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安語

晉安語

福州區域母語方言稱晉安語。晉安語系是福州建制城區話與所轄屬各縣市區、三明部分縣區、南平部分縣區、寧德市所屬縣區、今台灣部分區域百姓日常生活工作交流語言的統稱。

各縣口語腔調不一,因歷史地理交通原因,各區域口語表述腔調音節有很大差異,如福清腔、古田腔、福安腔。

福州所屬各縣區市百姓日常口語都是晉安郡語的代表,也是閩東語的代表,民間口語俗稱平話、晉安話或稱福州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安語系
  • 別稱:福州方言
  • 分布:福州寧德建制區域
  • 定義:閩東語系
  • 使用人口:約1500萬
  • 文字:漢字,福州話羅馬字及白字別字
  • 屬於:福州十邑
分布地域,基本信息,通行區域,來源發展,特色,歷史,現狀,書寫系統,漢字,平話白字別字,《詩經》讀音,書籍,

分布地域

晉安語系=閩東語系
---明代的福州,唐風依舊盛行,號稱“晉安詩派”,福州人自稱晉安人
如果仔細考察【十子】的籍貫以及他們文學活動的地點,似乎不怎么準確。【十子】之籍貫,都出於福州一府,或閩縣、或侯官、或長樂、或福清、或永福;他們倡酬和活動的地點都在福州(部分詩人俊來出仕離開故上》所屬縣邑,所以,【閩中十子】的【閩中」,準確地說就是福州,或者如萬曆中期徐嗵編選《晉安風雅》所說的【晉安】。明初的【閎中十子】派,就是福州詩派,或者叫晉安詩派
---晉安語分布在大福州(福州城區、閩侯縣、長樂縣、連江縣、永泰縣、閩清縣、羅源縣、福清縣、平潭縣、屏南縣和古田縣)、三明部分地區、南平部分地區、寧德(福安、寧德城區、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
西晉設晉安郡(今大福州周圍,即晉安語分布區)後改晉平郡,又復晉安郡。

基本信息

總使用人數: 超過一千萬
福州話屬於漢語的閩語分支,閩東語南片,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整個閩東地區代表性方言。閩語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話在福建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話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晉安語的由來,是西晉時期因中原人為了避難入到閩江中、下游所帶來的語言,還可以叫它“晉安語”, 因當時所稱福州“晉安郡”。
雖然福州話被定義為一種方言,但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漢語標準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說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通行區域

晉安語系主要通行於中國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長樂、連江、永泰、閩清、羅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寧德市建制縣區, 覆蓋面占福建省流域面積四分之一以上區域。
福州閩劇院
中國台灣省的“連江縣”(馬祖)也使用福州話。今寧德地區所轄的部分縣市(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著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擴散到了東南亞和美國的華人社區中,成為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之一。

來源發展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上古漢語中古漢語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其主要原因由漢代、晉代、唐代大規模移民,也有古齊語、古晉語的殘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現代晉語中的切腳詞),這些來源逐漸融合形成了現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來,福州話在語音的聲韻母、音變規律、字音的變讀方面和辭彙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是極其緩慢的。

特色

從音類來說,古時同一個音類的字在福州話中常有多種讀法,這些不同讀法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語音特點。從字音來說,一個字有幾種讀法現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見的,其中有的屬於文白讀,有的是因為在不同時代構詞分別讀為不同層次的音,有的是為區別字義而變讀。從語言結構來說,由於語音系統自身條件及辭彙語法的制約,福州話的語音包含著一系列的語流音變,包括變聲、變韻、變調、輕聲等。日本不論是語言還是文化都受中國唐宋影響,而唐宋和東洋交流的過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現日語裡的辭彙有許多都和福州話相近,放慢語速以逐詞交流日語和福州話還是有共同之處,和閩南話的差異是同樣道理,不過福州話和閩南話同是閩語,同源和語法一樣,日語則有自己的發展。

