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社出版的《星雲日記》收錄星雲大師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記,這也是星雲大師一生所寫的全部日記,詳細記載了他每日的弘法行程、演講、活動、心得、計畫等,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願於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本書為第31冊。
基本介紹
- 書名:星雲日記31:守心轉境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頁數:264頁
- 開本:32
- 品牌:嶽麓書社
- 作者:星雲大師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80055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嶽麓書社出版的《星雲日記》是星雲大師的全套日記首次在中國大陸出版,融合星雲大師一生身教與言教、大我與大愛,是星雲大師人生勵志類經典作品的集大成之作,詳實記錄了大師生活哲學和智慧語錄,是一代高僧行儀風範的完整典載。日記,是生活的痕跡,是成長的寫照、經驗的記載,也是一個人生命的歷史。大部分的日記是私密的,或深植內心深處,或隨著歲月泛黃…… 這是一份特別的日記,來自眾生,屬於眾生,讀《星雲日記》,仿佛進入一個開闊的胸懷,一頁內心最深層的省思……《星雲日記》也可每冊單獨閱讀,從星雲大師平實的步伐中,進入佛學、進入一代宗師聖潔的心境!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十二歲禮志開上人出家,1949年赴台灣,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大師著作等身,總計兩千萬言,並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餘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於大陸出版的有《佛光菜根譚》《釋迦牟尼佛傳》《佛學教科書》《往事百語》《金剛經講話》《六祖壇經講話》《人間佛教系列》《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等八十餘種。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星雲大師一生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消除了寺廟佛教和人間煙火之間的鴻溝。這無疑讓佛教這一流傳了兩千五百年的古老宗教,在我們現代的信息社會顯示出了新的活力和意義。——鳳凰衛視 《文化大觀園》
名人推薦
星雲大師寫日記的風格,不同於一般人所寫的日記,僅是柴米油鹽、愛恨情仇等等。他是用“心”去觀察世間的千妍百態,更是從“心”的深度去作評論,引導世人向內心世界作深層的探索。《星雲日記》所揭櫫的真諦,即是要人們以佛在心中的態度,去看問題、提問題和評論問題。也就是明白指出,只要善心所至,即能廣度眾生。因此,我對《星雲日記》是以超脫塵俗的價值觀去欣賞的。——中國國民黨榮譽黨主席 吳伯雄 我非常敬佩星雲,因為他是一位最不像出家人的出家人,最不像高僧的高僧。佛教講“障”,事實上我最怕和出家人或高僧接近,因為他們好像也有“佛障”,高高在上的姿勢,使我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慈悲,而我這位基督徒卻很喜歡和星雲大師接近。——著名作家 柏楊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五百年前是馬丁·路德,現在是星雲大師。——著名史學家 唐德剛教授 當前這個社會最缺乏的就是令人仰慕的身教與言教;當前社會最需要提倡的就是大我與大愛。《星雲日記》正是融合了星雲一身的身教與言教、大我與大愛。這套《星雲日記》是人生的大書,它不只是個人成長的寫照,更是內心深處的省思,它透漏了作者的熱心、關心、用心。任何人讀了這些日記一定會獲得領悟、獲得啟示。——台灣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總裁 高希均
圖書目錄
自序星雲/1
星雲大師的道範實錄李鐘桂/7
守心轉境(1994年9月1日—9月15日) /9
用人之道(1994年9月16日—9月30日) /69
生命力(1994年10月1日—10月15日) /141
獨木不成林(1994年10月16日—10月31日) /199
編輯後記/263
星雲大師的道範實錄李鐘桂/7
守心轉境(1994年9月1日—9月15日) /9
用人之道(1994年9月16日—9月30日) /69
生命力(1994年10月1日—10月15日) /141
獨木不成林(1994年10月16日—10月31日) /199
編輯後記/263
後記
編輯後記
星雲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12歲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選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家或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星雲大師一言一行所產生的影響已不限於宗教界,更普及全社會。星雲大師自1989年訪問大陸後,便一直心繫祖國的統一。近年回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揚州鑒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鐘,期能促進祖國統一,帶動世界和平。星雲大師著作等身,總計兩千萬言,已在大陸出版80餘種,深受讀者歡迎。
