元年 | 李雄玉衡十六年 | 光初九年 | 建興十四年 | 石勒趙王八年 |
327 | 丁亥 | 鹹和二年 | 玉衡十七年 | 光初十年 | 建興十五年 | 趙王九年 |
328 | 戊子 | 鹹和三年 | 玉衡十八年 | 光初十一年 | 建興十六年 | 太和元年 |
329 | 己丑 | 鹹和四年 | 玉衡十九年 | 光初十二年 | 建興十七年 | 太和二年 |
330 | 庚寅 | 鹹和五年 | 玉衡二十年 | 建興十八年 | 太和三年 | |
331 | 辛卯 | 鹹和六年 | 玉衡二十一年 | 建興十九年 | 建平二年 | |
332 | 壬辰 | 鹹和七年 | 玉衡二十二年 | 建興二十年 | 建平三年 | |
333 | 癸巳 | 鹹和八年 | 玉衡二十三年 | 建興二十一年 | 建平四年 | |
334 | 甲午 | 鹹和九年 | 玉衡二十四年 | 建興二十二年 | 石弘延熙元年 | |
335 | 乙未 | 鹹康元年 | 李期玉恆元年 | 建興二十三年 | 石虎建武元年 | |
336 | 丙申 | 鹹康二年 | 玉恆二年 | 建興二十四年 | 建武二年 | |
337 | 丁酉 | 鹹康三年 | 玉恆三年 | (代國) | 建興二十五年 | 建武三年 |
338 | 戊戌 | 鹹康四年 | 玉恆四年/李壽 | 建國元年 | 建興二十六年 | 建武四年 |
339 | 己亥 | 鹹康五年 | 漢興二年 | 建國二年 | 建興二十七年 | 建武五年 |
340 | 庚子 | 鹹康六年 | 漢興三年 | 建國三年 | 建興二十八年 | 建武六年 |
341 | 辛丑 | 鹹康七年 | 漢興四年 | 建國四年 | 建興二十九年 | 建武七年 |
342 | 壬寅 | 鹹康八年 | 漢興五年 | 建國五年 | 建興三十年 | 建武八年 |
康帝
晉康帝司馬岳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 | 前涼(張駿) | 後趙(石虎) | 代國(拓跋什翼犍) |
---|---|---|---|---|---|---|
343 | 癸卯 | 建元元年 | 李壽漢興六年 | 建興三十一年 | 建武九年 | 建國六年 |
344 | 甲辰 | 建元二年 | 李勢太和元年 | 建興三十二年 | 建武十年 | 建國七年 |
穆帝
晉穆帝司馬聃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成漢/前秦 | 前涼 | 後趙 | 前燕 |
---|---|---|---|---|---|---|
345 | 乙巳 | 永和元年 | 李勢太和二年 | 張駿建興三十三年 | 石虎建武十一年 | 慕容皝燕王十二年 |
346 | 丙午 | 永和二年 | 太和三年 | 張重華建興三十四年 | 建武十二年 | 燕王十三年 |
347 | 丁未 | 永和三年 | 嘉寧二年(亡) | 建興三十五年 | 建武十三年 | 燕王十四年 |
348 | 戊申 | 永和四年 | 建興三十六年 | 建武十四年 | 燕王十五年 | |
349 | 己酉 | 永和五年 | 【前秦】 | 建興三十七年 | 太寧元年 | 慕容儁燕王元年 |
350 | 庚戌 | 永和六年 | 苻洪元年 | 建興三十八年 | 石鑒青龍元年 | 燕王二年 |
351 | 辛亥 | 永和七年 | 苻健皇始元年 | 建興三十九年 | 石袛永寧二年 | 燕王三年 |
352 | 壬子 | 永和八年 | 皇始二年 | 建興四十年 | 元璽元年 | |
353 | 癸丑 | 永和九年 | 皇始三年 | 建興四十一年 | 元璽二年 | |
354 | 甲寅 | 永和十年 | 皇始四年 | 張祚和平元年 | 元璽三年 | |
355 | 乙卯 | 永和十一年 | 皇始五年/苻生 | 和平二年/張玄靚 | 元璽四年 | |
356 | 丙辰 | 永和十二年 | 壽光二年 | 建興四十四年 | 元璽五年 | |
357 | 丁巳 | 昇平元年 | 壽光三年/苻堅 | 建興四十五年 | 元璽六年/光壽元年 | |
358 | 戊午 | 昇平二年 | 永興二年 | 建興四十六年 | 光壽二年 | |
359 | 己未 | 昇平三年 | 永興三年 | 建興四十七年 | 光壽三年 | |
360 | 庚申 | 昇平四年 | 甘露二年 | 建興四十八年 | 慕容暐建熙元年 | |