歷史

福州地區遠古時代,古閩人就在閩江沿岸生活勞作,創造原始文化。在戰國後期,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和繇遂帶領部分越古臣民遷徙至福建,並很快與古閩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閩越族,後一度形成南方最強大的閩越國。公元前110年閩越起兵反漢,漢武帝平息叛亂後,以閩越人民風彪悍且閩越之地山勢險阻為由,將大部分閩越人遷徙至江淮一帶。後來,部分逃避遷徙的閩越遺民在故地重建家園,漢朝在此設立冶縣(屬會稽南部都尉)。
西漢時期,中原地區漢人第一次南遷入閩,並與閩越人逐漸融合,中原方言首次進入福州。[1]
兩晉時期戰亂頻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區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入閩,中州古漢語也隨之傳播到福州地區(現代福州話仍保留許多中州古漢語痕跡),漢人與閩越人進一步融合,閩越族的名稱逐漸淡出史書,漢人成為福州地區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滲透融合進當地方言。
唐初,中州陳元光父子入閩。唐末戰亂頻繁,中原地區漢人第三次入閩,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建立閩國,建都福州長樂,進一步促進中原方言與當地方言的融合。而福州話大致形成於唐朝,經過500多年,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的福州話逐漸固定下來。
歷經數次中原地區漢人入閩,帶來不同歷史層次的中原漢語,所以福州話中留有上古、中古漢語在語音語法辭彙等方面的許多痕跡(如福州話保存了大量古齊語的痕跡),福州話事實上是中原古漢語的流承。1842年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福州話也引入了不少英語辭彙(如福州話“硬幣”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語“便士”的音譯)。

現狀

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區基本屬於單語社會。辛亥革命之後在福州大力推行國語國語),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公共場合、媒體,尤其是校園中使用福州話。
幾十年來國語運動導致福州話正在加速地步入瀕危語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區,由於學校長期使用國語教學;甚至使用體罰的方式禁止學生在學校說福州話;和不少家長認為說福州話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加之外來人口湧入,越來越多的福州年輕人無法使用母語交流。2004年,東南快報記者對福州市區的20名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發現其中9人不會說福州話,占將近半數;受訪者的學生中,沒有一人會哼唱福州話童謠。政府和民間人士逐漸開始致力保護福州話。
馬祖,福州話也面臨同樣的式微困境。台灣當局於2000年頒布《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保護福州話在公共場合的使用,並在馬祖校園裡實施當地鄉土語言教育

  

書寫系統

漢字

大部分的福州話辭彙都來自於古漢語,因此都可以用漢字寫出。許多用福州話撰寫的作品也都是用漢字書寫的,譬如《閩都別記》(平話字:Mìng-dŭ-biék-gé)以及清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在福州發行的漢字版本的《聖經》。但是漢字作為福州話的書寫系統,有許多缺點。
首先,福州話保留了許多獨特的漢語辭彙,這些詞是無法用常用的漢字寫出的。譬如否定詞“mâ̤”,就沒有一個通用的寫法,其用法及發音相當於閩南語的“bē/bōe”(通常寫作袂、𣍐),可能是用源字。有的人把它寫作同音字“賣”,但是“賣”的意思和它卻毫無關聯。有人以“袂”借音書寫,也有人創造由“勿”和“會”組成的“𣍐”,但是“𣍐”卻沒有被大多數字型所收錄。
其次,由於缺乏鄉土教育,幾乎所有福州話的使用者都處於福州話文盲的狀態。他們認為方言無法用漢字寫出,而只有國語才能用漢字寫出。因此當他們書寫福州話時,往往通過國語的近似發音來錯用漢字。比如,“會使(â̤ sāi)”一詞(意思是“可以”)通常被寫作“阿塞”。

