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易性癖(transsexualism)是一種少見的性別身份認同障礙,以患者對自己解剖生理正常的性別身分厭惡或否定,頑固地謀求轉換成異性性別身分為其特徵。本病最早由Esquirol報導(1835),,由ealdwell(1949)正式予以命名。
產生原因
易性癖產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傳統認為與其幼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有關。如有的父母違背客觀事實對待孩子使其產生認同障礙,如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打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性別認知心理被扭曲而導致易性癖;還有另一個說法,胎兒在母體妊期內激素分泌異常,先天易性癖,事實上先天易性癖是存在的,有的易性癖者幼年期受過父母的正確的性別教育,女孩穿女性化的服飾且被父母教育表現文雅溫柔的一面、男孩穿男性化的服飾也被父母教育表現勇敢大膽的一面,可易性癖者本人拒絕接受父母的性別認知教育,堅決要求內外都表現出異性化喜好的特點,因此,傳統認為易性癖者與父母幼年性別教育不當的說法其實是不全面的,易性癖者中先天易性癖的人居多。目前國外有個別科學實驗已發現部分易性癖者的易性癖傾向與大腦組織結構異常有關。
行為表現
對自己生理性別不滿意,不舒服,有改變性別的強烈願望,希望變成異性。易性癖者往往作異性裝束,言談舉止模仿異性,有做
變性手術的強烈願望,而且性慾較低,僅有1/3的患者結婚,婚後又有半數離婚,最後通過手術徹底變為異性。
性別比對
這三個變數在易性現象的研究中處於核心位置,而生理性別或許是三者中最為簡單直接的一個。我們體內都有一套性
染色體,它決定我們是
基因雄性(XY)還是基因雌性(XX)。當然,染色體性別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最近有傳聞說,奧運長跑選手卡斯特爾·賽門亞(CasterSemenya)基因異常,雖然是女兒身,卻有著堪比男性的力量。許多遺傳性障礙能讓性染色體出現“缺失”或者“冗餘”的現象(比如,XYY的染色體),從而導致嬰兒先天缺陷,出現外陰性別不明。大體來說,科學家在研究性別認同障礙(genderidentitydisorder,也就是臨床術語中“易性”)時,會排除染色體異常或身體異常的個體,像賽門亞這樣的情況是不予考慮的。他們所謂的“易性人”,指的是染色體正常、在生理上具有明確性別、可在心理上覺得自己屬於異性的個體。
說到這兒,我們就來看看“心理性別”的概念,它和“生理性別”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心理性別也叫“
性別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的一種主觀感覺。在大多數情況下,生理(遺傳)上是男性的人,性別認同也是男性;生理上是女性的人,性別認同也是女性。然而,當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不相符時,當事人就會產生一種不安的“
性別焦慮”(genderdysphoria)。而這種持續的負面情緒正是許多易性人接受
變性手術(sexreassignmentsurgery)的原因之一。
一旦區分了這些相互關聯卻又相互獨立的概念,科學家就能更好地理解易性現象了。
美國心理學會將“易性”定義為“強烈"而持續的性別認同倒錯,以及對自身生理性別的持續不適感”。研究顯示,即便是在易性人群體內部,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僅如此,易性現象似乎還受到大量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對這些看似無窮多的因素,科學家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診斷方法
在診斷易性癖時,需要與
同性戀和
異裝癖區別開。同性戀者是認同並且喜愛自己的生理性別的人,沒有變性和將形象打扮往異性靠攏的需求。而易性癖者的往往不讓性伴侶觸碰自己的生殖器;易性癖者雖然也像異裝癖者一樣穿異性服裝、做異性打扮,但完全是出於心理上的需要,覺得自己就是個異性,因此在穿著異性服裝。而異裝癖者穿著異性服裝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但異裝癖者並不認為自己是異性(雖然嚴重的異裝癖者可能會發展成易性癖者,但輕度和中度的基本不會覺得自己是異性)。
