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星雲日記
- 作者:星雲大師
- ISBN:9787553801155
- 頁數:9542頁
- 定價:780元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出版時間:2013年4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名人推薦
圖書目錄
自序 星雲
一張紙,一枝筆,買得好歡喜 石永貴
安然自在(1989年7月1日—8月31日)
承先啟後(1989年9月1日—9月30日)
點亮心燈(1989年10月1日—10月31日)
星雲日記的迴響
超越時空的師徒接心 依日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姚家彥
超越的生命旅程 林光美
讀“星雲日記”有如天天進入法海 馮德榮
編後語
推動《普門》的一雙大手 永芸
編輯後記
……
《創造全面的人生》
《不負西來意》
《凡事超然》
《人忙心不忙》
《不請之友》
《找出內心平衡點》
《慈悲不是定點》
《觀心自在》
《勤耕心田》
《善薩情懷》
《處處無家處處家》
《法無定法》
《說忙說閒》
《緣滿人間》
《禪的妙用》
《不二法門》
《把心拽回來》
《探新接心》
《談空說有》
《慈悲是寶藏》
《打開心門》
《有願必成》
《收支平衡的人生》
《感動的修行》
《把握因緣》
《真修行》
《自在人生》
《生活禪》
《人生的馬拉松》
《守心轉境》
《求人不如求己》
《享受空無》
《領眾之道》
《說話的藝術》
《學徒性格》
《善聽》
《低下頭》
《忙中修福慧》
《神通妙用》
《生死一如》
《檢查心念》
《隨喜功德》
《放光》
後記
星雲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12歲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選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家或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星雲大師一言一行所產生的影響已不限於宗教界,更普及全社會。星雲大師自1989年訪問大陸後,便一直心繫祖國的統一。近年回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揚州鑒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鐘,期能促進祖國統一,帶動世界和平。星雲大師著作等身,總計兩千萬言,已在大陸出版80餘種,深受讀者歡迎。
《星雲日記》收錄星雲大師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記,最初陸續刊登於《普門》雜誌“星雲日記”專欄,後結集由台灣佛光出版社於1994年和1997年分兩次出版,總計44冊。日記詳細記載了星雲大師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計畫,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願於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
此次嶽麓書社出版《星雲日記》,分三輯先後推出,第一輯收第1冊至第15冊,第二輯收第16冊至第30冊,第三輯收第31冊至第44冊。各冊書名不變,對原版編排格式作了簡要調整,極個別文字作了刪節處理。此次出版除改繁體豎排為簡體橫排外,對有些不便大陸讀者閱讀的詞語用法也作了改訂,如原版中“計畫”“規畫”改為“計畫”“規劃”,“連絡”“連繫”改為“聯絡”“聯繫”,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均徑改,不出校記。但原版中專名(人名、地名等)之譯名,無論常見或稀見,皆一仍其舊,如“布希”(即布希)、“雪梨”(即悉尼)等,為避免轉譯之誤也,讀者諸君明鑑。
台灣某些與大陸名稱相同的大學或文化事業機構,或其他容易產生歧義誤解的機構名稱等,加引號表述,如台灣“中山大學”“故宮博物院”“商務印書館”等。《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涵蓋全國性稱謂的報刊名稱,加引號表述,如“《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
序言
星 雲
我從童年開始,就喜歡寫日記,但因那時生活艱苦,紙筆不周,只有將一些人事、新知、雜感、生活等記於腦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來台灣,最初幾年曾寫了二十多本約兩百多萬字的日記。後來自己翻閱時,發覺日記中儘是寫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寫到自己也是一副憤世嫉俗的醜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記簿上寫道:“我,是自私的;我,是醜陋的;自贊毀他,妄自議論,實在是人類的劣根性。”寫完,我就將二十多本日記付之一炬了。
現在回想起來,不禁感到有點可惜,因為日記是一個人生活的痕跡,是一個人成長的寫照,是一個人經驗的記載,更是一個人生命的歷史。假如那些日記至今還保存著,或者從那時起我一直將日記寫到今天,相信一定會有許許多多有關人事、生活、知識方面的往事可以追憶,不管好與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為做人處事的龜鑑。