361 | 辛酉 | 昇平五年 | 甘露三年 | 建興四十九年 | 建熙二年 |
(代國、冉魏紀年暫不列入)
哀帝
晉哀帝司馬丕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前秦 | 前涼 | 前燕 | 代國 |
---|---|---|---|---|---|---|
362 | 壬戌 | 隆和元年 | 苻堅甘露四年 | 張玄靚昇平六年 | 慕容暐建熙三年 | 建國二十五年 |
363 | 癸亥 | 隆和二年/興寧元年 | 甘露五年 | 張天錫昇平七年 | 建熙四年 | 建國二十六年 |
364 | 甲子 | 興寧二年 | 甘露六年 | 昇平八年 | 建熙五年 | 建國二十七年 |
365 | 乙丑 | 興寧三年 | 建元元年 | 昇平九年 | 建熙六年 | 建國二十八年 |
海西公
晉海西公司馬奕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前秦(苻堅) | 前涼(張天錫) | 前燕(慕容暐) | 代國(拓跋什翼犍) |
---|---|---|---|---|---|---|
366 | 丙寅 | 太和元年 | 建元二年 | 昇平十年 | 建熙七年 | 建國二十九年 |
367 | 丁卯 | 太和二年 | 建元三年 | 昇平十一年 | 建熙八年 | 建國三十年 |
368 | 戊辰 | 太和三年 | 建元四年 | 昇平十二年 | 建熙九年 | 建國三十一年 |
369 | 己巳 | 太和四年 | 建元五年 | 昇平十三年 | 建熙十年 | 建國三十二年 |
370 | 庚午 | 太和五年 | 建元六年 | 昇平十四年 | 建熙十一年 | 建國三十三年 |
371 | 辛未 | 太和六年 | 建元七年 | 昇平十五年 | 建國三十四年 |
簡文帝
晉簡文帝司馬昱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公元 | 乾支 | 晉 | 前秦(苻堅) | 前涼(張天錫) | 代國(拓跋什翼犍) |
---|---|---|---|---|---|
371 | 辛未 | 鹹安元年 | 建元七年 | 昇平十五年 | 建國三十四年 |
372 | 壬申 | 鹹安二年 | 建元八年 | 昇平十六年 | 建國三十五年 |
孝武帝
晉孝武帝司馬曜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前秦統一北方前):
公元 | 乾支 | 晉 | 前秦(苻堅) | 前涼(張天錫) | 代國(拓跋什翼犍) |
---|---|---|---|---|---|
373 | 癸酉 | 寧康元年 | 建元九年 | 昇平十七年 | 建國三十六年 |
374 | 甲戌 | 寧康二年 | 建元十年 | 昇平十八年 | 建國三十七年 |
375 | 乙亥 | 寧康三年 | 建元十一年 | 昇平十九年 | 建國三十八年 |
376 | 丙子 | 太元元年 | 建元十二年 | 昇平二十年(亡) | 建國三十九年(亡) |
晉孝武帝司馬曜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前秦統一北方後):
公元 | 乾支 | 晉 | 前秦 | 後秦 | 後燕 | 西秦 | 後涼 |
---|---|---|---|---|---|---|---|
377 | 丁丑 | 太元二年 | 苻堅建元十三年 | ||||
378 | 戊寅 | 太元三年 | 建元十四年 | ||||
379 | 己卯 | 太元四年 | 建元十五年 | ||||
380 | 庚辰 | 太元五年 | 建元十六年 | ||||
381 | 辛巳 | 太元六年 | 建元十七年 | ||||
382 | 壬午 | 太元七年 | 建元十八年 | ||||
383 | 癸未 | 太元八年 | 建元十九年 | ||||
384 | 甲申 | 太元九年 | 建元二十年 | 姚萇 | 慕容垂 | ||
385 | 乙酉 | 太元十年 | 建元二十一年/苻丕 | 白雀二年 | 燕元二年 | 乞伏國仁 | |
386 | 丙戌 | 太元十一年 | 太安二年/苻登 | 白雀三年 | 建興元年 | 建義二年 | 呂光 |