《星雲日記》收錄星雲大師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記,最初陸續刊登於《普門》雜誌“星雲日記”專欄,後結集由台灣佛光出版社於1994年和1997年分兩次出版,總計44冊。日記詳細記載了星雲大師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計畫,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願於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
此次嶽麓書社出版《星雲日記》,分三輯先後推出,第一輯收第1冊至第15冊,第二輯收第16冊至第30冊,第三輯收第31冊至第44冊。各冊書名不變,對原版編排格式作了簡要調整,極個別文字作了刪節處理。此次出版除改繁體豎排為簡體橫排外,對有些不便大陸讀者閱讀的詞語用法也作了改訂,如原版中“計畫”“規畫”改為“計畫”“規劃”,“連絡”“連繫”改為“聯絡”“聯繫”,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均徑改,不出校記。但原版中專名(人名、地名等)之譯名,無論常見或稀見,皆一仍其舊,如“布希”(即布希)、“雪梨”(即悉尼)等,為避免轉譯之誤也,讀者諸君明鑑。
台灣某些與大陸名稱相同的大學或文化事業機構,或其他容易產生歧義誤解的機構名稱等,加引號表述,如台灣“中山大學”“故宮博物院”“商務印書館”等。《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涵蓋全國性稱謂的報刊名稱,加引號表述,如“《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
星雲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12歲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選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170餘個國家或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星雲大師一言一行所產生的影響已不限於宗教界,更普及全社會。星雲大師自1989年訪問大陸後,便一直心繫祖國的統一。近年回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揚州鑒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鐘,期能促進祖國統一,帶動世界和平。星雲大師著作等身,總計兩千萬言,已在大陸出版80餘種,深受讀者歡迎。
《星雲日記》收錄星雲大師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記,最初陸續刊登於《普門》雜誌“星雲日記”專欄,後結集由台灣佛光出版社於1994年和1997年分兩次出版,總計44冊。日記詳細記載了星雲大師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計畫,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願於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
此次嶽麓書社出版《星雲日記》,分三輯先後推出,第一輯收第1冊至第15冊,第二輯收第16冊至第30冊,第三輯收第31冊至第44冊。各冊書名不變,對原版編排格式作了簡要調整,極個別文字作了刪節處理。此次出版除改繁體豎排為簡體橫排外,對有些不便大陸讀者閱讀的詞語用法也作了改訂,如原版中“計畫”“規畫”改為“計畫”“規劃”,“連絡”“連繫”改為“聯絡”“聯繫”,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均徑改,不出校記。但原版中專名(人名、地名等)之譯名,無論常見或稀見,皆一仍其舊,如“布希”(即布希)、“雪梨”(即悉尼)等,為避免轉譯之誤也,讀者諸君明鑑。
台灣某些與大陸名稱相同的大學或文化事業機構,或其他容易產生歧義誤解的機構名稱等,加引號表述,如台灣“中山大學”“故宮博物院”“商務印書館”等。《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涵蓋全國性稱謂的報刊名稱,加引號表述,如“《中央日報》”“《中國時報》”等。
序言
自 序
星 雲
我從童年開始,就喜歡寫日記,但因那時生活艱苦,紙筆不周,只有將一些人事、新知、雜感、生活等記於腦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來台灣,最初幾年曾寫了二十多本約兩百多萬字的日記。後來自己翻閱時,發覺日記中儘是寫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寫到自己也是一副憤世嫉俗的醜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記簿上寫道:“我,是自私的;我,是醜陋的;自贊毀他,妄自議論,實在是人類的劣根性。”寫完,我就將二十多本日記付之一炬了。