平話白字別字

平話字(Bàng-uâ-cê),也稱作“福州話羅馬字”(Hók-ciŭ-uâ Lò̤-mā-cê),是19世紀早期來福州傳教士根據福州話韻書戚林八音》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英文也稱作“Foochow Romanized”。平話字從最初的方案到標準化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於19世紀下半葉定型。
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平話字一度興盛於福州話通行區的教會內,《聖經》、《讚美詩集》以及大量的傳教作品都使用了平話字。一些教會學校將平話字學習列入課程當中,比如福州陶淑女中和格致書院。在當時,福州本地百姓會說官話會寫漢字的人很少,而相對易學的平話字便成為了信徒書寫母語的首選。
閩南語白話字不同,平話字從未走出教會的圈子步入民間,而且即便是教會的人,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平話字。隨著近一個世紀來的國語運動的發展,如今,平話字已然為人所遺忘。
歷史
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福州作為最早一批開放的通商口岸成為了歐美傳教士紛至沓來之所。但在當時的福州,百姓既不會漢字,也不會官話,為了在這裡高效地傳教,研究並掌握本地的語言便成了這些傳教士的當務之急。平話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文獻可考的最初設計者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美以美會來到東亞的第一批傳教士之一的懷德牧師,他在1847年9月7日到達福州。他引入了一套被稱之為“William Jones音標”的記音系統來記錄福州話的讀音。這套記音系統全部採用拉丁字母,特殊的元音音素通過在拉丁元音字母上方添加特殊符號表示,例如,用à表示[ɛ]、ë表示[ø]、ö表示[ɔ]、ü表示[y],等等。這套記音系統已經具備了羅馬文字的雛形。但由於特殊記號都被標記在字母的上方,所以這種記音方案無法標示字的聲調。後繼的傳教士和學者——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麥利和、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摩嘉立(在福州生活了半個世紀)、E. H. Parker(英國外交官)等諸人又不斷地簡化、規範並豐富瓊斯音標。為了使這套方案能真正充當文字使用,聖公會傳教士愛爾蘭史犖伯做了一項重要的調整:將所有的特殊符號統一成兩點並置換到元音字母下方,另根據福州話的調值為七個聲調分別設計了聲調符號,標記於每個字主元音字母的上方。這樣,平話字就完全脫離了瓊斯音標的胎盤,作為一款正式的羅馬文字問世了。

  

《詩經》讀音

在《詩經》各篇中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詩經·邶風》和《詩經·鄘風》的出現。眾所周知,歷史上從中原向福建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發生在西晉末期的308 AD(公元),即所謂“衣冠南渡”,或稱“八姓入閩”。所謂“八姓”系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其中的林、陳、鄭與唐朝末期892 AD 入閩的王氏共同構成二十世紀初福州的四大姓氏。當時有“林陳一大半,王鄭滿街擺”之說 (“王鄭”在福州話中與當地的一種叫“黃彈”的水果同音)。福州話的形成相信就發生在“八姓入閩”的前後。據傳,林為比干之後,周武王在克商之後賜此姓氏,源於河南牧野;黃源於黃國,在河南潢川一帶,亡國後以國為氏;陳為舜之後,源於陳國,周武王所封,都河南淮陽,亡國後以國為氏;鄭為周王室的一支,在河南新鄭,鄭亡國後以國為氏。這三大家族均來自於河南,而邶和鄘也就在豫北的湯陰一帶,與“八姓”之首的林氏發源地咫尺之遙。由此可見,福州話受到河南特別是豫北一帶的古方言影響是合乎邏輯的。 用福州話朗讀唐詩也是和韻的,證明福州話音系並不來自古越語。
以下僅僅舉出一些古體詩與詞,要求通韻或和韻都可以,可見國語和福州話都是以古漢語音係為主要演變對象的。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國語中是 (者zhe-下xia),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者[t¢ia]-下[kia]),合韻。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在國語中是 (山shan-間jian-關guan-灣wan-還huan-顏yan),全部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山[sa崁-間[ka崁-關[kua崁-灣[ua崁-還[hua崁-顏[愁崁),合韻。
李白: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在國語中是 (聲sheng-情qing-征zheng),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聲[si崁-情[t¢i崁-征[ti崁),合韻。
杜甫: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祗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在國語中是 (紛fen-雲yun-聞wen),通韻;在福州話中則是 (紛[hu崁-雲[hu崁-聞[u崁),合韻。
上述古詩在福州話,國語中都是通韻的。也有一些古詩在福州話或者國語均不合韻的例子。

書籍

閩都別記》、《戚林八音》、《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
《福州方言熟語歌謠》《福州方言詞典》 《福州方言研究》
《閩語新探索》 《福州方言志》 《福州熟語 》《福州方言音韻詞典》《閩腔快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