387 | 丁亥 | 太元十二年 | 太初二年 | 建初二年 | 建興二年 | 建義三年 | 太安二年 |
388 | 戊子 | 太元十三年 | 太初三年 | 建初三年 | 建興三年 | 乞伏乾歸 | 太安三年 |
389 | 己丑 | 太元十四年 | 太初四年 | 建初四年 | 建興四年 | 太初二年 | 麟嘉元年 |
390 | 庚寅 | 太元十五年 | 太初五年 | 建初五年 | 建興五年 | 太初三年 | 麟嘉二年 |
391 | 辛卯 | 太元十六年 | 太初六年 | 建初六年 | 建興六年 | 太初四年 | 麟嘉三年 |
392 | 壬辰 | 太元十七年 | 太初七年 | 建初七年 | 建興七年 | 太初五年 | 麟嘉四年 |
393 | 癸巳 | 太元十八年 | 太初八年 | 建初八年 | 建興八年 | 太初六年 | 麟嘉五年 |
394 | 甲午 | 太元十九年 | 太初九年/苻崇延初元年 | 姚興 | 建興九年 | 太初七年 | 麟嘉六年 |
395 | 乙未 | 太元二十年 | 皇初二年 | 建興十年 | 太初八年 | 麟嘉七年 | |
396 | 丙申 | 太元二十一年 | 皇初三年 | 慕容寶 | 太初九年 | 麟嘉八年 |
安帝
晉安帝司馬德宗在位時期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年份 | 晉 | 後秦 | 後燕 | 西秦 | 後涼 | 西涼 | 南涼 | 南燕 | |
---|---|---|---|---|---|---|---|---|---|
397 | 丁酉 | 隆安元年 | 姚興 | 永康二年 | 乞伏乾歸 | 呂光 | 禿髮烏孤 | ||
398 | 戊戌 | 隆安二年 | 皇初5 | 慕容盛 | 太初11 | 龍飛三年 | 太初二年 | 慕容德 | |
399 | 己亥 | 隆安三年 | 皇初6 | 長樂元年 | 太初12 | 承康元年 | 太初三年 | 二年 | |
400 | 庚子 | 隆安四年 | 弘始2 | 長樂二年 | 太初13 | 呂纂 | 李暠 | ~利鹿孤 | 建平1 |
401 | 辛丑 | 隆安五年 | 弘始3 | 慕容熙 | 降後秦 | 呂隆 | 庚子2 | 建和二年 | 建平2 |
402 | 壬寅 | 元興元年 | 弘始4 | 光始二年 | 降後秦 | 神鼎二年 | 庚子3 | 禿髮偄檀 | 建平3 |
403 | 癸卯 | 元興二年 | 弘始5 | 光始三年 | 降後秦 | 神鼎三年 | 庚子4 | 弘昌二年 | 建平4 |
404 | 甲辰 | 元興三年 | 弘始6 | 光始四年 | 降後秦 | 庚子5 | 弘昌三年 | 建平5 | |
405 | 乙巳 | 義熙元年 | 弘始7 | 光始五年 | 降後秦 | 建初1 | 無 | 慕容超 | |
406 | 丙午 | 義熙二年 | 弘始8 | 光始六年 | 降後秦 | 建初2 | 無 | 太上2 | |
407 | 丁未 | 義熙三年 | 弘始9 | 建始元年 | 降後秦 | 建初3 | 無 | 太上3 | |
408 | 戊申 | 義熙四年 | 弘始10 | 降後秦 | 建初4 | 嘉平元年 | 太上4 | ||
409 | 己酉 | 義熙五年 | 弘始11 | 更始元年 | 建初5 | 嘉平二年 | 太上5 | ||
410 | 庚戌 | 義熙六年 | 弘始12 | 更始二年 | 建初6 | 嘉平三年 | 太上6 | ||
411 | 辛亥 | 義熙七年 | 弘始13 | 更始三年 | 建初7 | 嘉平四年 | |||
412 | 壬子 | 義熙八年 | 弘始14 | 乞伏熾磐 | 建初8 | 嘉平五年 | |||
413 | 癸丑 | 義熙九年 | 弘始15 | 永康二年 | 建初9 | 嘉平六年 | |||
414 | 甲寅 | 義熙十年 | 弘始16 | 永康三年 | 建初10 | 嘉平七年 | |||
415 | 乙卯 | 義熙11 | 弘始17 | 永康四年 | 建初11 | ||||
416 | 丙辰 | 義熙12 | 苻泓 | 永康五年 | 建初12 | ||||
417 | 丁巳 | 義熙13 | 永和2 | 永康六年 | 李歆 | ||||
418 | 戊午 | 義熙14 | 永康七年 | 嘉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