現在回想起來,不禁感到有點可惜,因為日記是一個人生活的痕跡,是一個人成長的寫照,是一個人經驗的記載,更是一個人生命的歷史。假如那些日記至今還保存著,或者從那時起我一直將日記寫到今天,相信一定會有許許多多有關人事、生活、知識方面的往事可以追憶,不管好與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為做人處事的龜鑑。
一九六三年,我參加“中國佛教會”訪問團到亞洲國家進行友好訪問,由於行程緊湊,我就在飛機、火車、渡輪上,甚至有時沒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氣太熱,還趴伏在地面上,寫了八十天的日記,每天寫好後,要趕在《覺世》旬刊上發表,後來並將之定名“海天遊蹤”,交由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想不到卻因為內容涉及一些對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風波。之後,我又至印度朝聖多次,對於佛國當初值得記述的事跡,並沒有留下雪泥鴻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開始創建佛光山,最初在《覺世》旬刊上發表每天大事記,約數年之久,後因鳳山張致良居士認為太過把人事公開報導,故而反對刊出,從此,我對開山時的心情經過未能留下絲毫痕跡,至今回憶,也覺得不無遺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組織了“國際佛教促進會大陸弘法團”到大陸探親弘法,當時台灣各大日報紛紛邀我寫訪問日記,可能是因為事情太過繁忙,加上許多敏感問題,實在不易著筆,只有一一婉謝。雖然沒有將日記在報紙上發表,但是我仍然寫了三十天的日記,後因飛機輸送行李時的失誤,在大陸所買的書籍和那些珍貴的紀念品,甚至日記統統都遺失了,至今還不曉得流落何方,也許數百年後有人發現到的時候,說不定是一樁歷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為了顧念《普門》雜誌的發行量,對其聊盡一點心意,便自告奮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記給他們發表,從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間斷。這些日子,我將自己個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眾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諸於讀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記掛一漏萬,沒有真正顧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書信、談話、友誼、計畫,並沒有記錄下來,工作、演講等內容,也由於篇幅的局限,沒有完整地詳錄。尤其是對事情的看法、內心的感受,自覺表達得很不完全。
其實,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負責筆錄日記的永莊,四年來他最辛苦,尤其因為他沒有跟我講話的習慣,也沒有問過我日記要怎樣寫,或許由於他不講話的緣故,我也沒有特意告訴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無法確實地了解我心中的體會,唯有待日記寫好後,我在字裡行間補上幾句就草率地完成。
這本日記除了永莊之外,曾經為我代筆過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軍、永妙、滿果、依日、依筏、依門、依宏、依晟、永賢、永均、永芸、慧傳、滿義、永海、滿和、永有、依益、覺幻和李仁玉等人,他們有的為我寫過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寫了一天兩天,無論記錄的多與寡,我仍然要向這些徒眾表示感謝,因為有他們,才沒有讓我的日記在四年里中斷過。
有人說,在我的日記中並沒有常常看見我讀書;也有人說,讀我的日記,很少看到我吃飯修行,也甚少敘述我生活中的細節,例如只見我坐飛機,並沒有提及我去買票,只聽聞我每天去某個地方,並沒有說誰替我開車……事實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顧此失彼是在所難免的。
也有人問我:日記是什麼?我想了想,覺得日記有時候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觀自照;有時候日記是一個知己,可以盡情地向他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有時候日記是一張功過表,上面記下了我們處世的對與錯;又有的時候日記是一部成長史,留下了成熟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也有時候會覺得日記是一個百味壇,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此外,也有許多讀者致電來函,給予我莫大的鼓勵,像每次日記發表後,都會看到讀者的熱烈迴響:有的讚美我為法忘軀、為教犧牲奉獻,也有的說我的日記猶如一帖清涼劑,熄滅了都市裡的喧譁和紅塵中的紛爭;有的說日記好像一盞明燈,為大家學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說日記好比一朵美麗的鮮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問我對日記的看法,我則覺得日記是我隨心自作、隨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謝很多人寫了閱讀“星雲日記”的感言,如:“《中央日報》”社長石永貴先生、胡志強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說我的日記有教育性的內容,有的人說有跟隨我弘游天下的感覺,但我自己並不滿意,因為文字並不十分流暢,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後果、上下關係及詩詞古句,我都記不清出處,除感謝外,在此也順便說聲歉意。
