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1
桃源2一向3絕4風塵5,柳市6南頭訪隱淪7。
到門不敢題凡鳥8,看竹9何須10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裡11,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12著書多歲月,種松13皆老作龍鱗1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裴迪,王維詩友,早年同居終南山,後常伴王維隱居輞川,遊覽賦詩,琴樽相樂。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長安朱雀街東自北數第八坊(見《
長安志》)。呂逸人:不詳何人。逸人,古代稱隱居之人。遇:會見。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一向:從過去到現在的一段時間。
絕:斷絕,隔絕。
風塵:指塵俗的世事。
柳市,漢長安地名。《漢書·
遊俠傳》載:“萬章。字子夏,長安人也。長安熾盛,街闖各有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西城萬子夏。”此亦借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隱淪:隱士,隱居之人。
題凡鳥:典出《
世說新語·簡傲》。魏嵇康與呂安兩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對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駕專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呂安來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來迎接。呂安不進屋,只在門上寫了一個“鳳”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這個“鳳”字後,感到非常高興,認為是呂安在表揚他。他哪裡知道,這個“鳳”字是呂安對他的譏諷,認為嵇喜這個人只不過是一隻“凡鳥”而已——“凡”與“鳥”這兩個字合寫,就是“鳳”的繁體字字形。作者在“題凡鳥”前加“不敢”,有兩個意思:一是此次來訪未遇主人;二是讚揚呂逸人家不俗氣。
看竹:典出《
晉書·王羲之傳》。王徽之見吳中一個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觀賞。到了那裡以後,在竹林中諷嘯了很長時間。主人請他坐下,他仿佛沒有聽到。在他要回去的時候,主人把門關上,留他賞竹,盡歡而散。作者在此用典,也有兩個意思:一是未見到主人;二是作者與主人不外,儘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
何須:何必,哪裡還用。
屋裡:室內。唐朝
杜甫《
見螢火》詩:“忽驚屋裡琴書冷,復亂檐前星宿稀。”唐朝姚合《詠破屏風》:“殘雪飛屋裡,片水落床頭。”
閉戶:閉門,關門。
種松:栽種松樹。
龍鱗:謂古松軀幹如龍鱗。這裡用它來形容老松樹的表皮呈現出鱗的形狀,很老了。
白話譯文
呂逸人隱居之地方,與塵俗世事隔絕。我專程來柳市南頭訪問呂逸人。
來訪未遇主人,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何必詢問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內一樣,東鄰流動的水流入西邊鄰居。
主人在這裡著書立說的時問已經很長了,他親手栽種的松樹已經很老了,樹的表皮都象龍鱗一樣。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王維和
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
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後,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
嘯詠終日”(《舊唐書·
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呂逸人即
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於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嚮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
嵇康和
呂安是
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
嵇喜出迎,呂安於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
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之子
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裡”,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後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於功名,不碌碌於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誌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並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此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名家點評
明·周埏、周敬《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詩淡淡著煙,深深籠水,即離之間,俱有妙景。“到門”二語,更饒神韻。
清·毛張健《唐體餘編》:不復回顧“不遇”,而摩挲瞻望、闐然之境可想,奇情化筆。
清·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一氣清澈,便是絕妙好詞。彼堆垛零星支架不起者,何止上下床之別?有志雅音,斷宜去彼取此。
清·方功惠《王孟詩評》:青山流水自在。顧云:此篇似不經意,然結語奇突,不失盛唐。又云:信乎拈來,頭頭是道。不可因其直率,略其雅逸也。
明·陸時雍《唐詩鏡》:“看竹何須問主人”,翛然雅意。五六全入畫意,正是於不遇時徘徊瞻顧景象。
明·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非此妙筆,則此兩事說不遇亦套矣(“到門不敢”一聯下)。譚云:好光景(“東家流水”句下)。
清·金聖歎《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最奇最妙者,看先生於二、三、四句未寫以前,忽然空中無因無依,隨筆所盪,先盪出“桃源面面絕風塵”之七字。……試思先生如此高手,如此妙手,真乃上界仙靈。其吹氣所至,皆化樓台,又豈下士筆墨之事所能奉擬哉!
清·毛奇齡、王錫《唐七律選》:只用兩不遇事,而調度甚好(“到門不敢”二句下)。此近人所稱能實寫當境無泛飾者,然曾有一字入俚嘑否?若此等,雖白傅亦傖父,況下此矣(“東家流水”句下)。
清·屈復《唐詩成法》:前四寫題已盡,轉筆更寫山水,究是承“絕風塵”。七轉筆寫人,究是承“隱淪”。八似虛拖一句,究是承“一向”,法之緊嚴如此。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
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一,累官至給事中。安史亂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
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
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兼通音樂,工書畫。存詩約四百首,有《
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