一九六三年,我參加“中國佛教會”訪問團到亞洲國家進行友好訪問,由於行程緊湊,我就在飛機、火車、渡輪上,甚至有時沒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氣太熱,還趴伏在地面上,寫了八十天的日記,每天寫好後,要趕在《覺世》旬刊上發表,後來並將之定名“海天遊蹤”,交由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想不到卻因為內容涉及一些對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風波。之後,我又至印度朝聖多次,對於佛國當初值得記述的事跡,並沒有留下雪泥鴻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開始創建佛光山,最初在《覺世》旬刊上發表每天大事記,約數年之久,後因鳳山張致良居士認為太過把人事公開報導,故而反對刊出,從此,我對開山時的心情經過未能留下絲毫痕跡,至今回憶,也覺得不無遺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組織了“國際佛教促進會大陸弘法團”到大陸探親弘法,當時台灣各大日報紛紛邀我寫訪問日記,可能是因為事情太過繁忙,加上許多敏感問題,實在不易著筆,只有一一婉謝。雖然沒有將日記在報紙上發表,但是我仍然寫了三十天的日記,後因飛機輸送行李時的失誤,在大陸所買的書籍和那些珍貴的紀念品,甚至日記統統都遺失了,至今還不曉得流落何方,也許數百年後有人發現到的時候,說不定是一樁歷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為了顧念《普門》雜誌的發行量,對其聊盡一點心意,便自告奮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記給他們發表,從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間斷。這些日子,我將自己個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眾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諸於讀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記掛一漏萬,沒有真正顧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書信、談話、友誼、計畫,並沒有記錄下來,工作、演講等內容,也由於篇幅的局限,沒有完整地詳錄。尤其是對事情的看法、內心的感受,自覺表達得很不完全。
其實,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負責筆錄日記的永莊,四年來他最辛苦,尤其因為他沒有跟我講話的習慣,也沒有問過我日記要怎樣寫,或許由於他不講話的緣故,我也沒有特意告訴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無法確實地了解我心中的體會,唯有待日記寫好後,我在字裡行間補上幾句就草率地完成。
這本日記除了永莊之外,曾經為我代筆過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軍、永妙、滿果、依日、依筏、依門、依宏、依晟、永賢、永均、永芸、慧傳、滿義、永海、滿和、永有、依益、覺幻和李仁玉等人,他們有的為我寫過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寫了一天兩天,無論記錄的多與寡,我仍然要向這些徒眾表示感謝,因為有他們,才沒有讓我的日記在四年里中斷過。
有人說,在我的日記中並沒有常常看見我讀書;也有人說,讀我的日記,很少看到我吃飯修行,也甚少敘述我生活中的細節,例如只見我坐飛機,並沒有提及我去買票,只聽聞我每天去某個地方,並沒有說誰替我開車……事實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顧此失彼是在所難免的。
也有人問我:日記是什麼?我想了想,覺得日記有時候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觀自照;有時候日記是一個知己,可以盡情地向他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有時候日記是一張功過表,上面記下了我們處世的對與錯;又有的時候日記是一部成長史,留下了成熟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也有時候會覺得日記是一個百味壇,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此外,也有許多讀者致電來函,給予我莫大的鼓勵,像每次日記發表後,都會看到讀者的熱烈迴響:有的讚美我為法忘軀、為教犧牲奉獻,也有的說我的日記猶如一帖清涼劑,熄滅了都市裡的喧譁和紅塵中的紛爭;有的說日記好像一盞明燈,為大家學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說日記好比一朵美麗的鮮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問我對日記的看法,我則覺得日記是我隨心自作、隨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謝很多人寫了閱讀“星雲日記”的感言,如:“《中央日報》”社長石永貴先生、胡志強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說我的日記有教育性的內容,有的人說有跟隨我弘游天下的感覺,但我自己並不滿意,因為文字並不十分流暢,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後果、上下關係及詩詞古句,我都記不清出處,除感謝外,在此也順便說聲歉意。
現在,《普門》要將我這四年來的日記發行單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總計有二十冊之多(編者註:《星雲日記》共四十四冊,此序作於前二十冊出版時),感謝三寶的加持,和所有親友信徒的因緣,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這本日記。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開山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