現在,《普門》要將我這四年來的日記發行單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總計有二十冊之多(編者註:《星雲日記》共四十四冊,此序作於前二十冊出版時),感謝三寶的加持,和所有親友信徒的因緣,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這本日記。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開山寮
星雲大師的道範實錄
李鐘桂
凡是曾經在電視或平面媒體、講壇、道場與星雲大師結緣的人,相信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無論出於語言或文字,大師都宛如一片春陽,慈光所至,無人不煦;以出世之身,做入世之事,以大悲之心,弘揚佛理,普度大眾,去惡行善,融和社會。而許多饒富巨觀的立身修為玄機,往往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經點破,便豁然開悟。
猶記得兩年前,大師應邀發表專題演講,引述東坡居士就觀音大士念經坐像向佛印問難:“彼自是觀音,何以還要念自己的經?”佛印即時對以“求人不如求己”,滿座同仁受益匪淺。大師說理弘法,常在類此談笑風生、俯拾俱是的題材之中,信手拈來,而得多所啟發、生花幽默之妙。
《傳燈》一書是大師的行誼傳記,他以“燈燈相續照大千”撰序,希望以其心路歷程、人生體驗,奉獻社會大眾,藉此熄滅紅塵的喧嚷紛爭,點亮眾人的心燈,建立歡喜祥和的人間淨土。《星雲日記》兩月一冊的結集刊行,則是大師的道範行腳,生活工作、思想信仰的實錄,發人深省,值得我們珍視,用心細讀。
星 雲
我從童年開始,就喜歡寫日記,但因那時生活艱苦,紙筆不周,只有將一些人事、新知、雜感、生活等記於腦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來台灣,最初幾年曾寫了二十多本約兩百多萬字的日記。後來自己翻閱時,發覺日記中儘是寫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寫到自己也是一副憤世嫉俗的醜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記簿上寫道:“我,是自私的;我,是醜陋的;自贊毀他,妄自議論,實在是人類的劣根性。”寫完,我就將二十多本日記付之一炬了。
現在回想起來,不禁感到有點可惜,因為日記是一個人生活的痕跡,是一個人成長的寫照,是一個人經驗的記載,更是一個人生命的歷史。假如那些日記至今還保存著,或者從那時起我一直將日記寫到今天,相信一定會有許許多多有關人事、生活、知識方面的往事可以追憶,不管好與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為做人處事的龜鑑。
一九六三年,我參加“中國佛教會”訪問團到亞洲國家進行友好訪問,由於行程緊湊,我就在飛機、火車、渡輪上,甚至有時沒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氣太熱,還趴伏在地面上,寫了八十天的日記,每天寫好後,要趕在《覺世》旬刊上發表,後來並將之定名“海天遊蹤”,交由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想不到卻因為內容涉及一些對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風波。之後,我又至印度朝聖多次,對於佛國當初值得記述的事跡,並沒有留下雪泥鴻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開始創建佛光山,最初在《覺世》旬刊上發表每天大事記,約數年之久,後因鳳山張致良居士認為太過把人事公開報導,故而反對刊出,從此,我對開山時的心情經過未能留下絲毫痕跡,至今回憶,也覺得不無遺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組織了“國際佛教促進會大陸弘法團”到大陸探親弘法,當時台灣各大日報紛紛邀我寫訪問日記,可能是因為事情太過繁忙,加上許多敏感問題,實在不易著筆,只有一一婉謝。雖然沒有將日記在報紙上發表,但是我仍然寫了三十天的日記,後因飛機輸送行李時的失誤,在大陸所買的書籍和那些珍貴的紀念品,甚至日記統統都遺失了,至今還不曉得流落何方,也許數百年後有人發現到的時候,說不定是一樁歷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為了顧念《普門》雜誌的發行量,對其聊盡一點心意,便自告奮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記給他們發表,從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間斷。這些日子,我將自己個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眾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諸於讀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記掛一漏萬,沒有真正顧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書信、談話、友誼、計畫,並沒有記錄下來,工作、演講等內容,也由於篇幅的局限,沒有完整地詳錄。尤其是對事情的看法、內心的感受,自覺表達得很不完全。
