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橋鈕錞於

春秋晚期橋鈕錞於

此展品為春秋晚期文物。通高45.2厘米,面長25.8厘米,底長26.7厘米。錞於是一種不定音高的軍樂器,屬於“擊鼓鳴金”中的四金之一,使用時以繩系鈕,懸掛於架上,擊打下腹部發出聲響,音色純正悠長,氣勢雄渾。此器是湖北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錞於,1986年出土於湖北省通山縣芳林鎮太平莊。現存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春秋晚期橋鈕錞於
  • 出土地點:湖北省通山縣芳林鎮太平莊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春秋晚期文物。通高45.2厘米,面長25.8厘米,底長26.7厘米。出土時間:1986年,出土地點:湖北省通山縣芳林鎮太平莊。
錞於是一種不定音高的古代軍樂器,出現於春秋、盛行於戰國,淡出於兩漢時期,使用時以繩系鈕,懸掛於架上,以擊打下腹部的方式發出聲響,或與鼓、與鉦配合使用。“擊鼓鳴金”中的“四金”即錞於、鐲、鐃和鐸。錞於也可成套使用,作為演奏樂器,音色純正悠長,氣勢雄渾。錞於曾經是地處山東的一個小國的國名。錞於作為樂器,其原生地也是在山東半島地區,最早的錞於出土于山東沂水劉家店子1號西周早期墓,其主人為東夷。隨著周公東征,有東夷南遷至淮水流域,被稱為淮夷。錞於也就開始了由北向南,從東至西的遷徙步履。春秋晚期進入到了吳越地區。錞於溯江而上,戰國晚期為巴人所接受。湖南、湖北兩省是全國錞於出土最多之處,有虎鈕、環鈕、獸鈕等數種,虎鈕錞於與巴人崇虎的習俗相契合,開始被大量鑄造。巴人為錞於注入了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元素,形成了以船、魚、虎、椎、髻人首、手心、柿蒂、梭子形回紋為主的巴文化銅器圖案。
這件錞於是湖北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錞於,圖案屬於中原青銅器的紋飾風格,而非巴人的器物。這件錞於以青銅合范鑄成,器身呈圓角方筒狀。盤內置一橋形紐,盤邊外侈,上模鑄蟠尬紋。胸周飾4個對稱的渦紋,鼓部有2個渦紋,外周以角雲紋構成團花。底口外緣飾一周夔龍紋帶,風格古樸精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