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緯》既為漢代流行的緯書之一,故鄭氏為之作注。此書今本均為輯佚,故多有殘缺,其內容包括《易緯乾坤鑿度》、《易緯乾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易緯通卦驗》、《易緯乾之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靈坤圖》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易緯稽覽圖
- 創作年代:漢代
- 作者:鄭氏
簡介,詳細內容,書目,其它資料,
簡介
《易緯》一書融道家、大易、數術於一體,對宇宙發生多有所解釋,融合道家太易、太極、太始、太索等哲學概念,認為“有形始於弗形,有法始於弗法”。通過卦氣的徵驗,闡述天象與人事的相應關係,特別是自然現象同萬物成長、政治興衰、人體疾病等等關係。所述如六日七分、消‘鼠、征應等,為孟熹、京房學派繼承發揮。特別是所注《易緯乾鑿度》,後人徵引最多,皆於《周易》之旨有所發明,較他緯獨為純正。但其中亦包含有濃重的迷信怪涎色彩,後來發展成所謂的符□瑞應之說。
詳細內容
易緯稽覽圖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後漢書·樊英傳》注,舉《七緯》之名,以《稽覽圖》冠《易》緯之首。《隋志》、《鄭康成注易緯》八卷,《唐志》、《宋均注易緯》九卷,皆不詳其篇目。
《宋志》有《鄭康成注稽覽圖》一卷,《通志》七卷。而馬氏《經籍考》載《易》緯七種,亦首列《鄭注稽覽圖》二卷。獨陳振孫《書錄解題》別出《稽覽圖》三卷,稱與上《易》緯相出入,而詳略不同,似後人掇拾緯文,依託為之者,非即康成原注之本。自宋以後,其書亦久佚弗傳。
今《永樂大典》載有《稽覽圖》一卷,謹以《後漢書·郎顗楊賜傳》、《隨書·王邵傳》所見緯文及注參校,無不符合,其為鄭注原書無疑。
惟陸德明《釋文》引“無以教之曰蒙”、《太平御覽》引“五緯各在其方”之文,此本皆闕如。則意者書亡僅存,已不免於脫佚矣。其書首言卦氣起《中孚》而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
又以自《復》至《坤》十二卦為訊息,餘雜卦主公卿大夫候風雨寒溫以為徵應。蓋即孟喜、京房之學所自出。漢世大儒言《易》者,悉本於此,最為近古。至所稱軌{⺮折}之數,以及世應游歸、乃兼通於日家推步之法。
考唐一行推大衍之策,以算術本於《易》,故其《本議》言代軌德運,及《六卦議》言一月之策九六七八,《發斂術》言中節候卦,皆與《稽覽圖》相同。獨所云天元甲寅以來至周宣帝宣政元年,則似甄鸞所推甲寅元歷之術。
而又有雲太初癸巳,則似古無以此為元者。其他雜引宋永初、元嘉,魏始光,唐上元、先天、貞元、元和年號,紛錯不倫。蓋皆六朝迄唐術士先後所附益,非《稽覽圖》本文。今審覆詞義,隨文附書以為區別。並援經注史文,是正訛舛。依馬氏舊錄析為上、下二卷,庶言《易》學者或有所考見焉。
書目
緯書內容“有純有疵”,此緯亦不例外,其中所反映的“周秦舊法”,決不可“盡棄”。因此,漢唐以下研究《周易》各學派,於此書仍經常有所稱引。有《古經解匯函》本及《四庫全書》本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