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54毫米,雌蛙體長53毫米左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吻棱明顯,
頰部稍向外傾斜有一淺凹陷;鼻孔在吻眼之間,眼間距小於鼻間距或上眼臉寬;顳褶後下端較明顯;瞳孔平置略呈橢圓形;
鼓膜約為眼徑的2/3;犁骨齒兩斜團,橢圓形,位於內鼻孔的後方;舌後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細長,指長順序3、1、4、2;指端圓;關節下瘤發達;掌突3個,內掌突大呈橢圓形,外掌突小。後肢長,前伸貼體時脛時關節達鼻孔前方或超過吻端,左、右跟部重疊較多;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比脛略短;趾端扁圓;第三、第五趾等長,達第四趾的第二、第三關節下瘤之間;趾間蹼發達,雄蛙內側3趾的外緣及第五趾的內緣蹼達趾端,蹼緣幾無缺刻或缺刻甚淺,雌蛙的蹼則不達趾端,蹼緣缺刻稍深;關節下瘤發達;內蹠突隆起呈長橢圓形,外蹠突小而圓。
皮膚較平滑。背部及體側一般無疣,部分標本有分散的圓疣或長疣,在後背及體側較多,有的在肩上方有“∧”形疣粒;背側褶較寬厚而平直,在顳部上方不彎曲,從眼後直達胯部;口角後方的頜腺較發達,與顳褶後下端構成凹痕。腹面光滑;跗褶不明顯。
生活時顏色變異較大。體背一般為黃棕色,有的為紅棕色、深棕灰色或棕色,並散有橘紅色小點;背側褶色淺,其上的橘紅色小點更明顯;兩眼間有深色橫紋,背側褶間有隱約可見的不規則斑紋;上、下唇緣有灰黑色或黑色斑點;體側藍灰色或棕紅色,散布不規則的小黑點,一般在背側褶外緣和疣粒上;鼓膜部位三角形黑色斑明顯;四肢背面有粗細不一的綠黑色或黑色橫紋。腹面乳黃色或乳白色,近胯部及股腹面有的為橘紅色,少數標本有灰棕色花斑。瞳孔黑色,虹膜深褐色,散布金黃色小點。液浸標本背部淺灰棕色或棕黃色,腹面黃白色。
雄蛙前肢較粗壯,第一指上有極發達的灰色婚墊,一般分為4團,基部的兩團很大,其上有細白刺粒;無
聲囊;有粉紅色雄性線。
卵群成團狀。卵徑1.7-1.9毫米;
動物極黑褐色或黑色,
植物極淺棕色,外面有膠膜兩層。
第37-39期的蝌蚪全長平均55.6毫米,頭體長約20.7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68.6%。生活時背面灰棕色,尾肌色略淺,散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尾鰭米黃色,有淺棕色小點;尾肌較發達,末端鈍圓;吻端鈍圓,鼻孔略近吻端;眼位於頭背側,眼間距大於鼻間距;出水孔在體左側斜向後上方,無游離管;肛孔斜開於尾基部腹右側;上唇緣無乳突,下唇緣乳突一排,中央者較稀疏,有的微缺或缺1-3個乳突位置;口角及下唇兩側副突多。
各地蝌蚪略有變異。雲南玉龍山蝌蚪的口部較四川昭覺的小,口寬為頭體長的17.7%,尾鰭稍高,體背及尾鰭顏色亦深,尾鰭上深色斑點密集。
近種區別
昭覺林蛙外形與
峨眉林蛙(
Rana omeimontis)相近。但昭覺林蛙吻端鈍圓;蝌蚪唇齒式1:2+2(或3+3)/1+1:Ⅲ,下唇乳突一排,中央稀疏或有缺刻。
棲息環境
昭覺林蛙生活于海拔1150-3500米的高山、高原地區植被繁茂的沼澤、水坑和水塘較多的潮濕環境中。
生活習性
成蛙多遠離水域,分散棲息於森林、灌叢和雜草叢中;晝伏夜出,以捕食各種昆蟲及其幼蟲為主。蝌蚪主要生活在坑、塘、水溝等靜水域內,溪、河的回水坑內亦有之,活動於水草之間。
分布範圍
昭覺林蛙分布於中國四川(九龍、木里、鹽源、冕寧、德昌、昭覺、石棉、越兩、美姑、喜德、甘洛、會理、西昌、鹽邊)、雲南(中甸、德欽、維西、麗江、大理、石屏、漾鼻、魯甸、宣威、巧家、永善、昭通、威信、武定、昆明、騰衝、楚雄、綠春、箇舊)、貴州(威寧、水城、大方、金沙、赫章、興義)、廣西北部(貓兒山)。
昭覺林蛙也可能分布於越南,但尚未證實。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而異,四川大涼山地區一般在3-8月,4-5月為產卵盛期,9月上旬尚有少數成體產卵;貴州興義者多在3-4月,威寧者在5-6月。在此期間,成蛙常集群於水塘、水溝、稻田和溪河的回水坑邊繁殖。卵群含卵數1500粒左右。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