其實,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負責筆錄日記的永莊,四年來他最辛苦,尤其因為他沒有跟我講話的習慣,也沒有問過我日記要怎樣寫,或許由於他不講話的緣故,我也沒有特意告訴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無法確實地了解我心中的體會,唯有待日記寫好後,我在字裡行間補上幾句就草率地完成。
這本日記除了永莊之外,曾經為我代筆過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軍、永妙、滿果、依日、依筏、依門、依宏、依晟、永賢、永均、永芸、慧傳、滿義、永海、滿和、永有、依益、覺幻和李仁玉等人,他們有的為我寫過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寫了一天兩天,無論記錄的多與寡,我仍然要向這些徒眾表示感謝,因為有他們,才沒有讓我的日記在四年里中斷過。
有人說,在我的日記中並沒有常常看見我讀書;也有人說,讀我的日記,很少看到我吃飯修行,也甚少敘述我生活中的細節,例如只見我坐飛機,並沒有提及我去買票,只聽聞我每天去某個地方,並沒有說誰替我開車……事實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顧此失彼是在所難免的。
也有人問我:日記是什麼?我想了想,覺得日記有時候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觀自照;有時候日記是一個知己,可以盡情地向他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有時候日記是一張功過表,上面記下了我們處世的對與錯;又有的時候日記是一部成長史,留下了成熟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也有時候會覺得日記是一個百味壇,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此外,也有許多讀者致電來函,給予我莫大的鼓勵,像每次日記發表後,都會看到讀者的熱烈迴響:有的讚美我為法忘軀、為教犧牲奉獻,也有的說我的日記猶如一帖清涼劑,熄滅了都市裡的喧譁和紅塵中的紛爭;有的說日記好像一盞明燈,為大家學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說日記好比一朵美麗的鮮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問我對日記的看法,我則覺得日記是我隨心自作、隨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謝很多人寫了閱讀“星雲日記”的感言,如:“《中央日報》”社長石永貴先生、胡志強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說我的日記有教育性的內容,有的人說有跟隨我弘游天下的感覺,但我自己並不滿意,因為文字並不十分流暢,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後果、上下關係及詩詞古句,我都記不清出處,除感謝外,在此也順便說聲歉意。
現在,《普門》要將我這四年來的日記發行單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總計有二十冊之多(編者註:《星雲日記》共四十四冊,此序作於前二十冊出版時),感謝三寶的加持,和所有親友信徒的因緣,沒有你們,就沒有現在這本日記。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開山寮
星雲大師的道範實錄
李鐘桂
凡是曾經在電視或平面媒體、講壇、道場與星雲大師結緣的人,相信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無論出於語言或文字,大師都宛如一片春陽,慈光所至,無人不煦;以出世之身,做入世之事,以大悲之心,弘揚佛理,普度大眾,去惡行善,融和社會。而許多饒富巨觀的立身修為玄機,往往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經點破,便豁然開悟。
猶記得兩年前,大師應邀發表專題演講,引述東坡居士就觀音大士念經坐像向佛印問難:“彼自是觀音,何以還要念自己的經?”佛印即時對以“求人不如求己”,滿座同仁受益匪淺。大師說理弘法,常在類此談笑風生、俯拾俱是的題材之中,信手拈來,而得多所啟發、生花幽默之妙。
《傳燈》一書是大師的行誼傳記,他以“燈燈相續照大千”撰序,希望以其心路歷程、人生體驗,奉獻社會大眾,藉此熄滅紅塵的喧嚷紛爭,點亮眾人的心燈,建立歡喜祥和的人間淨土。《星雲日記》兩月一冊的結集刊行,則是大師的道範行腳,生活工作、思想信仰的實錄,發人深省,值得我們珍視,用心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