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
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
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
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
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
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
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歷史背景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
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
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都是王室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他們的
勢力越來越大。
一向稱為中原
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范、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智伯瑤執政後,對三家大夫
趙襄子、
魏桓子、
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
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
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到手的東西說什麼也不能再交出來。”
智伯瑤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
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
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裡去了。
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
安邑(今山西
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
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
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
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裡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現在追隨給智伯瑤,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裡,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里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里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里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
周威烈王,要求
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
禹縣,後遷至今河南
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
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
戰國七雄”。
歷史事件
晉無公族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
驪姬之亂時,
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
公子、
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
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
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
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春秋六卿
晉文公、
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范、智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
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范、
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晉陽之戰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
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執政晉國國政的
智伯瑤恃強向
韓康子、
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
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
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
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即
晉陽之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事件過程
前438年,
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
曲沃兩地留給
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
三晉。
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
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
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
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前375年,韓
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歷史意義
晉陽之戰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
智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左傳事緯》明確指出: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 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 讀《春秋》之終, 而知戰國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滅, 不僅僅關係到晉國一國的局勢, 更深刻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之際整個天下的形勢。"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
戰國時代的分界點。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
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了。
明末大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中即發出這樣的疑問:“智伯賢而不仁,乃能得國士,異哉!賢之與愚,其亡一國也,然而愚主斷不能得國士矣。”
如果我們構想一下,如果戰爭結局不是韓趙魏三家滅智,而是智氏滅掉趙氏,那么接下來呢,接下來就是智氏滅韓,然後滅魏,最後就是智氏一家獨占晉國。再構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獨霸了一個強大統一的晉國,那
秦國能統一天下嗎?那就不可能有秦國統一天下了......當一個強大的國家解體後,另一個國家崛起了,這就是歷史的一種偶然,而這個偶然就在於韓趙魏三家滅了
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