CCMD-3診斷規定應排除其他
精神疾病所導致的類似表現,無生殖器解剖生理畸變與內分泌異常。轉換性別的認同至少已持續兩年。不是其他精神障礙(如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或與染色體異常有關的症狀。
診斷 | 戀愛對象 | 對本身生殖器態度 | 異性服裝的作用 |
---|
易性癖
| 異性或同性 | 厭惡 | 滿足內心需求 |
異裝癖 | 異性或同性 | 愛護 | 滿足內心需求 |
同性戀 | 同性 | 愛護 | 不引起自身情慾 |
異性戀 | 異性 | 愛護 | 不引起自身情慾 |
治療方法
易性癖的治療以
心理治療為主,根據具體情況,也可做
變性手術。國外最新的治療方式是對未成年的易性癖者採用“性別拮抗劑”藥物來暫時抑制易性癖者的青春期性激素分泌與性器官發育,避免其尷尬懊惱,並在藥物治療階段輔助心理治療,幫助未成年易性癖者理解跨性別與易性癖的區別且引導對方適應自身的生理特徵、引導對方適應同性群體的喜好與習性,治療成功者成年後能適應接納自己的生理特徵、適應與同性群體相處,並不再有變性的願望。
心理治療
心理醫生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引導患者將內心的痛苦傾吐出來,並給予患者理解、關心和支持。因為易性癖是一種性別身份識別障礙,醫生要用自己的知識來幫助患者認知自己的真正"身份",幫助患者渡過心理上的危機。
認知療法
(1)讓患者確認自身問題,接受現實。患者初來時,只認為自己是性偏差。顯然患者了解自己心理不正常,但缺乏確切認識。通過諮詢分析及北京精神衛生研究所醫生的診斷,使患者認清自身的問題屬於易性癖,這是性心理障礙的一種類型。開始時患者對這種診斷有些不舒服,還是與諮詢者達成了共識。
(2)宣洩、調整情緒。家庭的不幸、身體的受損、愛的缺乏,情感的失落,使患者長期處於心理壓抑的狀態,一直被不良情緒所困擾,未能得到應有的宣洩與調整。因此,施治者應首先以真誠態度接納對方,給患者以充分的關心和理解。做好傾聽者,引導患者將其苦悶的心情傾吐出來,使不良的情緒得以發泄,長期壓抑的心情得到了緩解和減輕。
其次,在患者充分地宣洩以後,適當地調整其情緒。一方面讓其學會緊張放鬆訓練,保證情緒能及時穩定,睡眠休息正常等;另一方面用
合理情緒療法的想像技術,讓患者構想事情的最壞結果,例如:如果他永遠只能作為男性生存於世怎么辦?如果有一天眾人知道了他的隱私怎么辦?使患者體驗那種情況下強烈的情緒反應,用合理的信念使情緒反應適度。該男性患者現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求自己儘量以正常心態生活,想到秘密可能被泄露也不再感到那么恐懼了。對另一男性的依戀逐漸減弱,能集中精力安心學習。
(3)改變認知,接納自我,消除自卑感。患者的自卑感相當嚴重,總表現出一種弱者求生存的態度,因此在其自我認知上應有所改變。
諮詢者與患者共同討論,指出人要學會尊重自己。人的強健有力不在於外表,家庭的不幸不代表自身的命運,乞求來的憐憫、同情不代表尊重。為此不管做男人、女人,都應該首先像一個真正的人那樣生活,自己不尊重自己便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通過討論,患者自己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對生活的自信心便會有所增強。
疏導療法
幫助患者分析易性癖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患者對性別的認識,接受現實,使患者從痛苦中解放出來。教給患者一些治療方法,樹立起矯正易性癖行為的勇氣和信心,使
性心理恢復正常。
變性手術
通過變性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心理得到平衡。國外資料報導有些人術後後悔,認為是個錯誤。因此手術治療未可樂觀,必須慎重對待。中國已有幾例成功的變性手術報導,這確是慎而又慎的工作,變性手術不可輕易做,因此更多得依賴心理治療。
重要事例
2013年底,曾被授予“全國道德模範”稱號的28歲小伙劉霆,被醫生確定為易性癖,並獲建議按女性的方式生活。從那之後,他決心儘快做手術。劉霆從小愛穿女裝,厭惡做男人,喜歡女生喜歡的物品。可偏偏他是男人身。因此,一直欲變性做女人。小伙患的是男性易性癖,劉霆說,變性後他將改名為劉婷,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2014年8月14日下午,廣州某整形機構援助劉霆(劉婷)變性手術開展新聞發布會。